肖萌
柳子戲是曾活躍于我國歷史上的著名戲曲品種之一。筆者在對清豐縣柳子戲劇團考察的基礎上,梳理出柳子戲的角色分工和表演特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盡綿薄之力。
在我國歷史上曾有四種重要的戲曲品種活躍于戲曲舞臺上:東柳、西梆、南昆、北弋。這四種古老的聲腔分別是柳子腔、梆子腔、昆山腔和弋陽腔。其中的柳子腔也被稱為柳子戲,是具有代表性的弦索聲腔體系的戲曲劇種之一,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曾有一段這樣的記述:
“年輕時常聽老輩說,在四大徽班尚未進京,皮黃調未盛行前,中國流行的曲調,有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昆腔我從幼年起就開始學唱的。弋陽腔發源于江西,后來演變為高腔,流播的區域很廣,在北京舞臺上也曾盛行過一個時期。陜西、山西、河北……梆子腔更是常見的劇種。只有‘柳子腔沒有看到過。京劇里有一出《 小上墳 》,大家說是‘柳子腔,用笛子伴奏,唱詞七字成文。花旦扮肖素貞,講究腰腿蹺功;袍帶丑扮劉祿景,舞蹈動作很多,這本是一出載歌載舞表達夫妻團圓悲喜交集的喜劇。劉祿景聽到肖素貞說有李二公勸她改嫁時,他有四句唱詞,后兩句是‘圣上賜我上方劍,定斬人頭不容情,帶出很濃厚的山東口音。當時我和一位老先生談起,他說,《 小上墳 》里的劉祿景,據說是影射清代書家劉墉的父親劉統勛的,劉是山東諸城人,所以用‘柳子腔來唱。除這出戲外,就再找不到‘東柳的痕跡,我一直以為這個劇種已經失傳了。”
時至今日,柳子戲并沒有失傳,我們仍能在山東、河南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和安徽北部等一小部分地區聽到柳子戲那細膩的韻腔。只不過由于歷史和劇種自身的原因,柳子戲再也沒能重現其在清代時期的盛景。
如今能演出柳子戲的正規團體僅在河南省清豐縣和山東省濟南市各保留一個,它們分別是清豐縣柳子戲劇團和山東省柳子戲劇團。并且,隨著城鄉現代化的進程,柳子戲聽眾銳減。在河南省清豐縣,柳子戲劇團已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柳子戲也已成為河南省瀕危劇種之一。筆者在清豐縣柳子戲劇團考察時,發現很多老一輩的柳子戲老藝人住在規劃拆遷的危房里。他們的孩子大多子承父業,在劇團工作,但是由于市場不景氣,很多是自謀出路。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的幫助下,目前仍有一部分團員能夠召集回團,演出完整的劇目。
一、柳子戲角色分工
傳統柳子戲班社,多由30余人組成,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角色分工細致,經常以“四生、四旦、四花臉”來炫耀班社的陣容整齊、實力雄厚。
(一)生行
一是凈面文生,一般帶黑三髯的生角。由于魯西南流行的劇種無“老生”之稱,故傳入河南后柳子戲、大弦戲中的主要生角,無論其是否勾臉,均以紅臉稱之。柳子戲的凈面文生有時也由紅臉兼演,如《 孫安東本 》中的孫安;二是架子生,扎靠的生角武將,如《 打登州 》中的生角、《 董家嶺 》中的楊景;三是袖生,文小生,以唱做為主,如《 抱妝盒 》中的陳琳;四是武生,以武打為主,如《打店 》中的武松、《 東吳招贅 》中的趙云等。
(二)旦行
正旦,也稱為青衣,以唱功為主,扮演劇中已婚的中年婦女,舉止大方,文雅端莊,如《 白兔記 》中的李三娘,《 武家坡 》中的王寶釧等;小旦,也稱紅衣、梅香旦,經常扮演劇中丫環,如《 鳳凰山 》中的孫秀娘、《 盜扇 》中的羅剎女等;閨門旦,扮演劇中未婚的大家閨秀,動作端莊穩重,常帶嬌羞情態、含蓄深沉,重唱功,如《玩會跳船》中的白月娟、《 游西湖 》中的賈玉蓉等;老旦,扮演劇中老年婦女的角色,如《 金鎖記 》中的蔡母、《 洪州城 》中的佘太君等;彩旦,扮演劇中潑辣或憨傻的女性,圓眼、眉梢下垂,五官不正,動作幅度較大,近似幽默滑稽的表演,如《 鳳還巢 》中的薛燕、《 趙連岱借閨女 》中的傻閨女等。
(三)凈行
第一,大凈。包括黑臉、白臉和二白臉。黑臉多扮演劇中地位顯赫的官宦人物,莊重威嚴,重唱功,如《 錯斷顏查散 》中的包拯;白臉主要扮演有權勢的奸滑人物,如《 許田射鹿 》中的曹操、《 孫安東本》中的張從;二白臉地位較前者低,多扮演劇中中層官吏中的奸佞人物,動作較靈活,戴尖紗翅,黑蟒黑滿,如《 改金牌 》中的張輝。第二,二凈。二凈分為大花、二花和小花。大花臉,扮演劇中有權勢的武將,架子大,扎靠或箭衣,戴硬包巾,如《虎牢關》中的張飛、《 和北國 》中的韓昌、《 盜御馬 》中的竇爾敦;二花角色較前者略低,往往扮演劇中性格粗暴的角色,掛一條龍或頷下髯,飾耳毛或發鬏,如《打登州 》中的程咬金和史大奈;小花主要扮演劇中年輕人物,多為脾氣暴躁的角色,動作小而快,且具童稚氣息,如《 孫安東本 》中的徐龍。
