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瑋
跳繩就像拼圖,為了讓孩子熟練地掌握跳繩這項運動,家長要做的準備工作就是幫助孩子把每一個運動能力的模塊準備好。有了一些運動的基礎,會跳繩自然不是問題。
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8年最新版中,1分鐘跳繩成為中小學體育考試的必考項目之一,如何提高孩子的跳繩成績,是很多像佳佳媽媽一樣的父母非常關心的內容。除了跳繩,小學體育考核項目中還有肺活量、50米跑和坐位體前屈其他幾項,所以家長不必因為增加了跳繩項目而過分擔心。跳繩是—項綜合性很強的運動,把一些基礎的運動能力鞏固好,
基礎運動能力的發展為跳繩做準備
很多爸爸媽媽可能會覺得3歲前的孩子離跳繩這種有難度的運動還非常遙遠,特別是孩子還沒有學會走路之前。但實際上,0~3歲是人類動作發育最重要的階段,是孩子日后學習各項運動的前提。在大動作方面,小寶寶從最簡單的冶頭、翻身、獨坐逐漸展到學會爬、站、走、跑、跳,縣備了很強的自主活動能力。在精細動作方面,小寶寶的手指越來越靈活,手眼的協調性越來越好為以后手指的精細活動打下基礎。無論是大動作還是精細動作的發展都是為孩子以后跳繩做的身體準備,所以,家長在孩子自身發展的基礎上,需要為孩子創造活動的條件,促進孩子各項動作的充分發育。跳繩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就像玩拼圖,我們需要先了解孩子會跳繩需要哪些運動模塊,把它們拼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才行,少了哪一塊,拼圖都可能受影響。
拼圖1
協調性是任何身體活動的基礎,但不同的運動對協調的要求不同。跳繩對協調性的要求很高,既要雙腿同時起跳落地,又要與上肢手臂搖繩高效配合。只有掌握恰當的起跳節奏和頻度,才能提高跳繩的效率。
隨著孩子的成長和發育,協調能力也會逐漸提高。6歲以前是協調性發育的敏感期,因此,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重視孩子的運動能力發育,為其以后的運動技術學習打下基礎。
重視爬行
爬行是人類第—次,也是唯一四肢著地的行進,需要很強的四肢協調能力。6~10個月的寶寶是學習爬行的關鍵階段,家長可以積極主動地為孩子準備各種爬行游戲,促進孩子協調能力的發展。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對外界的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家長可以把孩子想要的玩具或食物放在爬行墊的另一端,鼓勵孩子通過爬行到達玩具或食物的旁邊。
在爬行游戲開始之前,家長要先為孩子清除障礙物,并做好爬行墊的清潔工作。還可以“發明”各種和孩子一起爬的游戲,比如用紙盒子搭“山洞”,用毛絨玩具當障礙物,和孩子一起爬,鼓勵孩子多爬。
鼓勵跑、跳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跑起來,并學習跳躍。比如,家長可以跟孩子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給孩子提供跑起來的機會;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小兔子是怎么跳的,從樓梯的最下層跳到地面上,從地面跳到小臺階上等,增加跳躍的練習。在這個過程中,從雙腳起跳、雙腳落地開始,慢慢過渡到單腳跳;從跳—次開始,慢慢增加到連續跳。這既是為跳繩起跳做準備,也有助于孩子的協調性和平衡力的發展。
聚焦有目標的運動,鍛煉協調性
3歲以前孩子以游戲和自由活動為主,隨著孩子進入幼兒園,在幼兒園會安排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讓孩子的各種運動能力得到鍛煉,但是受到天氣和活動空間的限制,孩子的運動可能也是不充分的。所以,家長要適當地增加孩子的運動量,并且要讓孩子從自由玩耍變成有目標的運動,讓孩子學習如何動員全身的力量進行投、踢、跳的動作,并逐漸根據具體的目標要求完成這些動作,這些都是為促進孩子的協調性發展所做的演練。
以下這些游戲,既有趣又能全面提升孩子身體的協調能力,還適合全家人一起進行,激發孩子運動的積極性。
投球
目標:將球投到特定的區域里。
具體玩法:用紙團或棉花做一個直徑5~10厘米的球,在墻上掛一個框或標記一個范圍(邊長為20~50厘米)。孩子站在一定的距離外,把球投到框里或規定的范圍內,距離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但是要確保孩子能夠投進,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動作要求:鼓勵孩子學習大人的動作,如右手肩上投球,要左腳在前,右腳在后站立,身體向右后旋轉,右臂上舉、后伸,發力時腿和腰旋轉,帶動手臂投球,而不是只揮手臂把球投出去。雙側均要練習,每側重復20~30次。
難度調整:站得越遠難度越大,框的范圍越小難度越大,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
特別提醒
