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譯論現代化進程的回顧與反思
——知識社會學的視角

2020-05-21 06:40:40張思永
英語知識 2020年2期
關鍵詞:現代化學科理論

張思永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1.引言

人類的翻譯活動總是伴隨著社會的巨大變革,中西皆然。如果將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現代史的開端的話,那么中國整個近現代史就是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是中西文化、古今文化激烈碰撞和融合的歷史。翻譯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沒有翻譯,就沒有中國各個領域的現代化,美國學者劉禾稱之為“被譯介的現代性”。就中國的語境來講,中國在經歷“被譯介的現代性”的過程中,也經歷了翻譯理論的現代化過程。德國知識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2005: 1)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以各種形式相互直面的世界中,當東方與西方相遇、民族與民族相遇,有階級、地位或職業所界定的個體與該群體中其他成員相遇時,就沒有人還能輕易地保持自足、自滿的想當然狀態”。翻譯理論作為一種人類知識,無疑產生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從歷史看,中國翻譯理論(以下簡稱“中國譯論”)經歷了傳統和現代兩個大的階段,與傳統譯論相比,中國現代譯論生成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更加復雜,呈現出較明顯的階段性。那么,中國譯論的現代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一階段是在怎樣的社會歷史環境下發生的?每個階段的現代化特征是什么?當前的研究有哪些主要問題?本文嘗試從知識社會學的視角對這幾個問題展開討論。知識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的分支學科,致力于研究知識或思想產生、發展與社會文化之間聯系,是當今思想史、學術史研究的方法論之一。近年來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改革開放40周年的學術環境下,國內對中國現代譯學研究的回顧性文章或著作較多,但多是文獻學的視角或定量的研究方法,社會學視角的研究較少。本文擬從知識社會學的視角做一嘗試,對中國譯論的現代化而言,在這一大的視角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角度就是比較譯學的影響研究。本文認為,中國譯論的現代化道路是從二十世紀初開啟的,其進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五四時期、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下面展開進行討論。

2.五四時期:從傳統到現代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五四時期”并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時間起始點,大致指新文化運動至四十年代這段時期。普遍認為,八十年代初西方語言學派譯論的引進是中國現代譯論的開端,本文不取此說,而是將五四時期定為中國譯論現代化的開端,標志是從傳統譯論的“譯作中心論”向“原作中心論”的轉換,而這種轉換正是擺脫傳統的現代化體現。

這一觀點主要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個考慮涉及中國傳統譯論的終點在哪里的問題。本文取潘文國教授(2008)的觀點,他認為嚴復的譯論是中國譯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折點,其中更多地反映了傳統譯論的影響。潘文國認為嚴復的“信達雅”是基于中國傳統的文章學,其中的“信”作為一個文章學概念,是指人們在寫作時的一種對文章的誠信的態度,認為以“信達雅”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譯論總的傾向是“譯文取向”的,是人們受以“原文取向”為主流西方譯論的影響而將“信”普遍誤解為“忠實”之意才導致了中國譯論從此向“原作中心論”的轉移。這也成為后世詬病嚴復的翻譯實踐與其翻譯理論間相悖的主要原因。由此看來,“忠實”雖然極具中國傳統倫理色彩,但它隱含的原文與譯文的比較意味導致了它從來就沒有成為中國傳統譯論的主流。當然,道安的“案本”雖然是一種“原作中心論”,但在整個中國傳統譯論中并不占主流。

另一個考慮來自中國近代以來形成的濃厚的“比較情結”。中國近代以來,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系列事件后,逐漸形成了一種中西“比較情結”,這種“比較情結”一直或明或暗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的現代化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翻譯研究領域也不例外。從歷時角度看,如果將嚴復的“信達雅”界定為中國傳統譯論的終點(“神似”和“化境”只是傳統譯論的延續),那么在這之前的中國傳統譯論整體上是根植于中國傳統的哲學、美學、修辭學、文論的,特別是嚴復的“信達雅”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章學的味道,這樣便決定了中國傳統譯論整體上是以譯本為中心的,且多是規定性的標準,對原文關注不多,因此也較少談及雙語的轉換問題,更不用說文化的翻譯問題了。嚴復以后,特別是到了五四時期,中國人對待西方文化(包括日本文化)的態度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中西文化比較形成熱潮,激進主義壓倒保守主義占據上風,排斥中國文化,全面學習西方文化成為五四時期的主流。翻譯自然成為學習西方文化,包括用西方的語言文字來改造中國文化、豐富中國語言表現法的重要途徑。此時的西方翻譯理論雖然還沒有進入現代譯論時期,但其以原文為中心的譯論傳統對中國譯論從譯文中心向原文中心轉移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這樣中國譯論便從傳統的只關注譯文的表達轉向了同時關注原文和譯文。