(四)末行
多為白胡老外,扮演劇中掛白髯的老翁,多為配角,如《 洪州城 》中的寇準、《 孫安東本 》中的沈理、《 三盜芭蕉扇 》中的員外等。真正末行的重頭戲,則由凈面文生扮演,如《 汗衫記 》中的姚達。
(五)丑行
丑行分為文丑、武丑、老丑和小丑。文丑,亦稱官丑,勾大方塊或銅錢臉譜,戴圓翅官紗,多扮演劇中機智而又地位較低下的下層官吏,走矮子步,講究面部表情的幽默變化和扇子功,以做工為主,如《游西湖 》中的知縣、柴棟;武丑,以武打為主,扮演劇中的惡少、賭棍或花花公子,動作粗俗輕浮,講究動作刷刮和身段美,如《 林沖 》中的高衙內、《打店》中的張青;老丑,勾大方塊白紋臉譜,掛倉髯,扮演劇中心地善良的家院或丑員外,如《 甘露寺 》中喬玄的家院;小丑,勾豆腐塊和青蛙圖案的臉譜,動作寒酸、滑稽,苦中有樂,重念白,如《 紅珠女 》中的趙江。
二、柳子戲表演的主要特點
柳子戲在發展、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借鑒吸收兄弟劇種表演的長處,來彌補充實自己的不足。經過長期的舞臺演出時間,逐漸由弦索化妝表演唱的簡單演出形式形成了本劇種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
首先,柳子戲的表演程式比較固定,生、旦、凈、丑各行互不相同。旦行講究“青衣走,大甩手;小旦走起風擺柳”。比如“推圈”,類似于京劇中的“拉山膀”,在柳子戲中各個行當都有自己的要求——花臉過頂,紅臉與眼齊,小生與嘴齊,旦角齊胸,小丑單指(均指的是右手)。其次,在表演風格上要求“小丑似小生,小生似小旦”,基本強調表演風格要穩重,反對輕佻。最后,武戲中的架勢和套數均自成一格,吸收了京劇和武術的一些套數,在對打過程中多使用真刀真槍,如單刀破矛、大刀破矛、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父子三桿槍、大風磨棍、小風磨棍等。
其特有的身段和特技如下:
(一)大開門
此身段為將官整盔甲到校場聽點時使用。上場亮相。右手抬高左手平,蹺右腿,向前邁步,到前馬腳,抄臉、亮相。后退到桌頭,再向前出手,退到原地;“四記”,先右手右推,左手左推,右手捺鬢角頭盔,左手搬左膝,換左捺鬢角頭盔,邁步蹺左腿,面朝下門口,左手打右腳板,翻過一個倒臉,蹺左腿、抬右手,左手提靠腿,向前推圈、圓場、抄臉、 云手亮相。
(二)打四門
趙匡胤下高平關,行路時用此身段。右手持馬鞭出場,向左馬腿,勒馬后退,背面三馬鞭,左手打左腳,右腿盤腿,飛腳、蹺左腿,前趨岔。起身趨步,右手打左腳板,左腿倒盤腿,飛腳、右腿盤腿,趨岔、四番、亮相。
(三)馴馬式
趙匡胤接上場時用此身段。跨虎、虎跨,蹺左腿,左手推胡子,右手倒摔馬鞭,左腿落、右腿邁,左腿繞、右手打左腳板,猛地落地,左手捋須、右手抬馬鞭,頭頂胭氈帽,右腿蹺左腿后邊,亮相。
(四)劈雙四門斗,力殺四門時用此
扎靠、上場、亮相,向左馬腳,左手打右腳面,耍正花,向左馬腳抖四垛。右手搗倒花,連身子,左手配合第二個倒花,同時向下門口亮相。
(五)云里翻,難度較高的筋斗
雙腳跳起,抱腿騰空向后翻轉一周。一般是站在雙層的桌子上或特制的高處翻下。
(六)里前撲,難度較大的筋斗
演員面朝后站立高處,雙腳飛起,抱腿騰空向前翻轉一周,雙腳著地。
(七)跑傘
這是清豐柳子戲劇團老前輩楊香玉先生在《 竇公送子 》中飾演竇公時所表演的特技。舞蹈性很強,技術要求高,尤其是空中跑傘,一個斗科過去,使傘再飄落手中,最后隔傘再來個高斗科,堪稱一絕。
三、結語
山東省柳子戲劇團在政府的扶持下早已正式成為省級劇團,發展態勢良好,能演出、錄制完整的劇目,以傳統劇目為主。但是在河南,清豐柳子戲劇團舉步維艱。老藝人們對劇團有很深的感情,仍然堅守著劇團,住著危房、存著舊行頭,寄希望于開班招收學員,以此傳承劇目。但由于社會發展、地域限制以及人們審美需求的變化,清豐柳子戲發展前景堪憂,筆者只能盡個人的微薄之力,整理并保存一些樂譜以做研究。
參考文獻:
[1]紀根銀.柳子戲簡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作者單位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