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對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背景進行分析,提出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可能遇到的路徑選擇問題。然后對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路徑進行文獻綜述,在此基礎上對三種進入路徑的優劣勢進行分析,最后結合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的現狀,提出我國商業銀行海外經營路徑選擇的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國際化;路徑
一、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背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在經濟、政治各方面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無疑加速了全球化融合。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經濟體獲得全球化帶來的市場紅利,同時也面臨更復雜多樣的經濟難題。《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連續第三年下滑,是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凸顯出過去10年國際投資缺乏增長①。但從《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報告》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體平穩健康發展,2017年對外投資存量全球占比再創新高,接近6%②,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穩健性。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創新對外投資方式,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加快全球投融資服務網絡建設,這無疑為金融服務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良好平臺。對于銀行國際化經營而言,面臨外部需求和內部發展雙重驅動。外部市場方面,依托“一帶一路”倡議、自貿區建設等政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展跨國經營,這需要銀行跟隨客戶“走出去”提供金融服務,而且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也助推銀行國際化進程。銀行內部發展方面,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也意味著國內競爭的加劇,尤其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我國傳統銀行業市場利潤空間進一步收窄,這都促使銀行需要在全球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面對國際化市場,我國不同的銀行策略選擇差別較大。由于政策性銀行主要受服務于政府政策,本文不作討論。商業銀行中,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中國銀行傾向于在全球采取綠地投資方式自設機構,工商銀行采取跨國并購與綠地投資并舉,是目前我國開展跨國并購交易最多的銀行。金融危機以來,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加快了國際化布局,對于大型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而言,其國際化發展可能面臨以下問題: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路徑是否同樣適用其他類型的銀行,銀行國際化發展有哪些路徑可以選擇,如何創新對外投資模式。圍繞這些問題,本文將對中資銀行國際化經營的路徑進行分析,以期為中資銀行國際化發展提供參考。
二、文獻綜述
銀行國際化在進入路徑是指銀行通過采取進入東道主國家和地區的方式,一般包括跨國并購、綠地投資和戰略聯盟三種方式。劉振宇(2007)從理論研究角度建立了一個跨國銀行新設投資和并購比較的博弈模型,研究表明收購價格、壟斷利潤和新設投資的利潤對跨國銀行對外投資模式選擇有重要影響,同樣使用博弈方法的還有楊建清等(2012)、陳謙勤等(2014)學者。王愛民等(2010)首先構建了理論分析模型,分析新設和跨國并購進入模式,然后對跨國銀行進入我國市場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銀行資產規模和母國地理位置相近對跨國銀行進入我國投資有正向影響。盧剛(2014)對綠地投資、跨國并購和戰略聯盟進行了全面梳理,認為實現戰略聯盟的條件較為苛刻。關于業務國際化路徑的研究,王元偉(2016)將中資銀行走出去路徑分為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直接渠道就是所謂的機構國際化路徑,間接渠道就是業務國際化路徑。所謂業務國際化就是境內銀行對轄區內走出去提供如內保外貸、境內外聯動產品、海外直融直貸、互聯網金融跨境業務等多個維度的金融服務過程。張軍(2013)把銀行業務國際化路徑分為貿易融資類、外匯交易類和投資類,即從基本的資產負債業務到理財和托管再到衍生品等業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近年來的研究趨勢是由銀行同質性的假定轉向基于銀行異質性假說的研究,細分了不同類型銀行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措施。劉博等(2010)等學者率先研究了銀行異質性與銀行國際化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問題,研究顯示,高效率的銀行更傾向于國際化和FDI。蔣冠宏和蔣殿春(2017)也基于企業能力的異質性發現效率高規模大的企業更有可能選擇跨國并購的方式進入東道主國家。王元偉(2016)認為五大行適合直接渠道,中小銀行適合走間接渠道實現國際化經營。
總體來看,學者認為不同性質的銀行應當根據自身情況選取合適的國際化經營道路,銀行運營效率對銀行國際化進程有重要影響,中小銀行可以通過業務創新的模式進入國際化市場。
三、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進入路徑分析
1.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選擇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國際化經營。目前,我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完成了全球五大洲布局,其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是中國銀行,其BII指數為27.1,全球排名28③。開展跨國并購最多的是工商銀行,共有17起并購案例,占海外分支機構的15%左右④。農業銀行尚未開展海外并購,通過綠地投資布局全球五大洲。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處于海外經營的第二階段,如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等以港澳臺為依托,均已在港澳臺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另外招商銀行2008年以46.4億美元收購香港永隆銀行53.12%的股份,中信銀行2018年率先完成收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阿薩克斯坦的阿爾金銀行,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新建投資與跨國并購并舉,正積極布局亞洲市場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國中小銀行的海外經營處于第三階段,這些銀行的特點是沒有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主要為跨國企業提供跨境金融服務。這些業務包括存貸轉賬等基本服務,也包括提供保險、咨詢、外匯衍生品等增值服務。比如,中國銀行浙江省分行以做浙商“走出去”首選銀行為角色定位,從資金融通、信用擔保等多個方面為浙江企業跨國發展提供支持,還有中國銀行新疆分行、河北分行等(王元偉,2016),都積極結合本地客戶優勢,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創新性業務服務,全面服務跨國企業,從而拓寬自己的業務渠道,讓國際化經營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2.戰略聯盟的優缺點