受以上兩方面因素的影響,翻譯界從“譯作中心論”轉向“原作中心論”的主要表現是對直譯與意譯的討論多了起來,直到現代,人們還把中國傳統譯論中的“文質”當做翻譯方法來討論,這顯然是一種誤讀。直譯和意譯作為翻譯方法,不只涉及語言層面,也涉及到了文化的層面。特別是在五四這個特殊時代,中國正處于社會文化的劇烈轉型中,激進主義者一般都主張通過直譯的方法引進西方的文化,一改清末翻譯界流行的意譯風尚。眾所周知,這方面,魯迅是個典型的例子,其提出的“硬譯”理論,雖有矯枉過正之嫌,卻也表現了當時人們急切想通過翻譯改變中國語言文化現狀的愿望。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現代譯論正是在這個時期拉開了序幕,標志就是譯論的中心從譯文向原文轉移,即翻譯理論開始更多地關注起雙語的轉換,這其中既有語言表達的翻譯,又有文化的翻譯,即魯迅提出的“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羅新璋,1984:310)。當然,這只是翻譯實踐的第一次文化轉向的開端,是伴隨著中國現代譯論的開啟發生的。由于傳統的慣性加上中國傳統學術一貫表現出的“超穩定狀態”,之后對翻譯的討論往往表現為傳統譯論與現代譯論的并存。一方面,傳統譯論的路子仍在繼續,如傅雷的“神似”說、錢鐘書的“化境”論等。另一方面,與嚴復之前的傳統譯論多以序跋等形式出現不同,五四后人們對翻譯的討論不但數量上多了起來,也多以專論文章的形式出現,甚至出現專論翻譯的著作。最關鍵的是翻譯中文化的轉換問題成為討論的焦點之一,這是在嚴復以前的傳統譯論中較少提到的。

因此,本文認為,判斷某一學科理論的現代與傳統的界限應放在這一學科在該國的歷史語境中進行考察,看看其從傳統到現代的觀點是否發生了本質的變化,而不管促使其變化的他國理論在他國是否現代理論,即判斷的標準在自身,而不是他者。就中國譯論而言,現代譯論的開啟主要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所受西方譯論影響雖然沒有像八十年代受西方語言學派影響那么大和明顯,卻是潛移默化的和重要的。五四時期中國幾乎所有學科都受到了西方的影響。有的學科中國沒有,從西方引進;有的學科中國本來就有,就按西方模式和方法重新整理或使之系統化和體系化;有的中國現有學科受西方同類學科影響轉變了研究路徑和方向。中國傳統譯論便是轉變了研究方向,從譯文中心向原文中心轉移,而這種轉移是受西方原文中心論的影響的,而原文中心論一直是西方傳統譯論的重要特點,五四時期西方還沒有發展出現代意義上的語言學派翻譯理論。由此,是否可以說,中國譯論的現代化進程在時間上與西方譯論的現代化進程是不同的,中國現代譯論甚至要比西方現代譯論早幾十年,因為西方現代譯論以現代語言學派譯論為標志,而西方學者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研究翻譯要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因此,這里有個如何理解“現代”的問題,以及“現代”與“現代性”的區別問題。就本文所討論的問題而言,“現代”是就自身的傳統比較而言的,具有時間上的位移性;“現代性”是與他者比較而言的,具有理論上的先進性,而“現代性”是“現代化”的結果。也就是說,中國現代譯論是就中國傳統譯論而言的,西方現代譯論也是就西方傳統譯論而言的,而中國現代譯論是受西方傳統譯論而發生的,因此在時間上比西方現代譯論要早一些,而西方現代譯論在時間上雖然要比中國現代譯論晚一些,但因其理論是按照自己的路數自然發生的,因此必然具有獨創性,即比中國譯論更具現代性和先進性,在某種意義上講便是具有了超前性,成為被引進和學習的對象,這便導致了中國譯論現代性進入第二個階段,即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3.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語言學派譯論在中國的兩次登場

