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璇
摘要:在會計實務與經濟現實中,常常合法性與合理性之間出現不可避免的差異,這種無法規避差異可以反應出在會計行業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從整個行業來說,是現有會計法律的不完善以及企業對會計方面更新處理方式的響應不積極;從會計人員這個群體本身來說,是自身能力不足導致其對經濟實務的判斷能力有所偏差,引導的方向可能存在較大的隱患。本篇論文通過分析,找出現有會計行業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并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原因分析;解決方法
引言:在會計處理和經濟實踐中,實際情況往往與事實和合法性相悖。會計確認和計量是為了反映實際的經濟業務,使相關的用戶能夠做出有效的判斷,但許多情況下,現有的會計法律對信息真實性和有效性的處理存在一些不足。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就是為了解決類似問題所必然存在的會計原則。它的存在主要是因為合法性與現實經濟業務存在著差異。
一、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相關理論概述
(一)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含義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是指在經濟實質與形式法律產生不可避免的差異時,尊重應實行的業務處理方式,并不只是拘泥于現有的會計法律。因為形式上的會計核算很可能不能夠全面、真實、有效地反應某項現實經濟業務,而需要通過必要的變通,即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來為內部與外界提供真實、準確、有效的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法律形式存在的局限性可以通過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加以延展,使企業的財務報表準確率大大提高。
(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產生的原因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范圍不斷擴展,我國經濟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黏連越來越緊,對會計準則的要求也不僅僅限于本國經濟,還要考慮全球的會計業務。而且現在國家與國家間的合作也不是僅限于特定范圍內的貿易強國,而是由點及面,呈現一種互相牽連的網狀結構。不可否認,適合全球范圍內的會計準則將對所有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模式都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
(一)會計基礎薄弱
1、會計基本準則有缺陷
企業會計準則對資產的定義沒有做到全面準確地反映實際經濟業務中的情況。因為制定的會計準則與高速發展的經濟之間存在脫節,即過去的會計準則只是針對那時候的經濟現狀做出的最合理最公平的約束條件,但是時代在發展,會計核算方式也在不斷發展,假如一直用缺乏時效性的落后準則來限制現在或者未來的會計核算方式,那么只會造成會計工作低效甚至無用。
2、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
我國現有的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主要存在兩方面原因,第一便是全國各界人士對會計實行的新規新法有不重視的態度,參與度偏低,這就直接導致會計方面的發展得不到有效提升,甚至出現更多的弊端。
(二)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差異
1、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水平
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職位的會計人員對同一項經濟業務所進行的職業判斷是必然存在偏差的。處于發達地域,高端行業,有一定號召力的職位對于一項經濟事務實質的判斷極有可能遠遠高于各方面較弱水平的會計人員,經驗豐富的職場達人的判斷力必然是高于剛入職的底層員工的。
2、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隨著經濟多樣性的蓬勃發展,經濟業務呈現出了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復雜性在于新興市場與資本市場的介入,給整個經濟市場注入了新的元素,這也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掌握更多的處理方式。不確定性在于資產的組合方式增加,使業務更加繁雜,會計人員必須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將單一或簡單的會計核算通過合理的方式也施用于復雜的經濟業務中。
(三)存在濫用原則的情況
會計職業道德素質是相關會計從業人員應遵循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準則。會計人員在自己的崗位上必須滿足的行為要求,也是從業的最低標準。除此之外,還有,會計從業人員應具備一定的法律方面的知識,這是指會計人員對法治的態度和道義態度。
三、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
1、完善評價標準,強化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
建立全面的評價標準,對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完善的評價標準,可以使積極、上進、優秀、遵從職業道德的員工得到精神與實質上的鼓勵,既促進了工作上的積極性,又側面證明了其會計處理方式與道德觀念的正確性與引導性。
2、加強教育培訓,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
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的總體素質,對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有著重要的影響。針對目前會計專業素質結構不合理的現狀,所有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都亟待改革。注意會計的持續教育和評估。繼續教育是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的重要途徑,單位領導人和個人應該改變觀念,重視繼續教育的質量和數量,而不只是一個形式。此外,主管部門還必須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管理和評估,以進一步確保其業務質量的提高。
(二)應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與其他原則結合運用
就如: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與可靠性、謹慎性原則目標基本一致,即三項原則都是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有效利用率,但它們在著重點上又各有傾向。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是側重于現實的交易或事項應該依照經濟實質而不是其法律形式;可靠性是側重于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謹慎性原則則側重于處理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時,要求盡量低估企業的資產和收益,對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要盡量估計充足,即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也不少計負債或費用。
參考文獻:
[1]黃穎珺.論反國際避稅措施中的“實質重于形式”原則[D].華東政法大學,2008.182-184
[2]況培穎.實質重于形式的運用研究[D].湖南大學,2008. 13-15
[3]陳濤.論會計行業中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運用[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2,02:141-143
[4]袁華江.論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適用問題——基于股權與資產的關系審視[J].稅收經濟研究,2012,03:61-67
[5]王昉.簡述實質重于形式原則[J].財會研究,2011,17:30-32
[6]范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會計及稅收中的運用[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1,06:65-68
[7]閆華.淺議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現實應用[J].現代商業,2013,14:234-235. [8]谷穎捷.對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思考[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7,02:9-11
[8]姚曉娟.淺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及其在新會計準則中的體現[J].西部財會,2007,1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