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疾

在電視劇中涉及清朝的話總會出現這樣一種劇情——一個縣令身邊總會有師爺,如果這個縣令是個反派角色的話,兩人往往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師爺還經常被描述成一縣之中除了縣令之外的“二號人物”,人人三緘其口,談之色變。
臨時工師爺
清朝大體上承襲明朝制度,縣一級的主官仍叫縣令。縣令之下又有輔佐的官員,稱為“佐貳”和“屬官”,這兩者之中又屬佐貳最為重要。
佐貳就是我們在電視劇常看到的——縣丞、主簿、典史三種官職。縣丞是正八品,是僅次于縣令的品級,主要負責全縣的文書檔案、倉庫、錢糧馬匹和稅收方面的管理。老百姓也稱其為“左堂”“二公”。主簿是正九品,主要是掌管戶籍、緝捕和文書辦理等事務,老百姓習慣稱其為“書記”“三尹”。
典史沒有品級,在縣中的職位僅次于以上三個,號稱“四老爺”。典史是個萬能替補。如果縣中的縣丞或者主簿沒有到位的話,他可以代行職責。縣令外出,縣中無人時,典史可以代替縣令審案。平時則主要掌管治安、稽查囚犯等事務。
此外,縣衙中還分設六房,分別為:吏、戶、禮、兵、刑、工——和朝廷中央的設置一樣。在《清高宗實錄》中有記載:“舊制、錢糧、刑名等分委承辦。設有六房,附于州縣公堂之左右,使經制、書吏居處其中,既專一其心智,又慎重其防閑。”
所謂“經制”就是這六方之中的正頭,叫“經承”。而所“書吏”就是下面的辦事人員,在《大清會典事例》中給他們統一安排了一個稱呼——“典吏”。
縣衙六房之一的吏房,在一個縣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主要是管官員的升遷調補,下委任狀,以及登記本縣進士、舉人等在外地做官的情況,是在縣令的直接領導下工作的。
吏房常有有忙不過來的時候,這時,就會臨時雇傭一批人手。那些識文斷字沒有功名的人可以來應聘,他們的正經稱呼為“貼書”“貼寫吏”“幫辦”,等等。相當于是一個臨時工,忙完這段時間就沒有他的事了。民間常稱呼他們為師爺。
這里的師爺稱呼,更像是民間約定俗成的一種說法,并不是立于公堂之上的那個師爺,真正的師爺用一個相似的詞語類比的話,他更像是——幕僚。
縣衙里的師爺
真正在縣衙里的師爺被稱為“幕”“幕賓”“老夫子”“西席”等,興盛于清朝。至于他出現的具體年份,只能在零星的清人筆記記載中推測。
清朝同治年間有個叫平步青的進士寫過一本名為《霞外捃屑》的書,書中有這么一則:幕友,不知始于何時,意為明末國初。這里的“國”指的就是清朝。
要向上追溯所謂幕制來源的話,可以一直追溯到戰國時代,那個時候貴族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圈養“食客”。后有漢朝時候的“三司開府辟士”,唐代藩鎮中的“記事”“從事”等。明清時代的師爺和這些時代的已經有了明顯的差別。
明清時代,尤其是清朝的師爺不是官,卻是“操三寸管,臆揣官事”,實際上他們掌握了相當一部分權力。而且與雇主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并不是上下級關系,就像是賓客朋友一般。
師爺見到雇主,不用行官禮,不用下跪,甚至可以來去自由,不受約束。雇主付給師爺的報酬叫做“束脩”“聘金”等。
師爺還有各種不同的工種,按照種類大致可以分為:書啟師爺、刑名師爺和錢谷師爺等。到了更高的,比如說督撫這一級官員就需要處理軍事文化等方面的事務,于是就有了戎幕師爺、閱卷師爺。還有一些衙門也會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比如章奏師爺、漕糧師爺、庫款師爺。
在清朝有句話叫做:無幕不成衙。說的就是一個衙門如果沒有師爺的話,那就不能叫做衙門。師爺在清朝時期的普遍可見一斑。
師爺必定是雇主信得過的人。畢竟師爺可以說是掌握著一個官員最深處的秘密,他們可以是縣令的智囊團,為知縣出謀劃策,也可以在頃刻間就讓知縣丟官、喪家甚至身敗名裂。
可偏偏縣令還離不開師爺。因為師爺掌握的是專業知識,對于刑名、錢谷之類的知識,一個靠著寫八股文出來的官員必定極度匱乏。錢谷、刑名這兩大類又是官員考核之中極為重要的項目,所以知縣一上任就必然要聘請一些專業的人才來輔佐自己。
有的知縣為了獨攬大權,還專門會聘請一些師爺來架空朝廷所任命的縣丞、主簿等。這樣,知縣就可以獨攬一縣大權,達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清朝時期的師爺雖然盛極一時,但有盛必會有衰,從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期間,廢除刑名師爺,另設刑道總文案開始,再到光緒、宣統年間各府縣設立地方審判庭徹底斷絕了刑名師爺的根基。其后又開始興辦學堂,培養出了大批法律人才,刑名師爺就這樣消失了。
法律學堂除了講授法律之外,還帶有財務、會計的課程,然后又有了專門的財經學堂,大批人才進入官府衙門,錢谷師爺的根基也就斷了。錢谷、刑名這兩種師爺是師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消失也就代表著師爺這個行業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