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俄羅斯、蒙古參加區域性貿易協定有著經濟上互補性、外部效應和對政府政策施加約束的收益,但具體實踐中仍存在著經濟、政治、制度政策等問題影響著區域貿易協定的構建,針對這些問題,對構建中俄蒙區域貿易協定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中國;俄羅斯與蒙古;區域貿易協定;可行性研究
當前,中俄蒙三國之間已經形成穩定的、多層次的、高水平的政治外交關系。其中,中俄在2019年6月將關系定位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將兩國的雙邊關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中俄兩國將在能源、科技、農產品貿易等方面開展更多務實合作,雙方共同攜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升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推進全球治理體系建設。2014年8月,中蒙兩國元首一致同意兩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而早在1999年中國已經成為蒙古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蒙古國有90%左右的出口商品流向中國。2012年,蒙古國提出建設“草原絲綢之路”的構想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首尾相連、相互呼應,“絲綢之路”將兩國在地域上更加緊密地聯結起來。近年來,俄蒙兩國作為傳統友好國家,雙邊關系也呈現出平穩向好發展的趨勢并于2009年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因此,中俄蒙三方在建立區域貿易協定方面可行性上有巨大潛力。
一、中俄蒙三國建立區域貿易協定的收益
1.中俄蒙三國經濟貿易的互補性
中俄蒙三國當中,俄蒙兩國都屬于能源礦產的出口國,而中國許多能源礦產則需要依賴進口。一方面,俄羅斯作為世界上擁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國家,需要尋找廣闊的海外市場來出口,獲取國際貿易利益。一直以來,俄羅斯的大部分石油都出口至歐洲,對歐洲市場有很強的依賴性。相比較歐洲來說,當前中國從俄羅斯石油進口比重仍比較小。因此隨著中俄雙方“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建設,中國市場對俄羅斯來講發展潛力巨大,有利于俄羅斯擺脫因依賴歐洲市場而受到歐美國家的經濟制裁。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中國由于能源需要,一直依賴從中東北非地區進行石油進口。而這些地區常年處于戰亂動蕩的情況,以及需要承擔從海上運輸的風險,使得從俄羅斯通過管道運輸進口石油和天然氣成為更好的選擇。同時,中國豐富的產業產品結構,也可以彌補俄羅斯和蒙古國內自身工業的偏重重工業的局限性,從而提高俄羅斯和蒙古社會福利水平。
2.中俄蒙三國貿易協定帶來的外部效應
通常加入區域貿易協定,除了可以帶來國際貿易方面的利益之外,還可能帶來其他相關的外部效應。
首先,加入區域貿易協定有利于提高國家的開放程度。目前中俄蒙三國都處于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仍在探索和建設符合本國國情的市場經濟制度,因此其市場經濟地位受到國際上一些國家的質疑。中俄蒙三國之間形成區域貿易協定,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上的接納程度。
其次,區域貿易協定可以改善不同國家所處地緣上的劣勢。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俄羅斯在國土上與歐洲接壤,但是與歐洲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卻相差甚遠;同時由于歐盟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相對獨立性,俄羅斯與歐洲經濟融合程度不高。蒙古自獨立以來成為完全的內陸國家,處于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大國中間,國際地位一直不高,參加區域貿易協定則有利于提高自身國際地位。
最后,中俄蒙三國可以通過區域貿易協定提高國際話語權。一國通過加入自由貿易協定,可以擴大市場規模和改善進出口貿易的規模與結構,進一步增強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力。若與第三國進行經濟貿易談判時,就可以利用自由貿易協定對其進行背書,從而提高在談判中的地位,獲得談判有利條件。當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擁有較大的份額和投票權,利用其制定貿易與金融規則使其世界經濟秩序當中占據較為有利的地位。中俄蒙三國形成的區域貿易協定將覆蓋2800多萬平方公里地域面積、15億多人口,涵蓋東北亞的主要區域,將改善三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地位,提高其國際話語權。這對于目前對外經濟貿易結構單一的俄羅斯和經濟總體量小的蒙古,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
3.對政府政策施加約束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往往存在著“院外群體”,即在行政體系之外能夠對政府做出經濟決策施加影響的群體。因此這些利益相關群體,會在一國制定經濟政策時施壓,以有利于自己群體的利益。這也會導致政府在作出經濟決策時,具有搖擺性。長期來看,這樣會削弱私人部門對政府決策穩定性失去信心,從而不進入某一市場投資,而投資不足則會導致社會福利下降。而不同的經濟體加入貿易協定,需對某些核心問題達成共識,在制定政策上則要求具有較長期的連續性和一致性,由此對政府制定政策形成約束機制。若某國違背了某一協定的約束機制則可能會招致其他成員國的報復,由此造成的巨大社會成本將違背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初衷。
二、中俄蒙發展區域貿易協定可能存在的問題
1.中俄蒙三國經濟發展程度不平衡
在區域經濟體中,如果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程度類似,則容易保證相互需求,進行貿易談判的難度不會太高。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貿易的體量、對外貿易的程度都遠遠高于俄蒙兩國。同時中國作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完整產業體系的國家,產品的豐富程度遠高于俄蒙兩國。如果三方形成區域貿易協定,中國的產品勢必會進入俄蒙兩國市場對兩國市場形成沖擊。因此,俄蒙兩方處于經濟安全的角度考慮,可能會提出苛刻條件,從而增大區域貿易協定的談判難度。
2.中俄蒙三方在發展道路上不同