如果說中國譯論現代化的第一階段是以關注中心的轉移為標準的話,那么第二階段則是以理論的科學性為標志進行判定的。這兩個階段的現代化都是在西方譯論的影響下產生的,只是前者的影響是隱性的、間接的,后者是顯性的、直接的,即這種顯性體現在西方翻譯理論直接被中國引進。第二階段的譯論現代化在理論觀上延續了第一階段的原文中心論的特征,即強調雙語間的等值或對等,不同之處體現在理論形態方面,即擺脫了傳統譯論不系統性和感悟性的理論形態特征,而是朝向科學化發展,學科背景是西方二十世紀初發展起來的現代語言學理論。肇始于二十世紀初的現代語言學,特別是結構主義語言學是一門引領性學科,世界其他許多學科的現代化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翻譯作為語言之間的轉換活動,注定“近水樓臺先得月”,這是翻譯理論與現代學科的首次聯姻。學科意義上的翻譯學的一個本質特征就是跨學科性,可以說,從翻譯學與語言學結合的那一刻起,翻譯理論真正意義上的跨學科研究就開啟了。從這一點說,西方譯論的跨學科研究明顯早于中國,這也形成了此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譯論跟隨西方譯論發展的基本格局,至今這一格局尚未完全打破。與現代語言學肇始于二十世紀初不同,西方有意識地、比較系統地運用現代語言學研究翻譯要到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了,前蘇聯、美、英、法等國起步較早。從五十年代開始,中國譯論受西方語言學派譯論的影響,經歷了兩個小階段,一個是在五十年代,一個是在八十年代。這兩個階段都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五十年代,百廢待舉、百業待興,中國與蘇聯的關系密切,積極向蘇聯學習,翻譯理論領域也不例外。就是在這時,蘇聯的語言學派譯論被譯介過來,以費道羅夫的《翻譯理論概要》(1955)的引進為代表,這是中國譯學界首次接觸到西方的語言學譯論。可惜由于歷史的原因,這段學習西方譯論的時間較短,學習的國家也比較單一,引起的反響并不是很大。這段時間中國傳統譯論及五四時期開啟的現代化譯論話題仍占據了研究的主流。但是這次語言學派譯論的首次登場給中國譯論現代化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開啟了中國語言學派譯論研究的大門,并為八十年代西方語言學派譯論的再次進入中國做了鋪墊;其二,由于語言學派譯論表現出的理論形態的科學性和理論觀念的先進性,提高了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的學科意識,激發了翻譯學學科建設的熱情。董秋斯在1951年呼吁重視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學建設,五十年代中期引進蘇聯的語言學派譯論不能不說多少受到了大的學術環境的影響。但國內對這一段時期語言學派譯論在中國的影響研究成果尚不多。

如果說五四時期是中國譯論觀念上的現代化,五十年代則通過西方語言學譯論的引進,開啟了中國譯論體系的現代化和翻譯學科的現代化。不過由于政治的原因,這一階段持續時間很短,中國現代譯論從此失去了極好的發展機會,而此后的二十幾年時間里,西方現代譯論不論是語言學派還是文化學派都在一種自然發展的自由學術環境中蓬勃發展起來,將中國譯論遠遠落在后面,這也必然導致了八十年代中國重新面對西方譯論時的尷尬局面。在十九世紀后半葉逐漸形成的、國人普遍存在的現代性焦慮,從八十年代國門重啟后,在幾乎各個領域重演,中國翻譯理論界也不例外。

