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宇
摘 要:《禮記》繼承了自西周以來的禮治主義,對禮治的合理性進行了更加系統的闡釋,對漢代以及漢代以后中國古代社會的整合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禮記》中社會和諧思想顯然具有強烈的階級性,但它某些理性思想原則,可以為我們構建現代和諧社會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傳統的思想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談及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禮記》中的《大學》。
關鍵詞:禮記; 儒家思想? ; 和諧社會;當代價值
一、禮記中儒家思想的含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了修身與社會和諧之間的關系,它包含有兩層含義:
其一,儒家主張“天下為公”,人們應該共擔社會責任。既然社會成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須考慮自己的社會性內涵,講求公共意識和公共道德,不論身處社會基層的民眾,還是屬于貴族階層的大夫,乃至國君、天子,都要自覺修身。
其二,由個人而家、國、天下,由身修到家齊、國治、天下平,這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過程。社會要取得大同與和順,人們就必須自覺修身,由“明德”而“新民”,進而實現社會的“至善”。這與孔子所說“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價值與意義。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視為對“大學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學說的精髓所在。中國文化中的以人為本是強調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內的管住自己,不僅要管住感官,更要管住心。 儒家“修齊治平”之道也是自堯舜以來古圣先賢智慧的凝練與總結,但應該更加清楚它作為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豐富意涵,了解它對于中華民族數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義。
二、儒家思想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啟示
儒家的道德觀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道德準則。儒家經典認為要想實現天下大同,首先要從個體的修身養性做起,并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求。這種思想在現代社會需要與時俱進的創新。社會輿論的導向性作用也與創新氛圍的形成密切相關。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也要求社會個體遵守道德規范,這是和諧社會的構建基礎,可以說儒家大同社會與和諧社會在構建途徑上不謀而合。因此儒家學說中所提倡的道德思想為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道德規范和標準。
首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悌道德思想。古人也提出要“治國”、“平天下”必然要先“齊家”,因此家庭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占據著重要地位,家庭社會中的人倫和諧在歷代都備受推崇,這也促使了我國社會良好倫理秩序的形成。“孝悌”不僅局限在親緣關系之間,還應該推己及人,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其次是先義后利的道德價值追求。在中華文化的幾千年發展中,義與利的辯析始終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哲學議題,它將社會個體置于道德精神追求與個人利益追求之間,對于個體在“義”和“利”之間如何抉擇的問題,儒家道德思想給了我們“見利思義”、“觀得思義”的答案,也便是要求人們能夠時時刻刻記得正義、義氣,而反對惟利是圖、見利忘義的行為。在“義利之辯”中,富貴與貧窮,地位的高貴與卑賤并非是單純的衡量個體物質財富的標準,儒家思想還賦予其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方面的意義。
最后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在《論語?里仁》中,孔子講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認為老師的道,也不過就是“忠”和“恕”,而“忠”含義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講的是自己要根據內心的體驗來推測他人的感受,以推己及人的方式來進行人與人的相處。而“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也不要強迫別人,這里強調的是要寬待和體諒他人。儒家的這種“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其倡導的人與人相處的一個基本道德準則,在遵循這樣的道德規則下,必然逐步形成一個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和諧社會。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這種“忠恕”思想對我國當今的和諧社會構建仍具借鑒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共同的守則,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十分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要立足于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能夠真正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它同時也是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動力。儒家文化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根基,其不僅對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都有著深刻的影響,而且很早就傳播到了東亞周邊國家如越南等,儒家經典對越南的思想、文學及文化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當代的和諧社會建設中,對其所倡導的優秀思想與理念應該繼承和發揚,堅持古為今用,有揚棄的來繼承其優秀思想,這是保持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自立自強的精神動力。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立足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其進行有選擇的繼承,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哲學思想為當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建設等提供了哲學的、道德的思想基礎。而和諧社會的先進性又要求其以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為指導,它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指路明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文化優秀的一面應該對世界的重構產生積極的作用。 所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構建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持。
注釋:
[1]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53頁。
[2]魏可媛、趙勇《普通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視角》,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4頁。
[3]朱潔《儒家視閾中的越南漢文小說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5頁。
[4]張法主編《中國美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