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營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與升級背景下,民營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愈加復雜多變,要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就必須持續不斷地創新。創新,是一種人的創造性實踐行為,是人類特有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民營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企業能否創新,而創新歸根結底依賴于企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開發。
關鍵詞: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創新型人才開發
一、引言
2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充分肯定了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時,他指出要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比如所謂的“三座大山”——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習近平總書記在本次座談會明確提出,要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全力支持民營企業改革。
2019年12月22日,黨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該《意見》的出臺,既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關于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政策、法律法規和憲法內容和規范的總結,也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支持和保障民營企業發展內容的總結和提升,是新時代保障和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營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創新創業和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民營企業在創造“中國奇跡”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現代化國家更離不開民營企業,中國民營企業的未來發展任重而道遠。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與升級的同時,在實現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面臨著各種困境,如產業層次低、準入政策不公、管理水平落后、融資渠道不通暢、創新型人才缺乏等等。
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民營企業要完成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轉變,關鍵在于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創新的主體是創新型人才,因此,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依賴于創新型人才的開發。只有開發出與企業轉型升級需求相匹配的創新型人才,才能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
二、民營企業創新型人才開發困境
創新型人才是指“善于學習和研究,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取得創新成果、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人才”。創新型人才通常具有四個特征:獨特的創新思維、敏銳的創新觀察、不懈的創新實踐以及豐富的創新成果。企業的創新型人才屬于特定領域人才,更強調將知識能力轉化為實踐能力,將實踐能力升級為企業效益。企業創新型人才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創新活動必須立足于企業需求;二是創新成果必須為企業增加效益;三是必須跟隨企業發展的步伐,持續不斷地創新。民營企業面臨全面轉型、產業升級,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民營企業是否擁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我國的民營企業大多集中在以勞動密集和資本密集為主的產業,人才資源缺乏,創新能力普遍較弱。企業的創新型人才具有多樣性,包括領軍型的管理創新人才、技術技能型的創新人才、市場創新型人才等。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既需要領軍型的管理創新人才,也同樣需要來自一線的各類技術技能創新人才、市場銷售人才的支撐。當前,轉型升級背景下的中小型民營企業人才匱乏,人才資源“瓶頸”令人堪憂。
第一,領軍型的管理創新型人才出現交接危機。改革開放40多年,第一代創業者普遍呈現出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知識老化等現象,而第二代接班者由于時代更迭變化,人生價值觀與信仰理念均不同于第一代,引領企業發展的領軍型管理人才出現“接班人危機”,民營經濟亟需培養新一代民營企業家。
第二,技術技能創新型人才嚴重不足。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要從根本上改變依靠外部引進先進技術的狀態,實現企業的自主創新。技術技能創新型人才是企業實施自主創新活動的前提與保障,也是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核心要素。根據2018年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對全國89個城市的第四季度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信息的統計數據分析來看,可以發現技術技能創新型人才嚴重缺乏,各技術等級或者專業技術職稱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大于1.7。尤其是高級別的技術技能人才,如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大于2.0。
第三,市場營銷創新型人才質量偏低。傳統的市場營銷人才只是單純的面向市場制定銷售策略、實施銷售行為,民營企業面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企業的營銷人才必須面向企業需求,結合市場采用創新的銷售戰略和方法,同時還要承擔咨詢和售后的重任。這不但要求銷售人才具有營銷學、市場學、策劃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還必須學習行業知識、精通專業技能。
民營企業創新型人才發展困境嚴重滯后了民營企業的創新發展,企業開發創新型人才的最終目的是發掘、培養潛在創新型人才的創新素質和能力,轉化創新成果,增加企業效益,最終實現企業的既定目標。
三、民營企業創新型人才開發策略
經濟全球化和知識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對創新型人才開發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市場經濟表明,企業保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具有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則是實現企業創新的前提條件。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開發,在理念上大膽創新,在機制上勇于探索,在職能上主動擔當,全方位、多渠道地建立民營企業創新型人才開發平臺。創新型人才開發是一項互動性的工作,構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高校、企業與員工共建共進的多平臺發展是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創新型人才開發的有效策略。