十年“文革”后的八十年代,中國再次向西方世界打開大門,一時間西方各種思潮蜂擁而至,中國翻譯理論也迎來了研究的春天,接續了其現代化的進程。這一次西方語言學派譯論再次登場,在規模、影響上遠遠超過了五十年代,在時間上一直延續至今。奈達、紐馬克、卡特福德、穆南等人的著作被陸續譯介到國內,掀起了運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翻譯的熱潮。其實,西方的文化學派、功能學派譯論在七十年代就已出現,至于為什么語言學派譯論首先被引進,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語言學派譯論提出的“等值”與中國傳統譯論的“忠實”觀比較吻合、實用翻譯和翻譯人才培訓的需求等,更重要的是語言學派譯論體現出來的理論科學性和體系性與中國新時期各個領域的現代化訴求相關。同五十年代的譯論現代化訴求類似,八十年代的現代化訴求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追求翻譯理論形態的科學性,另一方面與八十年代的翻譯學學科建設意識的真正覺醒有關。前者與中國二十世紀逐步發展起來的科學主義有關。這種科學至上的思潮對翻譯理論的影響既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直接影響如借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框架描寫翻譯過程,間接影響如流行于八十年代的科學方法論在翻譯研究領域的應用,如張澤乾在《外語研究》1987年第3期發表《現代系統科學與翻譯學》,用現代系統科學的觀點對翻譯學的框架結構進行了模式化建構。辜正坤的“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發表后,產生了很大的反響,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當時人們對科學、體系的崇拜。模糊數學也被用于翻譯評估標準等,如范守義的文章《模糊數學與譯文評價》(1987)。后者則是在五十年代翻譯學學科意識覺醒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有學者呼吁必須建立翻譯學,關于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的爭論、中國翻譯學的特色等問題成為譯論界討論的熱點。但整體來看,國內這段時間由于忙著理論的引進和吸收以及關于翻譯學學科的討論,真正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進行系統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研究也不是很充分,且多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較大。但也出現了一些標志性成果,如劉宓慶的《現代翻譯理論》(1990)。出于翻譯實務或翻譯教學的需求,這一階段語言對比與翻譯的研究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國內語言學派譯論的研究。應該說,雖然國內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兩次開啟了中國譯論的現代化,但由于學術慣性的作用,中國傳統譯論研究并未消失,而是表現出了一定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八十年代之前,中國出現了“神似”、“化境”等傳統譯論經典。八十年代傳統譯論雖有被邊緣化趨勢,但也出現了“美化之藝術”等經典譯論。進入九十年代初期,國內譯學界一度出現所謂的“停滯期”,但隨著西方語言學的發展和新一代語言學派譯論的引進,國內的語言學譯論逐漸發展到了以語篇、語用、功能、語料庫語言學為主的語言學譯論研究,并與隨之而來的文化學派譯論合流,繼續書寫了中國譯論現代化的新篇章。關于新一代語言學派譯論的研究發展情況,陳浪的《當代語言學途徑翻譯研究的新發展》(2011)做了詳細的梳理,在此不贅述。從語言學派譯論在中國的兩次登場可以看出,兩者都是翻譯研究的跨學科研究,都在理論的體系性方面體現了譯論的現代化,并且在翻譯學學科建設方面體現了中國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同的學科現代化訴求,為中國九十年代中后期文化學派引起的譯論現代化提供了理論上的鋪墊。

4.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全面展開

中國的翻譯研究在經歷了九十年代初期短暫的沉寂期后,受西方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影響,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國也發生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這一新的翻譯研究范式使翻譯研究從之前的語言學范式的內部研究轉向了從社會文化角度進行的外部研究,極大地擴展了翻譯研究的思路和視野,雖然至今翻譯研究出現多元化趨勢,冒出多種“轉向”,且有學者開始對文化研究范式進行了反思,然而這一研究范式一直方興未艾,仍是當前國內翻譯研究的主流。這里的文化研究范式中的文化概念有其特定的歷史內涵,具體來說,這與西方七十年代興起的文化研究及隨后波及到文學研究及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文化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當然,正像文化的概念不易確定一樣,翻譯的文化學派也是個較為籠統的概念,其中又有許多分支,如描寫學派、操縱學派、多元系統派、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等等。由于文化學派的某些理論對中國的翻譯事實具有較強的解釋力,成為翻譯研究者們運用這些理論 對中國翻譯史進行研究的有力武器,催生了一批從文化角度研究翻譯史的研究成果,如許多學者運用Lefevere的“意識形態、詩學、贊助人”三因素論做框架來研究中國近百年的翻譯活動,具有較強的解釋力,這方面,港臺學者接受西方理論較快,起步也較早,如王宏志(1999)、孔慧怡(1999)等。大陸學者也做了一些這方面的研究,如費小平(2005)、胡翠娥(2007)等,這里既有中國整個近現代翻譯史的研究,也有某一小段翻譯史的研究,如晚清時期、五四時期、文革時期等。特別是隨著國內各類翻譯研究基金項目的設立和翻譯博士培養的發展,各類文化視角的翻譯研究課題在國內蓬勃發展起來,促進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在中國的發展和繁榮。從文化學派發展出來的社會翻譯學(或翻譯社會學)一度成為國內翻譯研究的熱門領域,至今仍熱度不減。不過,就國內已有的從文化研究角度進行的研究情況看,運用文化學派的理論進行中國翻譯史的考察居多,且具有了一定的深度。但研究多集中在近現代翻譯史,對古代佛經翻譯、明清科技翻譯和當代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西方哲學、美學、文論甚至翻譯理論的翻譯狀況從社會政治文化的角度進行的探討還較少,因此從時間段上講,出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研究現狀。這一方面可能由于中國的近現代翻譯史比較典型,很適合用文化學派的理論進行闡釋,另一方面可能與人們普遍對這段歷史較為熟悉,而對古代的翻譯情況及當代的翻譯情況由于研究資料較少而不太熟悉有關。當前,隨著研究課題范圍的不斷擴展,如各類典籍的翻譯研究,以及對中國古代翻譯史料和傳統譯論文獻的不斷挖掘、整理和出版,這種情況有望得到改觀。