兒童運動素質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在由祖父母幫助照顧孩子的家庭中,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比較細致,但對孩子的運動可能會顧及較少,使孩子的運動時間不充足,運動種類也有限。為了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作為家長,在晚上及周末等自己帶孩子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多為孩子創造運動條件,彌補孩子運動不足的問題。
踢球
目標:訓練孩子踢的力度和目標感都有要求。具體玩法:在地上標記“球門”,孩子站在一定距離外,把球踢進“球門”里。距離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但是要確保孩子能夠時不時地踢進,激發孩子繼續游戲的熱情。動作要求:用右腿踢球,鼓勵孩子向后擺腿,身體向右后旋轉,用軀干帶動腿擺動和加速,最后腳碰球。雙側均要練習,每側重復20~30次。難度調整:站得越遠,球門越小,難度越大,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
跳遠
目標:在平面距離上跳得足夠遠。具體玩法:讓孩子向前跳,并做好標記。動作要求:鼓勵孩子盡量跳遠的同時,注意動作要領。起跳前雙腿微微下蹲,身體前傾,雙臂后擺。下肢用力向前上方跳起,同時雙臂前擺至最高,軀干伸展。落地時身體前傾,雙腿下蹲。而不是只有腿的動作,沒有軀干和上肢的配合。孩子學習這一動作需要一個過程,一定要做好示范。
難度調整: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盡可能讓孩子跳得再遠一些。
此外,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增加平衡性的訓練同樣有助于身體在完成特定運動時的協調性。
居家親子比賽小游戲
因為天氣等原因不能去戶外“撒歡兒的時候,居家也可以做很多有趣的運動小游戲,讓孩子保持運動,提升運動能力。
單腳站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通過單腳站立訓練平衡能力。具體的做法是:雙手叉腰,抬起一條腿,保持單腳支撐。支撐時間越久,身體的平衡控制能力越強。注意周圍不要有尖銳的物品,以免跌倒后扎傷。全家人可以一起比賽,看看誰保持的時間長。
走“獨木橋”在地上標記出路線,寬度為5~10厘米,當作獨木橋。要求孩子沿路線行走,雙腳不要出線。還可以通過要求孩子雙手叉腰或前腳跟碰后腳尖,增加難度。
拋氣球準備一個圓形氣球,讓孩子把氣球往上拋,盡量不要讓氣球落到地上。可以通過雙手輪流拍打或者在地上設置簡單的“路障”(玩具或凳子)增加難度。家長可以教孩子把氣球拍高—點延遲下落的時間,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計劃自己的動作和步子,必要時給予身體協助。
增加“快”的練習
通常,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運動能力,可以加入速度、靈敏的練習,即在運動的過程中保持快速的頻率,只有具備了“快”的能力——速度,孩子在跳繩時,才能達到100次以上,甚至更快的頻率,這需要平時多加練習。
具體做法:進行雙腳快速開合跳、前后方向跳、左右方向跳等運動,并不斷增加速度。每次讓孩子訓練1分鐘,休息1分鐘,每天累計做10分鐘。
拼圖2
很多孩子在跳繩的時候,前一段時間跳得速度很快,后一段時間累了跳不動了頻率就會下降,大多數原因是由于心肺功能跟不上了。人體的心肺就像汽車的發動機,功率不足,就跑不快了,增加運動是加強心肺功能的唯—方法。
自由跑跳是常用的鍛煉方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運動強度,就是在運動過程中累的程度。與成年人相比,孩子抗疲勞的能力很強一一充電5分鐘,待機一整天,只有達到中到大強度的運動,才能起到鍛煉的作用。
對健康的孩子來說,沒有運動方式的限制,衡量運動達到中到大強度的標準是:觀察到孩子呼吸加快,大口喘氣,額頭有汗。如果活動后,沒有出汗,或者呼吸和心跳都沒有加快,那說明運動的強度還沒有達到中到大的強度。
心肺耐力的鍛煉需要持之以恒,每周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40分鐘,這不僅有助于孩子跳繩成績的提高,也為以后體育中考的1000米或800米跑打下良好的基礎。
拼圖3
任何—項運動都有基本的技術動作要求,跳繩也不例外,雖然跳繩要求一個動作重復多次,但是如果遵守規范的動作要求,跳繩時就會省時省力,而違反這些要求,就會增加難度,費時費力。
繩子長度:
繩子太長或太短都會影響發揮。雙腳并攏踩繩,雙手將把手拉至腋下,這樣的長度較為合適。
搖繩:
雙臂搖繩時,首先需要保持與雙腳一致的頻率。同時,雙肘靠近身體,用肘和腕搖繩,而不是用肩搖繩。
起跳:
保持手腳協調。反復練習,掌握起跳的時間點和高度。一般來說,在繩打地的瞬間起跳,起跳高度5厘米左右,讓繩順利通過即可。
起跳和落地的著力點:
跳繩時,雙膝微屈,用腳尖起跳和落地。如果落地時屈膝過多,身體重心上下的晃動范圍就會變大,增加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落地時微屈膝即可。如果用全腳著地,就增加了落地和起跳的時間,影響速度,應該盡量用前腳掌著地。在標準動作的基礎上提高速度,才能跳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