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慶
古時,姓和氏不是一回事。最早女人用姓,男人用氏。姓是母系社會女人獨有的,用來區分血緣關系;是家族系統的稱號,代代相傳。古從母姓,所以古人造字時,姓從女、從生。遠古人的姓,如姒、媯、姬、姜、贏等,皆從“女”。上古時代的氏,是姓的分支,是用來區別子孫出處的。姓是同一血統的人,氏是同居一地的人。
《左傳》說:“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古代姓氏錯綜復雜,-租可以衍出許多姓,一姓可以衍出許多氏。隨著人口增多,土地擴大,加之字形字音的變遷,古姓氏的錯亂在所難免。據學者考證,古姓有百,今可考者僅五十有余。對春秋前的古娃,后人有二十二姓說,還有五十二姓說。隨姓而來的氏,與姓相比,更富于變化。
古時一般民眾有名無氏,有氏者大都是些讀書人或有官爵的人。他們用官名、封地名,也有用自己的號為氏。名號是變化的,氏也是變化的,姓則是不變的。單個人稱“氏”,合在一起日“族”。最早時的姓氏是統治者專有的,姓氏之族是些利益集團。《后漢書·朱穆傳》說:“臣聞漢家歸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事;黃門侍郎一人,傳發書奏,皆用族姓。”柳宗元的遠祖柳下惠就是以封地和謚號為氏。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高辛,也是以號為氏的。遠古傳說中的人物、國名或國號,一般都冠以“氏”字。如伏羲氏、神農民、夏后氏、塗山氏等。《史記·夏紀》說:“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這里的夏后是國號,塗山是國名。《通志·民族略序》說:“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這里說的地望,是權勢顯赫一方的家族。古代民無姓,只能用名稱之。有爵位的百官稱“百姓”。鄭玄箋說:“百姓,百官族姓也。”這是春秋以前的事。《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說堯讓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協調百姓使社會和睦,社會和睦后又再協調萬邦諸侯。
到后來,普通民眾也開始有姓氏。《辭海》:“百姓,戰國以后用為平民的通稱。”其實春秋時,孔子和老子已這樣使用。《論語·憲問》:“修己以安百姓。”《老子》:“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里說的“百姓”顯然不是指百官,而是指平民和庶人。但以“百姓”稱百官,后來還有人在用,如《四書》“百姓如喪考妣三年”,這是說百官為父母守喪3年之禮。
古時對結婚的女人也稱氏,常放在其父姓之后,《儀禮·士昏禮》《左傳》《世說新語》等有記載。受漢人影響,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支系也有用氏為稱號的,如鮮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等。
顧炎武《日知錄·民族》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日‘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日‘姓劉氏。”秦漢以后,姓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