翻譯文化學派的研究重點從之前的語言內部研究轉向了以社會文化為重點的外部研究,從表面上看似乎重新到了中國傳統譯論的以譯文為中心的研究范式,但這兩種譯文中心范式從本質上是不同的。傳統譯論的譯文中心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章學基礎上的,關注的是如何更好地表達原文,追求的是譯文的效果和社會作用,因此帶有前顧式的、規定的和倫理的色彩;而文化學派的譯文中心的研究范式是后顧式的、描寫的和解釋的,即以完成的翻譯作品為研究對象,考察譯文在生成過程中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譯文生成后在譯入語文化中的傳播與影響,這與比較文學研究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這也是翻譯研究的文化研究脫胎于比較文學的文化轉向的主要原因,是當前國外大多數翻譯研究的文化學派的學者都有較深厚的比較文學背景的原因。中國譯學界的文化學派的學者多集中在外語界,并且多是外語界中的翻譯界,有典型的比較文學背景的學者不多,因此,雖然文化學派的翻譯研究在國內已成主流,學者本身的知識結構也勢必影響文化學派在中國的深入發展,遑論與西方學者交流和對話了。這樣便形成了一種較為尷尬的錯位現象,即國外的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是由比較文學學者提倡的并做了大量研究,文化學派到了中國,由于研究者的學科背景與國外存在不同,比較文學的色彩變淡了,翻譯研究的色彩保留甚至變濃了,這種錯位必然導致文化學派譯論在中國較少產生像西方學者那樣有影響的研究成果。不過,在中國倒是中文界的一些比較文學學者和中國文學史專業甚至歷史專業背景的學者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探討翻譯現象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隨著國內譯學界跨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譯學界學科壁壘的打通,這種狀況有望改善。

另外,關于翻譯研究的文化學派或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是這里的“文化”概念更傾向于“社會”的內涵,或更確切的說法是“社會文化”,即從社會的角度研究翻譯。因此有人建議建立一門“翻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便是從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這一角度出發的。但這一學科應命名為“翻譯社會學”還是“社會翻譯學”要慎重考慮,畢竟兩個名稱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并且是否可以直接套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也是一個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二是應該明確翻譯研究的文化學派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筆者認為,其研究對象應是已經發生的翻譯現象或翻譯事件,而不是具體的翻譯實踐過程。對于前者,研究多是描寫性和解釋性的,文化學派的描寫譯學派、操縱派、“改寫”派等屬于此類;對于后者,研究多是規定性的、倫理的,中國傳統譯論中的翻譯標準及上世紀八十年代流行起來的翻譯技巧多屬此類,不同的是,翻譯技巧多是從語言結構角度入手的,而不是從文化角度。因此,除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外,至少還有一種文化轉向與翻譯有關,確切地說,與具體翻譯操作實踐有關,這就是翻譯實踐的文化轉向。這里的“文化”的內涵已發生了變化,不再指涉事件發生的社會文化因素,而是指翻譯所涉文本中的文化問題,屬于翻譯研究的內部研究,但與語言學派的重視語言結構的語際轉換不同。對翻譯研究中的文化問題,張思永(2018)曾區分了三種類型的翻譯文化研究,即翻譯實踐的文化研究、翻譯活動的文化研究和翻譯理論的文化研究。其中前兩種類型即是此處討論的這兩類文化研究。

