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偉
摘要: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因素持續累積,從外部環境來看,世界多國央行加息頻率提高、“特朗普繁榮”不復從前、世界地緣政治沖突不斷等。從內部環境來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壓力變大、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2019年股票市場延續2018年低迷狀態等。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劇烈影響著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銀行理財產品在這樣嚴峻的內外形勢下風險不斷攀升。進入2019年,不管是從數量還是從規模來說,我國銀行理財產品都處于歷史高位。如何在經濟新形勢下探討銀行理財產品營銷的新格局是監管方、銀行、投資者都密切關注的議題,本文嘗試對此進行探討并給與啟示。
關鍵詞:營銷;理財產品;銀行
銀行理財產品由于利率相對于普通活期和定期理財產品相對較高,所以一直受到廣大投資者的歡迎,19大以來強調去杠桿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出現一定下滑,金融危機以后,國家的總體杠桿率顯著攀升,這主要是由于金融自由浪潮的影響和相關監管的缺失,這種變化在局部領域金融部門尤其是銀行業表現得尤為明顯。多種提高杠桿率的方式不斷涌現,如影子銀行和委托貸款等。風險隨著杠桿率的提高不斷累積,并且在強周期行業內爆發,投資者信心也隨著新形勢下銀行理財產品違約的集中爆發受到劇烈沖擊。習近平在主持會議時也強調了守住不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大前提。201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接下來一年的經濟總體規劃提供了指導,在今后的幾年里,防范金融風險注定十分重要。并且提出了結構化降杠桿的思路。未來三年,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思路一定會對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不可避免的受到沖擊。
去杠桿政策的堅定推行,將不可避免的觸及到我國的金融領域,具體表現在貨幣增速和社會融資上。而這些金融要素的變化將直接影響銀行的成本。截至2019年底,廣義貨幣增速M2降至7.9%。與之相對比.,狹義貨幣M1增速降至1.5%。社會融資規模在最近的2019年也有明顯的下滑,增速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已降至9.23%。與此同時,銀行表外業務的規模也在逐年下滑,比如銀行同業存單和委托貸款業務在最近幾年的縮減。但是,市場利率卻在不斷攀升,我國市場上的貸款平均加權利率在2019年達到了6.34%,融資成本不斷上升,社會融資成本已經突破7%,相當多加杠桿的融資方式已經行不通。融資渠道的不斷變窄和融資成本的不斷增加對于遭遇財務困境和即將發生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影響巨大,而原來這種借舊還新的模式也已經行不通,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也會不斷累積和暴露。
一般來說,銀行里面最常見的理財產品,主要可以規劃為四大類別。第一類就是投資于債券資產的理財產品!比如說國債、地方債以及私募債等等。這些債券都是屬于債權資產類別的理財產品。一般來說,這類理財的風險比較低,十分適合保守型的投資者。就比方說國債,風險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收益率還比較高,大家完全可以放心購買。不過,可惜的是國債每一期的發行數量都十分有限,如果不提前做準備,可能根本買不到。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這類型的理財風險等級比較低,但也不代表完全沒有風險。就好比私募債以及公司債,在這一類別中,就算是風險比較高的。所以,如果你不希望承擔風險,那么對于這部分理財的投資比例,就不能太高!其次就是資金拆借的理財產品。意思就是指銀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需要互相調劑資金的信用活動。一般來說,這類業務只在各個金融機構之間開展,所以相對來說也算是比較安全的一種理財。第三種就是信貸資產類的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的風險相對來說,就會比較高一些。這類型的理財,銀行只能算是一個中介。投資者將錢放入銀行后,銀行再將錢借給企業,而風險銀行并不承擔,需要投資人自己承擔。后期如果收益了,企業就會歸還投資人的本金,并且支付一定的利息,也就相當于是我們所謂的收益。那么,理所當然的,如果企業出現了問題,那么投資人的資金也會跟著出現問題。
消費者在銀行理財產品投資中,如果未能對產品運營能力方面進行精確評估,就可能致使負債率不斷升高、流動性缺乏,銀行股權大量質押,增加了風險,當入不敷出使得資金鏈斷裂時,爆倉發生。針對銀行的問題,投資者應對宏觀經濟環境、自身經營情況及金融政策等進行了解來準確的判斷企業利潤空間及融資能力。投資者在選擇擴大自身倉位時應該避免盲目擴張造成的資金短缺而使得資金減少,同時也要考慮理財產品特征及項目周期,不斷調整自身戰略,必要時可以重新評估。對企業所經營的項目做戰略調整,同時也要對較大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市場需求才是項目基礎,必須充分了解市場行情,對市場進行調研,來制定項目實施方案,避免市場行情不佳對企業帶來的風險。
對于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事前的防范,監管者和社會各部門都需要協作建立和健全相關機制,這樣才能有效降低。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建立債券事前預警機制,銀行應該建立風險識別模型。這樣可以使得風險的處理更加精細化。另外一方面,銀行在開展重大項目時,要及時進行評估,對項目的投入產出和相關風險要進行動態監測,防止項目意外而影響整個項目流動性的情況發生。在項目進行過程中,要加強財務部門與監理部門還有生產部門的聯系,增加項目的透明度。此外,設立償債基金,當爆倉使得銀行面對債務危機時可以劃撥基金來為銀行度過難關。
第二是健全事中事后處置機制。理財產品爆倉后,通常采取擔保的方式處理,但是擔保機制的不健全常常使得處置結果不恰當,為此首先應該建立健全協商和擔保機制,充分協商使違約得到妥善解決。其次,要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是作為一種信用增信的工具,是指債券發行人通過支付保費后在違約發生時保險銀行償付未支付款項的一種制度。這種工具運用恰當的話可以減少發行人的成本,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進而恢復市場信心。最后,要發揮擔保代償的作用,擔保機制作為重要的增信方式,在爆倉發生時可以保障投資者利益。
應該讓信息披露制度更加完善。銀行理財產品相關信息不能夠準確并及時的公之于眾導致的信息殘缺會使投資者遭受投資損失的風險大大提高。監管部門應該讓銀行的公示制度更加完善,嚴格建設銀行信息披露體系,同時更應該重視銀行與關聯方的關系,將關系密切的的更加嚴格的公之于眾。除此之外,監管部門還應該做到加強對債券公示制度的嚴格監督,使負責人明確各自的責任,進而使銀行公示的相關信息能夠做到持續、及時、準確、完整,對披露信息不夠透明的銀行處罰力度都會加大。
我國廣大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要加強風險防范意識,這不僅僅需要監管層面完善與投資權益保護的相關機制,更需要投資者提高投資風險意識,避免自身權益受損。首先,投資者的風險防范意識應當增強。中國國情的特殊性使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成為了普遍存在的假象,以至于投資者沒有正確認識到銀行理財產品作為一種投資工具存在的風險。投資者在投資前要對銀行做一些調查,主要應該調查銀行的財務狀況,并對投資銀行的重大項目調查進行系統的分析,充分評估可能出現的風險。而且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后一定要經常關注銀行與之相關的信息,及時掌握銀行的經營情況。其次,投資時要重點關注銀行理財產品發行人的融資結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政策的推進使得我國很多高杠桿融資企業面臨融資壓力更大。這些企業在巨大流動性壓力下可能會采取借新債還舊債的融資方式。廣大投資者在選擇時,要關注融資結構。特別是理財產品利率較高時,通常表明發行人面臨的財務壓力較大,這時投資需謹慎。最后,當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要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積極利用投資者保護機制維權。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同時仔細閱讀相關條款,熟悉相關法律,運用法律武器解決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