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吳禮華,廖理華
江西省興國縣人民醫院手術室,江西 贛州 342400
產科中產后出血是造成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調查顯示由此引發的產婦死亡率高達25%[1]。臨床大多采用前列腺素、米索前列醇、縮宮素等增強患者子宮收縮能力,減少產婦出血量,進而改善其預后[2]。而隨著臨床技術發展和相關研究的深入,發現麥角新堿也具有較良好的子宮收縮效果。此藥物是黑麥麥角菌的代謝產婦,早在17世紀就在臨床預防產后出血中有所應用。此外,由于患者擔憂胎兒情況、手術預后等往往易產生多種不良情緒,影響手術順利進行,有必要對其開展一定護理干預[3]。為了進一步分析麥角新堿聯合護理干預在剖宮產術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選擇了60例患者進行對照研究,具體報告如下文所示。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0例剖宮產手術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參照組患者(30例)中患者年齡18~44歲,平均年齡(30.16±3.29)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49±0.51)周。實驗組患者(30例)中患者年齡20~44歲,平均年齡(30.94±3.13)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40.16±0.58)周。兩組剖宮產產婦基本信息可進行對比,P>0.05。
納入標準:①年齡在18~45歲之間;②妊娠超過37周;③具有多產次、羊水過多、雙胎妊娠、繼發性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巨大兒、前置胎盤、瘢痕子宮等高危因素;④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妊娠合并卵巢囊腫、子宮肌瘤;②正在服用非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 ficiency virus,HIV)蛋白酶抑制劑;③對縮宮素類和麥角類制劑過敏;④合并心臟病、高血壓等內科合并癥。
1.2 方法
(1)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在胎兒娩出后馬上10IU縮宮素宮體注射,同時聯合肌內注射0.2mg麥角新堿,手術完成后產婦回到病房之前在液體中加入20IU縮宮素進行緩慢靜脈滴注。
(2)護理干預方法: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①手術前,依據護理要求,對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手術注意事項及配合方法,耐心、熱情向患者講解剖宮產基礎知識、母乳喂養對新生兒的重要性及喂養方法,緩解患者緊張、恐懼情緒,減輕心理負擔,加強交流溝通,構建和諧、良好的護患關系,積極配合手術及護理操作[4]。②手術過程中,密切觀察產婦產程及胎兒情況,采用一對一陪伴形式陪產,向患者講解手術配合方法,了解患者心理狀況,積極予以心理疏導。③手術完成后,靜脈滴注縮宮素時,觀察縮宮素靜滴速度,避免因為滴速過快引發收縮疼痛,并向患者講解用藥的重要性;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對產婦的面色、全身情況、子宮收縮情況等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予以吸氧,提高其血氧飽和度;做好保暖措施,在產婦發生出血情況時盡早處理;出現子宮輪廓模糊、宮底升高、子宮質軟等情況時,予以按摩,對子宮加以刺激,當患者出血量過多,且按摩無效時馬上搶救。
1.3 評價標準分析并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2h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產后出血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藥物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心悸、嘔吐惡心、頭痛以及血壓升高等。患者而護理滿意程度采用自制問卷量表進行統計分析,量表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護理滿意度越高。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對比分析[例(%)]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出血量對比分析[()mL]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出血量對比分析[()mL]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分析[例(%)]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中采用統計學數據分析軟件包SPSS 22.0進行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2h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等計量資料統計對比采用t檢驗;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產后出血率等計數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對比分析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率較參照組更高,P<0.05,具體數據統計處理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出血量對比分析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2h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較參照組均更少,P<0.05,具體數據統計處理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分析實驗組患者血壓升高、嘔吐惡心、心悸、頭痛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參照組更低,P<0.05,具體數據統計處理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出血率對比分析參照組患者術后有6例出血,發生率為20.00%,實驗組患者術后有1例出血,發生率為3.33%,χ2值為4.0431,P=0.0443(<0.05)。
產后出血人員造成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在醫療體系不完善、偏遠落后的地區和國家更為突出。近些年國內外相關文獻表明,嚴重產后出血及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正呈顯著增長趨勢[5]。而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高齡產婦數量也顯著增加,妊娠并發癥、合并癥發生率也顯著增高,這也這導致產婦在分娩時更易出現產后出血[6]。有研究顯示,大約90%的產后出血均由子宮收縮乏力引起,對于合并高危因素且發生宮縮乏力的患者,在接受剖宮產手術時的出血風險也更高,必須采取預防措施[7]。
以往臨床大多采用縮宮素提高患者子宮收縮能力,預防產后出血,通過靜脈滴注和肌內注射,藥物馬上起效,40min后達到血漿穩定濃度[8]。此藥物半衰期在3~5min之間,要達到收縮子宮的作用,不僅需要持續靜脈滴注,還要增加用藥劑量[9]。此外,有文獻報道,縮宮素滴速過快有可能引發心動過速、心輸出量增加、外周血管舒張、心肌缺血等為題,加上部分產婦對縮宮素的敏感性不高,大多考慮聯合用藥。
麥角新堿可直接作用于子宮平滑肌,作用效果持久且較高。有外國文獻報道顯示,麥角新堿通過鈣通道作用以及與腎上腺素受體結合,可對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的滑動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子宮平滑肌運動,實現止血效果[10]。本次研究中針對60例剖宮產產婦采用縮宮素與麥角新堿聯合用藥,同時開展護理干預:重視患者心理狀態,予以母乳喂養指導、剖宮產相關知識宣教、藥物宣教等,幫助產婦盡快適應身份的轉變,提高手術及護理配合度,進而減少產后出血率。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產后出血率、術中及產后2h、24h出血量、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護理滿意率均明顯優于參照組,表明麥角新堿聯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剖宮產產婦出血情況,改善患者預后。
總而言之,在剖宮產手術中予以患者麥角新堿治療,同時聯合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地減少患者出血量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效果較好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