總之,文化學派翻譯理論拓寬了翻譯研究的疆域,讓人們發現了許多在語言學派譯論的內部研究中看不到的翻譯研究的精彩,不但改變了人們對翻譯本質的看法,也給翻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和思路,為重寫翻譯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這一譯論學派的現代化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觀念的現代化。文化學派譯論秉承西方現代文化理論的后現代性,對以本質主義為主要特征的語言學派譯論進行了反撥,擱置本質,凸顯現象,從對翻譯過程的規定性描寫轉向對翻譯現象的客觀描寫和解釋。二是理論形態的體系性。這一點與語言學派譯論對理論體系性的訴求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文化學派譯論不是以成熟的語言學理論賦予理論以體系性,而是從社會文化的視角考察以往人類的翻譯活動和行為,從中總結出具有普遍性的規律,如Lefevere的“意識形態、詩學、贊助人”三因素論和Zohar的多元系統理論。三是翻譯學的體系建構。翻譯學體系是現代譯論區別于傳統譯論的主要標志之一。從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出,西方的語言學派譯論在這方面的表現并不突出,而語言學派譯論被引進到中國后卻引發了中國翻譯學學科意識的覺醒,并引發中國譯論對建立翻譯學以及翻譯學體系的初步建構,譚載喜、劉宓慶等人在這方面的呼吁和論述較早也較為突出。從這一點上看,中國在翻譯學的學科意識和體系建構方面要早于西方。但西方文化學派譯論對翻譯學的學科體系一開始就比較關注,早在七十年代Holmes(1972)在其《翻譯學的名與實》一文中就對翻譯學的體系規劃了藍圖,后來Toury等人做了修改和完善。這樣,在繼語言學派譯論激發了中國對翻譯學體系的建構后,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引入的文化學派譯論則進一步刺激了國內早就存在而沉寂了一段時間的關于翻譯學的大討論,其中翻譯學的體系問題又被重新提上議事日程,許多學者都嘗試建構自己的翻譯學學科體系,這方面,劉宓慶先生的研究較為突出,他從八十年代就致力于此,直到二十一世紀初仍舊對翻譯學的體系進行不斷的修改。

以上討論了中國譯論現代化歷程的三個階段,并總結了每一階段譯論的現代化特征。總的來說,中國譯論的現代化體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時間方面,體現的是相對于傳統譯論的觀念上的現代化,以第一階段為主,具體表現就是與中國傳統譯論的譯文中心論相對的原文中心論。空間方面,體現在譯論理論形態的體系性和翻譯學學科體系兩個小的方面。中國譯論現代化第二階段——語言學派譯論主要體現在空間方面,其中理論形態的現代化比翻譯學學科體系的現代化體現更明顯。中國譯論現代化的第三階段——文化學派譯論則在時間和空間均有體現,如觀念上的反本質主義,理論形態的體系性和翻譯學學科體系的科學化。中國譯論現代化的三個階段及其主要特征可用表格總結如下:

現代化特征現代化階段理論形態體系翻譯學體系第一階段:五四時期時間 空間觀念的現代化由譯文中心轉向原文中心 無體系 無學科意識第二階段:50—80年代、(語言學譯論)無 語言學體系學科意識、體系建構(較弱)第三階段:90年代中后期(文化學派譯論)反本質主義 社會文化體系學科意識、體系建構(較強)

5.對中國譯論現代化的幾點反思

本文對中國譯論現代化的三個階段只是個粗略的劃分,每一階段所涉及的譯論學派也是大體而言,有的方面并沒有提及,如在第三個階段除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外,還有中國傳統譯論的現代轉換、翻譯認知心理過程研究等領域都體現了現代化特征。綜觀中國譯論的現代化歷程,可以發現,中國譯論已經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現代化,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限于篇幅,這里僅討論三點。

