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足球運動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普及,高校成為足球發展的主要基地,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足球人才和足球愛好者。文中從高校足球發展現狀、高水平隊伍建設、足球隊管理模式、足球文化四個方面進行研究,不斷完善高校足球運動的發展條件,促進高校足球整體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高校;足球現狀;綜述
1 關于高校足球運動發展的相關研究
張曉賢《上海市高校校園足球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校園足球整體開展情況良好,但在教練員的引進與培養、校園足球組織管理水平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根據現狀,提出高校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的內部與外部機制,并針對“聯盟的指導思想”提出高校在“足球一條龍建設聯盟”中應充分體現引領與示范作用,發揮資源互動與共享、技術支撐、人才輸送銜接等聚集和輻射功能。
熊建平、周明星的《中國大學生足球運動的思考》文中對當今中國高校足球運動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述,并提出了對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的思考。針對如何更好的在大學生中開展足球運動這一問題,作者提出了完善各級大學生足球聯賽、組建高水平的高校足球代表隊、擴大高校足球聯賽知名度等建議。
2 關于高校高水平足球隊的相關研究
黃杰聰在《廣西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員培養現狀與發展對策》認為廣西各高校高水平足球隊的管理應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廣西省各高校應不斷的加大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管理層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第二,廣西省各高校加強與社會企業的聯系,以冠名權、聯合辦隊的方式,解決足球隊經費不足等問題。第三,廣西省各高校應建立合理完善的“學訓管理制度”,不斷的改革并完善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考試制度,加強對高校足球教練員的崗位培訓和業務學習。
陳群在《江蘇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員的培養現狀和對策研究》中認為:首先,江蘇省各高校培養高水平足球運動員的培養模式和管理體制已初步建立,但所指定相關制度執行力度不夠。第二,國家預期通過高校培養體育專業后備人才的目標未能實現,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員的培養目標與國家的目標定位存在明顯的矛盾。第三,高校高水平足球隊的辦隊模式主要以學校辦隊為主,培養模式和經費來源單一,建議高校應面向市場化和社會化。第四,高校運動隊的招生存在一些人為因素和不合理的現象,使得運動員水平參差不齊,應加強招生環節的監督。第五,運動員在畢業時,由于社會就業競爭激烈,用人單位對人才要求較高,使運動員不能發揮其運動特長,就業形勢嚴峻。
3 高校足球隊管理模式的相關研究
薛曉光在《關于構建以高校為樞紐培養足球后備人才模式的研究》中將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隊培養模式分為兩類:一種是以中學和普通大學為依托,由體育系統派教練員或學校自聘教練到學校組織訓練和參加管理,運動員的訓練和學習、生活及管理在學校負責,將專業運動隊建制在普通學校。第二種是以省、市、區體育局訓練基地為基礎,由普通學校教師到訓練基地上課或文化學習在普通學校,運動員的生活、訓練、管理在體育系統內進行。
朱燁在《內蒙古自治區普通高校足球隊發展模式研究》中指出:我國高校運動員的培養體制主要有以下幾種:1)轉入體制。省市優秀運動隊二線隊員或運動學校未能進入體工隊的隊員,在符合高校特招和文化成績達到一定要求后,可以轉入高校運動隊繼續進行訓練;2)引進體制。運動員來源就是直接從體工隊引進現役隊員或退役隊員到高校學習和訓練;3)一條龍體制。就是高校運動員實行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一條龍訓練網絡,這三級訓練網絡層對口銜按,相互間掛鉤關系,明確彼此間的權利和義務。
4 關于高校足球文化的相關研究
馬良驥《影響湖北省高校校園足球文化發展因素的研究分析》文中指出:足球不僅是一項運動,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足球運動不但可以鍛煉人的身體、豐富高校文化的知識,體驗足球所帶來的樂趣,普及足球運動,而且也有助于培養當年高校大學生頑強拼搏、團結互助和愛國的優良品德。參加足球比賽也可以促進大學生建立自主創新、遵紀守法、堅忍不拔等優秀的體育精神發揚光大。
侯學華等《校園足球文化內涵研究》研究認為:文化是校園足球的本質屬性,而以人(學生)為本是校園足球文化建設的核心。校園足球文化是校園足球相關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總和,是由它們構成的文化統一體。其中,物質文化是基礎,精神文化是方向(目標),制度文化是保障,行為文化是規范。行為文化在校園足球文化中處于核心地位,而學生的價值取是校園足球行為文化建設的核心。
張長城《“校園足球”內涵的邏輯學辨析》文中研究了校園足球的概念和內涵,深入剖析校園足球,培養我國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是校園足球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校園足球的價值導向,依托學校、體教結合是校園足球的組織保障,積極開展足球教學、訓練、競賽及其它活動是校園足球基本實踐形式,以上4點是對校園足球內涵的集中概括,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辯證地統一于校園足球中。
綜上所述,很多文獻和碩士論文都從各個角度對我國高校足球進行了分析與研究,為我國足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很多具有參考意義的理論。在發展過程中高校足球運動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教學方法上、足球活動上、學生個別化教學過程上、興趣培養上、校園足球文化氛圍上還需要加強建設,高校領導也要加快轉變思路,在經費上給與保障的同時重視對足球優秀人才的引進,通過多方面的合作與配合,推動高校足球運動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賢.上海市高校校園足球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體育科研,2013(01):92-97.
[2]熊建平等.中國大學生足球運動的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17(04):23-24.
[3]黃杰聰.廣西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員培養現狀與發展對策[J].體育科技.2010(01):67-71.
[4]陳群.江蘇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員的培養現狀和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5]薛曉光.關于構建以高校為樞紐培養足球后備人才模式的研究[D].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6]朱燁.內蒙古自治區普通高校足球隊發展模式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7]馬良驥.影響湖北省高校校園足球文化發展因素的研究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3(03):157-158.
[8]侯學華等.校園足球文化內涵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06):107-110.
[9]張長城.“校園足球”內涵的邏輯學辨析[J].嘉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3(02):73-80.
作者簡介
胡明(1962-),男,漢族,副教授,大學本科,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