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婧,朱金芬,馬 瀾,孟 靈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 檢驗科,甘肅 蘭州 731000)
顱內動脈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s)多表現為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其中,中老年女性的發病率較高,多數好發于40~60歲。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病因尚未明確,多認為是由于顱內動脈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力增高而引起。其中患者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血管炎等心腦血管疾病既往史與IAs破裂具有一定的相關性[2]。IAs破裂具有致殘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點,因此,及時預防顱內動脈瘤破裂意義重大[3]。本文通過檢測顱內動脈瘤患者血液和腦脊液中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 CysC)、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BG)和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的含量,以探討相關細胞因子的檢測與顱內動脈瘤破裂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100 例,分為破裂組(n=54)和未破裂組(n=46),選擇同期5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所有IAs患者均經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 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確診。患者性別、年齡及心血管疾病史等一般資料見表1。
1.2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分別于入院當天,采集清晨空腹患者和對照組體檢者的靜脈血和腦脊液:取患者和對照組體檢者清晨空腹靜脈血6 ml,低溫2 000 r/min離心15 min,常規分離血清血漿備用,以進行后續的細胞因子的檢測;采集患者腦脊液標本5 ml,腰椎穿刺或腦室引流,低溫4 000 r/min離心5 min,留取上清液。檢測血液和腦脊液內血清胱抑素C水平,采用乳膠顆粒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采用美國sysmes公司CA-500全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檢測患者血液和腦脊液內纖維蛋白原FBG含量;患者血液和腦脊液內CRP含量,采用韓國i-chroma公司免疫熒光分析儀,嚴格進行實驗。

2.13組臨床資料比較 顱內動脈瘤患者中飲酒、吸煙、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破裂組年齡≥60歲、男性、飲酒、吸煙、糖尿病、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占比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臨床資料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3組血液細胞因子含量表達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顱內動脈瘤患者體內CysC、FBG和CRP含量升高(P<0.05)。與破裂組相比,未破裂組體內CysC、FBG和CRP含量降低(P<0.05),見表2。

表2 3組血液細胞因子含量表達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破裂組相比,#P<0.05
2.33組腦脊液細胞因子表達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顱內動脈瘤患者腦脊液內CysC、FBG和CRP含量升高(P<0.05)。與破裂組相比,未破裂組腦脊液內CysC、FBG和CRP含量降低(P<0.05),見表3。

表3 3組腦脊液細胞因子表達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破裂組相比,#P<0.05
顱內動脈瘤(IAs)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點,研究表明IAs可能與機體炎癥反應相關,及時篩查有利于提前預防顱內動脈瘤破裂,為患者治療提供重要的臨床依據[4]。血清胱抑素C(CysC)可作為早期腎功能損害的一種敏感指標[5, 6]。研究表明, CysC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與消退、心臟病和外周心血管病等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時,CysC能夠參與體內的炎癥反應,并調控腫瘤細胞的生長、浸潤與轉移[6, 7]。纖維蛋白原(FBG) 主要是由肝臟合成,也是一種敏感的血漿蛋白類生化指標。FBG促使血液凝固,加速血液內的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內促凝物質并減少抗凝物質,刺激機體處于高凝狀態,在應激狀態下,體內FBG濃度在體內明顯成倍的升高[8, 9]。FBG形成不可溶的纖維蛋白多聚體,與動脈硬化及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和進展密切相關可在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轉變為纖維單體,繼而交聯為纖維蛋白參與血液凝固,纖維蛋白原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8-10]。研究表明,FBG可參與調節體內的免疫活性和炎性反應,刺激炎性介質的合成分泌增多,體內高表達的FBG對炎癥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監測具有重要的作用[9-10]。正常時患者體內血清C-反應蛋白(CRP) 含量甚微。CRP是一種能夠即時反應機體炎性狀態的功能性蛋白,當機體處于感染、炎癥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異常應激狀態,感染炎癥反應發生,機體的自身免疫功能明顯下降,患者血清CRP含量會因病情加重而迅速升高[11-2]。C-反應蛋白已被用做診斷和監測患者機體感染和延展性疾病的生物指標,對疾病的病情和嚴重程度具有重要的評估作用[12-13]。
本研究表明顱內動脈瘤患者中飲酒、吸煙、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破裂組年齡≥60歲、男性、飲酒、吸煙、糖尿病、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占比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同時,本研究還發現,顱內動脈瘤破裂組和未破裂組患者血液和腦脊液內CysC、FBG和CRP 含量顯著升高,且顱內動脈瘤破裂組患者血液和腦脊液內細胞因子含量高于顱內動脈瘤未破裂組,說明顱內動脈瘤患者血液和腦脊液內CysC、FBG和CRP的表達與顱內動脈瘤的發生和破裂有關。
綜上所述,顱內動脈瘤患者血液和腦脊液內CysC、FBG和CRP 含量異常升高,且CysC、FBG和CRP 含量與顱內動脈瘤破裂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