首先,理論的創新性問題。中國譯論從五四時期便開始受西方譯論的影響,起初可能只是潛在的影響,越到后來越發現自己已經無可奈何地落入了無法擺脫西方譯論影響的窠臼。這固然是近現代幾乎所有中國現代學術的命運,但除去西方某種程度上的學術沙文主義等外部原因不論,如果從自身的問題上找原因,缺乏理論的創新性是制約中國現代學術,包括中國現代譯學的發展和與世界對話的障礙。沒有獨創性,就永遠跟在人家的后面走,就只能一直處于追趕狀態,在中國現代學術的現代化進程中這個狀態就像個幽靈一樣縈繞在人們的周圍,欲擺脫而不能,形成了現代中國學術的一種普遍性的現代性焦慮。自己的路在哪里?我們的傳統真的失去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了嗎?創新性來自哪里?我們的傳統思維方式是否發生了改變?我們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完善?我們是否已經具有了與國際學術界對話的意識、勇氣和能力?還是仍舊在閉門造車而洋洋自得?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的。當然,學術創新性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快速提高。可喜的是,近些年來,國內學者在譯論的創新性方面已有了較大的改善,主要表現在提出了一些本土理論,如變譯論、生態翻譯學、文章學翻譯學、合和翻譯學、大易翻譯學、譯者行為批評等,這些理論都是國內學者首先提出的,特別是多數是基于中國本土哲學、美學、譯論資源提出的,顯示了譯論的中國特色。這些理論正逐步完善,有望形成中國特色譯論學派,并參與到與世界譯論的對話中。但從整體看,中國譯論的創新性不只是要體現在中國特色譯論或學派的創立上,一切對已有譯論有所修正、拓展、證偽、證實等方方面面的研究都應包含在創新的范圍之內。

其次,跨學科研究問題。跨學科研究是現代學術的趨勢,現代翻譯學具有天生的跨學科性。值得高興的是,中國譯學界進入二十一世紀出現了多元化研究的局面,人們的研究方法意識越來越強,除了仍舊占研究主流地位的文化學派譯論外,還出現了許多從各個角度,運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翻譯研究的成果。這種翻譯的跨學科研究正是譯論現代化的體現之一,也體現出現代譯學研究者的創新意識,是值得鼓勵的。例如,當前許多學者熱衷于其他學科與翻譯學的結合研究,許多新的翻譯學分支學科不斷涌現,從數量上極大地擴充了翻譯學的版圖,如翻譯社會學、翻譯倫理學、翻譯心理學、翻譯生態學、翻譯地理學、翻譯經濟學等等,其中有些分支學科已經蓬勃發展起來,成為譯學研究的熱點。翻譯學版圖的擴大是件好事,但應該警惕的是,版圖擴大的過多過快可能會導致不良后果,如缺乏實質性研究,研究表面化,不深入,生硬地將某一學科現成理論套用在翻譯研究上。或只顧占領地盤,而疏于管理,結果便造成表面的學術繁榮,最終會損害該學科的聲譽,阻礙該學科的發展(張思永,2017)。

最后,翻譯學的體系建構問題。體系性是現代譯論區別于傳統譯論的標志之一,學科體系更是衡量一個學科是否成熟的標志。特別是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翻譯學的體系建構是擺在譯學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課題,中外皆然。然而,如何看待翻譯學的學科體系,特別是如何建構翻譯學體系,對翻譯學的健康發展是有影響的,對此,譯學界的態度并不一致。從現實研究看,國內外譯學界都有學者對翻譯學的體系進行了建構,最著名的譯學體系就是Holmes上世紀70年代描繪的譯學體系。8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也嘗試建構了多個各不相同的譯學體系,體現出建構者的不同的譯學理想。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有些體系屬于“框架先行”,是思辨和演繹的產物,而不是從實際的研究成果出發進行建構,因此只是一種假設,難免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封閉性等特征,可檢驗性成為其最大的問題。因此,不妨通過演繹和歸納、微觀、中觀和宏觀相結合的方式,一步步實現翻譯學體系的螺旋式的建構。比如先從翻譯學的實踐問題出發,一個一個地解決,每個問題解決后,形成一定的針對相關問題的理論體系,等到實際問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了,嘗試建構一個基于已有研究的體系框架,然后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不斷積累研究成果,再不斷修正現有的譯學體系,如此往復循環,現代翻譯學的體系問題自然就會解決,到時候,翻譯學才能作為一門真正的獨立學科立于現代學科之林。

猜你喜歡
現代化學科理論
【學科新書導覽】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邊疆治理現代化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第五页|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在线看| 精品三级网站| 福利视频99| 国产va在线|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欧美区日韩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成人国产免费| 日韩专区欧美| 色婷婷在线播放| 91亚洲国产视频| 2020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午夜综合网|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毛片在线播放a| 亚洲美女操| 看国产毛片|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亚洲h视频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www精品久久|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屁屁影院| 黄色国产在线| 免费啪啪网址| 婷婷综合亚洲|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成人一区| 日韩天堂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99在线视频精品| 欧美人人干| 国产自在线拍| 香蕉网久久| 国产在线啪|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欧美日韩成人| 毛片免费视频|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在线|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com|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