建立區域貿易協定目的,除了為獲得更大的貿易利益之外,還會出于政治和國家安全的動機。俄羅斯一直將前蘇聯時代的地緣政治版圖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力圖維持自己在東北亞局勢中“獨大”的局面;而蒙古由于國界完全與中俄兩個大國接壤,提出“不結盟、全方位、等距離、多支點”的“第三鄰國”外交理念,即在重點發展與中國和俄羅斯兩國的外交關系,同時重視發展和美國、日本、印度等“第三鄰國”的外交關系,積極參加北約、歐安組織等國際組織事務,以此來維持在外交上的平衡,保持自身國家安全;中國一直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在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基礎之上,致力于推動與各方關系的全面發展,推進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
3.中俄蒙在制度政策環境上的重大差異
一方面,在中俄邊境上,由于長期缺乏官方上制定規范的引導,還存在著許多制度相關的問題。相關的貿易法律法規制定不完善,俄羅斯不法商人打著品牌“俄貨”對中國出口假冒劣質商品。在能源貿易領域,自1996年中俄簽署《中俄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政府間協定》之后,雙方高層又多次舉行能源會晤,但還未正式形成具體的能源戰略規劃,發展前景并不明朗;同時從能源供給需求角度來看,俄羅斯作為世界上主要的能源出口大國,實施出口的多元化戰略,選擇將能源產品銷往不同的國家,有助于保持自身在能源領域的定價能力。這些因素會影響中俄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
另一方面,蒙古國的經濟政策環境表現并不穩定。20世紀90年以來,蒙古國針對國內作為經濟支柱的礦產開發和采掘產業,對《礦產法》進行了多次修改頒布和修訂,由此導致經濟政策變更較為頻繁,政策持續性較差,增加了外商的投資風險;同時《礦產法》針對外商跨國投資,不斷提高在蒙古國內投資礦產資源的門檻,大幅增加了勘探特別許可費、開采特別許可費、礦產資源開發費、外籍勞務崗位費,這樣將會進一步增加外商企業的運營成本、擠壓投資企業的利潤空間、降低企業的投資效益。礦產采掘業屬于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蒙古人口較少,人口集聚地區距離礦產資源分布較遠,招工較為困難,且蒙古當地的熟練工人人數不足,專業技術水平也不高?!兜V產法》降低了企業外國務工人員的比例,大大提高了超額人員勞務費標準,這使得外商進入蒙古國內礦產投資規模較大與本國人力資源供應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構建中俄蒙區域貿易協定的對策
中俄蒙作為在地域上毗鄰的三個國家,擁有進行貿易的先天的地緣優勢,而且三方之間互補的經濟結構也讓發展區域貿易協定有很強的可實現性。對此針對存在的問題,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1.增強政治互信,加強戰略溝通
針對中俄蒙三國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狀況,中國建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應與蒙古國“草原絲綢之路”協同發展,同時聯系“振興東北”的國家戰略,進一步通過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與歐洲相連,提升中俄蒙三方在政策上的協調性,強調構建“一榮共榮,一損俱損”的中俄蒙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力求促使三國都能從國家整體利益和戰略高度權衡利弊,正確理解和認識自貿區建設的必要性;同時應該尊重俄蒙兩國的文化傳統,促進與俄蒙兩國民間經濟文化交流,利用輿論宣傳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政策,積極引導俄蒙兩國的人民樹立對中國進行區域經濟合作友好正確的認識。
2.有序推進“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
“中俄蒙經濟走廊”包括兩條通道分別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地區輻射到中國內陸:一條以烏蘭察布市作為節點,聯結二連浩特進入蒙古烏蘭巴托,經過“草原之路”從蒙古邊境蘇赫巴托爾進入俄羅斯,在烏蘭烏德與西伯利亞大鐵路交匯,直達俄羅斯歐洲部分和歐洲;另一條是從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到滿洲里,經俄羅斯的赤塔與西伯利亞大鐵路連接。推進“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時,應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前提,積極開通臨時國際航空口岸與俄羅斯重點城市和蒙古國的烏蘭巴托等城市的國際航線建設,建設一個陸海空全方位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為俄蒙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最便捷的服務;加強信息交流與合作,把周邊區域公共和私營各種層面的參與者連接起來,合作推進跨境光纜等通信干線網絡建設,全面提升通信互聯互通水平;同時要做好相應的制度建設準備,優先解決貿易投資程序、海關運作效率等問題,為創造良好投資營商環境打好基礎。
3.創新中俄蒙邊境經濟合作模式
發揮內蒙古自治區與黑龍江省作為與俄蒙國界相接壤的地緣樞紐作用。在國際貿易方面,應充分發揮互補優勢,發揮優勢產業出口來滿足俄蒙市場缺口,妥善處理好三國貿易互補性和貿易依賴性間的關系;在國際直接投資方面,可以重點扶持能源開發貿易、農業機械生產、化工建材等領域的投資,吸收并借鑒上海成立自由貿易區的管理經驗,實施境外投資項目備案制,加快境外資本入境落地;在國際金融方面,推進跨國金融制度與政策制定,完善人民幣在對外貿易中的結算機制,建立實施對投資保險制度,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由傳統邊境貿易口岸逐步向更高層次跨境經濟合作方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安玉書,王明亮,高殿輝.“一帶一路”戰略下中俄貿易關系展望[J].金融時報,2015(8):45-45.
[2]孔慶峰,董虹蔚.“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水平測算與貿易潛力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5(12):158-168.
[3]米軍,劉彥君.中俄蒙經濟走廊區域合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3-15(004).
[4]周延麗.構建中俄蒙自貿區可行性分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2-08(2).
[5]田春生.俄羅斯經濟外交與中俄合作模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6]侯淑霞,孫國輝.“中蒙俄經濟走廊”學術論叢[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趙昱博(1995.11- ),男,漢族,籍貫:山西大同,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跨國經營與國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