基于市場勢力理論,銀行為增加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具有相似戰略需求的多家銀行通過簽署協議組織在一起,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由于銀行業務同質性較為嚴重,通過戰聯盟可以實現剝離業務和人員冗余,節約成本,提高運行效率。同時,多個銀行的優勢業務互補,在減少對手沖擊的同時,又增強整體的業務能力,充分體現了協同效應。而且戰略聯盟能夠擴大市場勢力范圍,增強整體的議價能力,存在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
但是隨著整體規模的逐步擴大,必將存在規模不經濟;而且伴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個別銀行進行戰略性調整,可能與聯盟的核心利益存在沖突;對于跨國聯盟而言,各個體之間也存在公司治理、業務能力、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因素都可能對聯盟機制產生影響,最終導致效率下降,因此真正實現戰略聯盟效益并非易事。
3.綠地投資的優缺點
綠地投資又叫建造投資,是指跨國銀行在東道主國家設立的全部或部分資產歸屬國外投資者所有的企業。對于投資者而言,綠地投資的最大優點是有較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銀行管理受外界干擾少,降低管理風險;母公司可以掌握更多的分支機構信息,財務風險可控;跨國發展無需整合原有的公司,整合風險小,利于母公司優勢資源輸入。對于東道主國家而言,這類投資會直接導致東道主國家生產力、產出和就業的增長。目前,綠地投資目前是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主要方式,這主要是因為在初期我國商業銀行缺乏海外經營和并購整合經驗,綠地投資更易于把控風險。
對于投資者而言,綠地投資也有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點。首先,新建投資就需要母公司有足夠的國際人才儲備,管理東道主國家業務的方方面面。其次,新建投資初期需要母公司進行大量投資,而初期業務規模小,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收益。綠地投資還可能因為“水土不服”等因素,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融入東道國市場,不利于企業快速發展。
4.跨國并購的優缺點
縱觀全球國際性大行,無疑不是通過跨國并購實現在全球的擴張。銀行跨國并購具有以下優點:(1)繞過監管壁壘。盡管全球化發展是必然趨勢,但金融服務業關乎一個國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實施力度,因此各國對金融市場的開放和進入都持有審慎態度,相比于制造企業的跨國發展,銀行等金融服務企業的監督條件更為嚴苛。通過跨國并購可以繞過監管壁壘,獲得東道主國家的經營牌照,從而實現業務拓展。(2)快速獲取東道國市場份額,節約時間。一般新建投資培育市場的周期較長,而跨國并購可以迅速獲得被并購銀行的市場份額,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購方銀行的經驗、當地人員等資源,有利于開展新業務。(3)當地銀行具有東道主優勢,包括有形資產優勢和無形資產優勢,跨國并購銀行可以獲得這些優勢,而且跨國銀行自身的技術優勢也會轉移到被并購銀行,實現互利共贏。
誠然,跨國并購也有自身的內在缺點。首先,一些國家對跨國并購股權比例有限制,跨國銀行不能實現對被并購銀行的全面控制,在銀行經營管理上可能存在較大分歧。其次,跨國并購整合是跨國銀行需要解決的難題。由于銀行治理、文化背景、財務規則等差異,銀行并購后面臨經營、管理和財務協同問題,歷史上并購失敗率相對較高(王剛,2011),整合成功是銀行并購成功與否的關鍵。
四、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進入路徑建議
根據對銀行海外經營的路徑的優劣勢分析,并結合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現狀,對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提出以下建議: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一方面應充分發揮已設機構功能,服務“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同時,扎根當地市場,增強持續經營能力;另一方面,在全球金融市場開展跨國并購交易,跨國并購是銀行實現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而言,應當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機遇,在路徑選擇上應當先近后遠,跨國并購與綠地投資并舉,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對于中小銀行而言,應當持續優化國際業務的服務,提高貨幣結算等基礎業務效率,創新投資保險等業務,形成自己特色優勢。
注釋:
①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世界投資報告2019》.
②中國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18年度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③浙大AIF.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relnews/cn/2019-10- 27/doc-iicezzrr5291294.shtml?dv=2&source=cj.訪問時間:2020年3月31日.
④中國銀行官方網站.https://www.boc.cn/.訪問時間:2020年3月 31日.
參考文獻:
[1]劉振宇.跨國銀行對外投資模式選擇的博弈分析——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東道國視角[J].南開經濟研究,2007(01):117-124+145.
[2]楊建清.銀行海外擴張方式選擇的博弈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2(12):70-74.
[3]陳謙勤,劉言言.中資銀行海外擴張模式選擇的博弈分析[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4,29(01):67-78.
[4]王愛民,張紅軍.跨國銀行進入模式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市場的實證[J].管理評論,2010,22(12):36-44.
[5]盧剛.中國商業銀行對外投資戰略研究:動因、模式和績效[D].南開大學,2014.
[6]王元偉.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的雙重路徑——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J].新經濟,2016(36):5-8.
[7]張軍.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模式研究[D].遼寧大學,2013.
[8]劉博,邱立成,孫海軍.銀行異質性與銀行國際化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0(01):48-57.
[9]蔣冠宏,蔣殿春.綠地投資還是跨國并購: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J].世界經濟,2017,40(07):126-146.
[10]王剛.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路徑選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
作者簡介:楊達利(1994- ),河南信陽人,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跨國公司與國際直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