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榮 萬靜

【摘 要】目的:探討對肺癌化療患者實施常規肺癌化療護理聯合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對護理效果的作用。方法:選取2016年7月~2019年10月我院接診的肺癌化療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采取不同護理的方法將其平均分為對比組和護理組。對比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護理組患者進行常規肺癌化療護理配合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護理。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存質量評分,結果表示,護理組患者的心理、軀體、社會、物質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焦慮及抑郁評分與護理前相比有改善,護理組患者要低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常規護理配合的基礎上,對肺癌化療患者展開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的效果顯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肺癌化療;常規肺癌化療護理;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19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1
肺癌作為全球性惡性腫瘤,其患病率、病死率逐年遞增,威脅著患者的健康、生命[1]。對于肺癌術后的患者主要治療方案是化療,化療雖可降低腫瘤復發和轉移的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但在治療過程中,為了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化療藥物的使用劑量常是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劑量,患者會出現多種不良反應,其身心遭受嚴重改變,對其生存質量造成影響。因此,本院為進一步研究肺癌化療患者行常規肺癌化療護理配合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對護理效果的影響,研究后做出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9年10月我院接診的肺癌化療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采取不同護理的方法將其平均分為對比組和護理組。其中,對比組70例患者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28例,年齡56~72歲,平均(61.52±3.62)歲;護理組70例患者中,男患者45例,女患者25例,年齡58~75歲,平均(62.38±4.61)歲。兩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比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如化療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護理,化療之后對患者病情情況進行嚴密監測,并囑咐患者用藥,進行出院的指導。
護理組患者進行常規肺癌化療護理配合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護理。具體如下:(1)第一階段:認知矯正。入院第1周,向患者發放《肺癌化療知識手冊》,每周對患者進行兩次的一對一訪談,時間在30~40分鐘,及時認識到患者的錯誤進行改正。讓患者客觀評價自我,護理人員再根據患者的心理、行為等特征,通過指導提升患者的認知和應對能力,及時調整自身情緒,消除不合理認知因素,促進積極思想。(2)行為療法:在患者入院后第3~4天,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幫助患者尋找合適的體位,督促其學習《肺癌化療知識手冊》。要保證病房要干凈、整潔和安靜,讓患者保持一個輕松的心情,告知患者可以多做深呼吸的運動,深刻的感受肺部通氣和換氣的轉換過程,多提醒患者想想美好的事物。而且醫護人員要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便于及時察覺患者的情緒變化,減輕其心理負擔,樹立治療積極性。同時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組織病友之間的活動,創造一個和諧的治病環境。(3)第三階段:護理人員在出院前1d協助患者鞏固第一與第二階段的內容,同時提出問題,使其清楚出現緊急狀況時的應對方案,同時留下聯系方式,出院后遇到疑慮可及時溝通。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生活質量評分;采用國際通用的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LI-74),主要內容涵蓋心理、軀體、社會、物質四個方面,分值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護理效果越明顯。②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情況,采用焦慮SAS與抑郁SDS實施評估,若SDS≥53分,SAS≥50分,提示焦慮抑郁。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統計數據均通過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用表示計量資料,用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存質量評分,結果表示,護理組患者的心理、軀體、社會、物質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
兩組護理后焦慮及抑郁評分與護理前相比有改善,護理組患者要低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在臨床上,肺癌屬于十分常見的疾病,目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環境變化等多種因素,該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同時導致患者死亡的幾率也逐漸遞增[2]。對于患者來說,被診斷為肺癌不僅是一種負性生活事件,也是一種沉痛的精神打擊,勢必會引起一系列負面心理應激。為改善化療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提升其生活質量,采取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認知行為干預是指一組通過改變既往不良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以認知重建為主,附加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的心理干預[3]。而脫發等形象的改變會使得患者發生心理障礙,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低下。同時還發現,認知行為療法可以改變干預組患者的應對方式,降低患者對該疾病及治療手段的應激易感性。本次研究,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存質量評分,結果表示,護理組患者的心理、軀體、社會、物質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焦慮及抑郁評分與護理前相比有改善,護理組患者要低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配合的基礎上,對肺癌化療患者展開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的效果顯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王海媛.常規護理配合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對肺癌化療的影響[J].中外醫療, 2018, 37(24):153-155.
劉紅.常規肺癌化療護理配合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對肺癌化療患者心理狀態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 3(50):90+92.
汪浩, 項東陽, 孟穎.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對肺癌化療患者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 2015, v.30(2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