1.強化政企合作,發揮政府引導作用
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強與政府的合作,在政府的引導下實施創新型人才開發,政府從建立制度保障、引進領軍人才、搭建人才平臺等方面為民營企業提供政策支持與管理服務。
首先,政府為民營企業創新型人才開發提供制度保障。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民營企業創新型人才開發提供總體規劃和實施意見,通過宏觀調控保障民營企業創新型人才開發的順利進行。政府建立人才制度創新,從政策上消除橫亙在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不同體制、不同組織間的壁壘,鼓勵區域之間、政企之間、企業之間、部門之間通過項目引才、產業引才等方式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合理流動。
其次,政府為民營企業引進和培養領軍型的管理創新人才。領軍型的管理創新人才是民營企業的核心力量,政府通過科研項目資助、稅收優惠、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領軍人才的加入。同時,企業與政府合作,政府為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尋找、搭建學習平臺,通過政府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培養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既能“請進來”又能“走出去”,為民營企業管理人員提供培訓、講座的機會,帶動企業培養出更多的領軍型管理創新人才。
再次,政府建立服務于民營企業的創新型人才開發平臺。如編制民營企業創新型人才需求目錄,為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即時動態的發布需求信息;建立區域性、行業性的創新服務平臺,企業聯合開發本行業的前沿技術;成立創新商務平臺,拓寬民營企業海內外創新活動的交流合作途徑;共建研發服務平臺,緩解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出現的信息、數據、資源短缺等問題。
2.推動校企合作,發揮高校培育作用
從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現狀來看,民營企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相當迫切,而我國的高等院校則是培育創新型人才的搖籃。當前,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是大勢所趨,民營企業應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智力資源增強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以民營企業為主、以高校為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型人才培育體系,加強高校和科研機構與民營企業的對接。
創新型人才培育的周期較長,提升高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的吻合度,就能大大縮短創新型人才的培育周期。為了達到企業創新型人才與高校畢業生之間的高匹配度,高校在專業設置和教學模式上應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企業需求不斷地進行改革:一是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注重適應跨學科、跨專業趨勢,強化各學科、各專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建立一體化、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完成創新型人才的通識教育;二是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基地,企業與高校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和專業技能實訓基地,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通過實踐課程、實訓項目、實習教育等為學生提供自我發展、自我創新的空間;三是校企共建研發中心,企業出資提供設備和場地,高校提供智力資源,針對企業在開展創新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進行攻關。
3.加大企業自身投入,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創新型人才是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要素,因此,民營企業必須加大自身投入,發揮創新型人才開發的主體作用。
第一,加大人才開發的資金投入力度。借鑒美國、日本創新型人才開發資金投入經驗,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以政府為引導的創新型人才開發資金體系。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民營企業加以引導和規范,鼓勵甚至強制要求小微企業將營業額的1%投入創新,中等規模以上企業將營業額的2%以上投入創新,高新技術企業則應達到5%以上。
第二,建立創新型人才開發的長效機制。企業立足于創新型人才開發的發展主線,將企業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人才引進、培育、激勵、薪酬、考核等各項工作貫穿其中。通過建立市場機制,形成以業績為導向的分配機制吸引創新型人才的流入。由于民營企業的發展局限性,企業必須強化創新型人才開發的長效機制,將此項工作貫穿于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在企業內形成鼓勵創新、尊重創新的文化氛圍。
第三,建立與創新型人才匹配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現代企業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管理制度不僅影響著企業引進創新型人才的數量,同時也會影響創新型人才創新的努力程度。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中,經營管理者在思想上要轉變觀念、打破束縛,重視智力投資和智力開發,將人力資源進一步開發為人才資源,形成現代化的管理思想。同時,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民營企業家應進一步推進產權制度的大膽革新,建立現代化的管理組織,設立職責清晰、制度靈活、信息暢達的組織機構,提高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效率,為創新型人才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1-02.
[2]李文武.企業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的構建.經濟問題,2013(8):41-43.
[3]朱曉妹,林井萍,張金玲.創新型人才的內涵與界定.科學管理研究,2013(1).
[4]卓玲,陳晶瑛.企業創新型人才培訓模式研究.生產力研究,2013(2):171-172.
作者簡介:任彥(1980- ),女,漢族,四川綿陽人,管理學碩士,副教授,國家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