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佳博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情感教育”已明確成為教學目標之一,成為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情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很容易發生變化,學校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他們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成為擁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基于初中歷史新課標基本理念,歷史課程要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課程內容的選擇應體現時代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減少高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教學中要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情感教育”已明確成為教學目標之一,成為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初中歷史課由于它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在情感教育中所承擔的重要任務。如何讓學生對教材中書面化的史實產生情感上的反應,作為教師要用什么手段完成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人富有情感,學生情感更加豐富。情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很容易發生變化,所以,教師在講課時要特別注意學生情感世界中哪怕是微妙的表現,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種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和教學的實踐效果。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景教學是激發學生情感完成、情感滲透的最佳方法,情景教學給學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環境,它尊重學生生命的內部自然,能夠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使學生由“經驗”轉為對環境的“體驗”,把知識和生活統一起來,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初中歷史課堂變得活起來。
一、文化史專題,培養愛國主義
圖示法再現情境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和學習,并且直觀、易懂、內容清晰,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
文化史中七年級《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講到造紙術發明時,我這樣導入,先用幻燈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一個小故事:西漢時有一個叫東方朔的大文學家,此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據說有一次,他向漢武帝上一奏本,說起來還真是嚇人一跳,這個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簡,需要兩個人才能抬動。漢武帝足足看了一個多月,那個累啊,真是難以形容啊!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此時打出幻燈片中的思考題:同學們,在紙發明以前,中國古人都有哪些書寫材料,這些材料有哪些缺點?并在大屏幕上打出圖:
學生回答:竹木簡太重,絲帛太貴了。我接著講述古代書寫材料:埃及是紙草,歐洲是羊皮,兩河流域是泥版,中國就是龜甲、獸骨、金石、竹木簡、帛。出示史料《 后漢書蔡倫傳 》記載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我接著講,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紙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對于這些有什么感受?學生回答:“為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了解中國的具體國情,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尊重和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達到滲透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探索史專題,培養責任感
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生成與建構過程,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積極地開動腦筋來學習。揭示矛盾,創設問題情境,是打開學生心靈窗扉、促使他們開動腦筋的一把金鑰匙。心理學研究證明,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
《 中國歷史 》上冊講述了近代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的主要事件: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索。對具有廣泛性參與的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中的政治派別都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探索;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因為外國的侵略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讓中國人看到了西方的先進和中國的落后;具有層次性和差異性,學習內容、時間、對西方的認識存在差異。從革命不成功到成功是由共產黨來完成的。在講述洋務運動失敗問題中,我設計滲透情感的安排是,李鴻章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這段話反映的觀點是什么?學生答:洋務運動只是引進先進的技術,不能使中國富強。之后引出中國共產黨對革命的探索:中共一大的召開,國共的兩次合作,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我利用“紅船精神”滲透情感的核心。首先,出示中共一大上海會址和中共一大嘉興南湖會址圖。出示材料:1964年,董必武重來南湖,他登上畫舫,感慨萬千,揮毫題詩一首:“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重來正值清明節,煙雨迷蒙訪舊蹤。”接著,讓學生說出該詩句中包含的歷史事件是什么,學生答:中國共產黨誕生。2005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 光明日報 》上發表了《 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 》的署名文章,系統闡述了“紅船精神”的歷史及現實意義,將“紅船精神”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接下來請學生談談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學生就會想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句歌詞。啟發式教學法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共產黨,擁護共產黨,繼承和發揚“紅船精神”,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三、改革專題,培養創新意識
分組教學法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凝聚力和集體優勢,提高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中尋找自我價值,發現自我,認識自我。
改革是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如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新經濟政策、中國改革開放等。在這個專題中,我把中國改革開放作為滲透情感的關鍵,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討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影響。采取分組教學完成專題:第一小組探討的主題是農村改革后發生了哪些變化,第二小組探討的主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國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第三小組探討的主題是建立經濟特區帶來了哪些變化?第四小組探討的主題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紛紛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我讓每個小組談談改革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學生答:改革的關鍵是人物;我們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為我所用;只有改革,我們的社會才會進步等等。我將學生的小組探討總結后,把問題進一步升華:杰出的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到推動作用;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堅持改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建設;改革要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要符合國情,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四、科技史專題,培養國際意識
實踐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的有效組織方式,也是驗證學校課程實施成效的一項重要指標。教師要用實踐活動課程精心營造問題的情境,發揮心理暗示作用,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思考、感悟,以充分感受學習的成功和快樂。實踐證明,實踐活動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18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世界發生了三次科技革命。我重點講述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時間、主要標志、主要發明成果、對生產方式的影響以及帶來的思考。我把滲透情感放到主要發明成果和各自的影響上。我采用擊鼓傳花答題的游戲方式讓歷史走進學生的生活,并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例如:你出行坐過哪些交通工具?談談上網的利與弊,最后落腳到讓學生思考科技革命帶來的啟示。學生回答:世界的變化根源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科技發展改進了勞動工具,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科技的發展需要人才,我們要發展教育……最后我做出總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發展生產力,以此進一步使情感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內心。鼓勵青少年要樹立遠大理想、勤奮學習、立志成為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五、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方式,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張東旭.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學周刊,2020(6):45.
[2]呂生富.談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2):63.
(作者單位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