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賢玥
摘 要:本文就我校財務會計課程評價策略進行探討,重點討論在教學過程中,以關注學生學習財務會計的過程、態度以及能力為基礎,以綜合、全面的對學生進行評價為目的,將課程評價融入到財務會計教學的每一環節中,以各種不盡相同的評價形式來搜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學生學習財務會計過程和結果的資料。讓學生以自評、互評以及他評的方式參與到評價中,建立財務會計課程評價新策略。
關鍵詞:中職;財務會計;評價策略
20世紀8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出版的《智能的結構》一書,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據的評價策略開始流行起來。近年來,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理實一體化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及項目教學法等先進的教學理念漸漸為教師們熟知并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讓傳統課堂教學有所改變。目前我校會計專業由于課程評價策略單一,使得很多學生缺乏學習會計課程的興趣,并且逐漸喪失主動學習會計專業的能力,引發了一系列課程教學問題,進而導致教學目標的達成率降低。因此,目前中職財務會計課程評價策略亟待改革,構建課程評價新策略。
一、傳統財務會計課程評價策略的弊端
(一)評價方式過于陳舊,只注重量化結果
目前我校財務會計課程評價主要是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即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完成后進行的評價,具體指的是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活動結束后為判斷其成果而進行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主要在課后進行,每當完成了某一部分的教學工作后,才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并且主要采用的是考試形式,根據考試取得的成績來評價財務會計教與學的效果,過于注重量化結果。會導致學生被考試成績“綁架”,甚至產生考試分數高,專業水平就高的片面想法,但實際上這樣評價結果并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會計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二)評價內容過于注重會計理論知識,忽視綜合素質的考查
“應試教育”下,只依靠專業理論考試來檢驗學習效果,忽視了培養學生會計綜合素質及能力,并不能全面反映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結果。這種理論考試的方式使得很多中職學生在學習財務會計時,只一味地注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學習過的業務靠課后的不斷記憶,考試能順利做出來,而一旦換一種未涉及過的業務類型便不會自主分析,無法順利完成。
(三)評價功能過于狹隘,澆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校目前財務會計課程評價的功能主要是檢測學生學習本課程的效果,以及學生對財務會計理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不能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發展情況。同時過分注重甄別與選拔功能,缺乏激勵與建議功能,這樣的評價功能過于狹隘,忽視了評價的全面性及公正性,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財務會計的興趣。長期使用以甄別與選拔功能為主的評價方式,會使得在財務會計學習過程中處于弱勢的同學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導致其學習效果逐漸變差,最終對學習財務會計課程產生厭煩心理。
(四)評價主體主要是教師,沒有形成綜合評價策略
傳統的評價策略基本上是只依靠教師來評價學生,教師對學生平時學習財務會計的情況進行評價,再結合期中、期末的考試成績形成總評。目前我校財務會計課程評價基本都是教師單方面的評價,主體是教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只是評價的客體,處于被動地位,這就使得學生與教師處于一種不平等的地位,這樣的評價不夠客觀、全面,也無法形成綜合評價策略。從教師的角度只能看到學生學習財務會計的某一個方面的成果,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學習情況。
二、財務會計課程評價新策略的構建
(一)改善評價方式,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財務會計課程評價過程應該是與教學過程同等重要的,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要將評價融入到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去,做到教評相長。評價應當在財務會計課前、課中、課后持續進行,真正形成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夠通過評價財務會計課程評價的“過程”來進行反饋、改善,最終達到想要的“結果”,評價的重點在“過程”。同時,改變我校目前財務會計課程評價策略,還應當以定性評價為主,即根據對會計專業學生平時學習財務會計課程的表現以及狀態進行的觀察和分析,然后對他們做出相應的評價判斷,比如:評出等級、寫出評語、做出評價分析報告等。因此,要關注學生會計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掌握情況,及時給予評價反饋,切實做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二)豐富評價內容,注重綜合素質與能力評價
財務會計課程評價的內容應當與其教學目標一致,在新的課程標準實施的情況下,我們應當從德、智、體等多個方面去評價學生,不僅評價學生的會計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要注重評價其學習財務會計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促進學生的會計專業技能水平、會計職業道德品質、學習愿望與能力、相互間交流與合作以及會計實務操作規范等素質能力全面發展。根據現行課程標準要求,從道德品質、知識技能、交流合作、情感態度、身心素質、審美情趣、勞動實踐等七個方面出發,結合財務會計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確定評價內容和主體,評價學生學習財務會計課程的綜合情況。
(三)完善評價功能,以激勵評價為主
目前我校的財務會計課程評價應當能夠反映學生學習財務會計課程的特點以及發展趨勢,通過完善評價功能,達到讓學生樂學,教師樂教;學生既能獲得必要的財務會計理論知識,又能培養會計實務操作的動手能力;教師既能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又能讓學生有所收獲;學生既能適應會計專業的要求,又能滿足企業會計崗位需要的目標。同時,改變傳統評價策略中過分注重甄別與選拔功能的缺陷,新的評價策略以激勵與建議評價為主,確立激勵和反饋的評價功能機制,提高學生學習財務會計的積極性。切實完善評價功能,使財務會計課程評價以激勵學生、為學生提供建議、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主,真正成為督促學生不斷進步的機制,使每個學生樹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評價主體多元化,形成綜合性評價策略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應該是課程評價的主體。財務會計課程評價,除了以學生為主體外,還可以以家長和相關企業管理者為主體。比如,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會計崗位實習,對于實習情況,由企業會計崗位管理者給出相應的評價,在這個評價過程中,企業管理者便參與了進來。在財務會計課程評價活動中要調動學生、教師、家長以及相關企業管理者等多方的積極性,互相交流討論,在交流中進行評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得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并在反思中把評價反饋結果作為基礎,尋求更大的發展,不斷進步。這樣,一方面財務會計課程評價信息的來源更加多元豐富,同時評價結果也越發真實、完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最終形成財務會計課程的綜合性評價策略。
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尤其注重對中職學生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為了適應經濟多元化及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對中職會計專業主干課程——財務會計課程評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對傳統財務會計課程評價策略的弊端進行分析,結合當前改善我校財務會計課程評價策略的必要性,提出了構建財務會計課程評價新策略的幾點要求。通過這些改變,為我校財務會計課程評價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礎,深化課程評價策略改革,進一步激發會計專業學生的學習財務會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切實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為社會輸出合格的會計從業工作者。
參考文獻:
[1]劉相杰.中職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3(14).
[2]劉國中.如何構建中職會計專業有效的課程評價體系[J].成功.教育,2013(02).
[3]陳三,嚴穎.課程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訓三位一體考核評價體系——會計專業實踐評價策略構建[J].考試與評價,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