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天花
巴林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是當代巴林蒙古族作家重要的精神資源。巴林地區的契丹遼文化、蒙古族英雄史詩文化、民歌文化對巴林蒙古族作家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巴林”漢語意為邊塞。巴林地區通常是指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及林西縣。巴林地處內蒙古赤峰市大興安嶺南麓,占地約2萬平方公里,為中國蒙古族人口重要聚居地之一。巴林地區集丘陵、灘川、山地、濕地、沙地為一體,屬復合型生態地理環境,境內農牧業交錯,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
早在幾千年前,巴林地區就開始有人類繁衍生息,形成了“紅山文化”新石器時代的形態——“那日斯臺文化”。從現存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可以清晰地看出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巴林地區的發生與發展的歷史痕跡。巴林地區也是契丹遼文化的發祥地,境內不僅有諸多的文化遺存,還有豐富的契丹文化資源。屹立于巴林草原的賽罕汗烏拉是遼代皇室祭祀圣地,被契丹人視為國人魂魄歸宿處;以遼慶陵、懷陵為中心的遼代陵墓葬有遼太宗、圣宗、穆宗等五位帝王以及多個皇后、王室成員,留下了饒為豐富的遼代文化遺存,為后人了解這個曾經輝煌又神秘消失的王朝提供許多線索;慶州、懷州、遼上京的殘垣斷壁也在歷史的風塵中無言地訴說著契丹曾經的繁華;契丹王朝在創造輝煌歷史的同時,也創造了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色的燦爛文化。契丹人以回鶻文的拼音法和漢字拼寫法創造了契丹文字。雖然今日契丹文遺存多以悼文、墓志為主,但我們通過金元時期契丹詩人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對遼代契丹詩人寺公大師《醉義歌》等詩文的漢譯本,猶可見出契丹民族勁健尚武、豪放不羈的精神氣質。在巴林地區出土的壁畫中,關于契丹人宴飲、狩獵、起居、娛樂等日常場景,極具地方情致與民族特點,筆力雄渾,畫風淳樸自然,映現出遼代契丹人的審美訴求。另外,從巴林地區出土的遼代瓷器如皮囊壺、雞腿瓶等,依然可以見出契丹人游牧生活的行跡,及其勇猛、剛烈、剽悍的部族氣質。
巴林地區不僅是契丹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另外一個少數民族——蒙古族蒙元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蒙元時期,巴林地區即是成吉思汗胞弟別樂古臺封地,及至明代嘉慶年間元太祖十八代世孫蘇巴海創立了蒙古族重要部落——巴林部。數百年間,蒙古族人皆居于此,并與此間的漢族、契丹、回鶻等民族交融、共生,一同創造了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輝煌歷程。巴林地區的草原部落祭祀遺址、巴林親王府見證了蒙古族在這片土地上的曾經的繁榮鼎盛。而流傳至今的蒙古族傳統文化與民俗,則證明了草原游牧文明強大的生命力與包容性。
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斯爾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一處保留格斯爾廟和格斯爾拴馬樁、格斯爾山豁口、格斯爾阿貴(山洞)、手記長篇《格斯爾王傳》的文化傳承地。格斯爾文化不僅包括格斯爾史詩的演唱,還包括格斯爾史詩演唱使用的樂器、禮俗及借助格斯爾的使用所表達的觀念、價值和信仰。幾百年以來,巴林地區的蒙古族人始終把格斯爾奉為英雄、圣主,無上尊崇。歷代蒙古族人通過建寺廟、塑金身,頂禮膜拜,表達對格斯爾的敬慕之情。以游牧民族的聰明才智、豐富的想象力、偉大的創造力和高超的藝術技巧,或以口頭形式繪聲繪色地講述,或以樂器伴奏的形式娓娓動聽地說唱,謳歌這位偉大的英雄,表達巴林地區蒙古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形成了獨特的巴林格斯爾文化,豐富和發展了蒙古格斯爾文化知識寶庫,使得巴林草原上這塊文化瑰寶更加璀璨奪目。
民歌也是巴林地區蒙古族文化遺產中引人注目的一項。正如蒙古族諺語所說“兩個巴林人,就有一個是歌手”。在巴林地區,民歌是數百年來生活于此的蒙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巴林民歌主題鮮明,反映出蒙古族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氣質。如贊美大自然,歌唱故鄉與駿馬,再比如頌揚母親、英雄等。巴林民歌善用比、興表現手法,且多以草原游牧生活為喻,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結構上,巴林民歌嚴謹方正,多為四句一段,段與段之間有規律的組合。巴林民歌講究韻致,無論頭韻還是尾韻都整飭有序。流傳在巴林草原的民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蒙古族人的心靈,也使得蒙古族文化中熱愛自然、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傳統得以傳承和發揚。
巴林地區的文化資源,還包括豐富的民間故事與傳說。巴林草原上的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數不勝數。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祭祀敖包傳說、沙格德爾故事、巴林摔跤手故事等。巴林神話傳說與故事大多與游牧生活及習俗相關,傳達出巴林蒙古族人對草原的熱愛與依戀,反映出勞動人民反抗強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些神話傳說與故事呈現出蒙古族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僅豐富了蒙古族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成為蒙古族書面文學創作的重要文化資源。
文藝之花:當代巴林蒙古族作家及其創作概況
巴林地區豐厚的文化土壤為當代巴林培育了繁盛的文藝之花。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巴林地區不僅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在文學創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發展?!笆吣辍睍r期,巴·布林貝赫、其木德道爾吉、敖德斯爾、曹都畢力格、那·賽西雅拉圖等老一輩作家運用蒙漢兩種文字,謳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族團結、民主革命,描繪民族團結的盛況,為當代蒙古族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時期以后,不僅敖德斯爾等巴林老作家再度爆發出創造力又創佳績,更有敖力瑪蘇榮、色·烏力吉巴圖、娜仁高娃等新一代作家步入文壇。這一時期,巴林文學題材更為豐富,不僅反思剛剛過去的歷史,也注目正在蒸蒸日上的改革事業,有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回歸,也有對現代新思想的期盼。體裁方面也有了較大的突破,不僅詩歌在“十七年”抒情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提升,小說、散文、戲劇等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特別是長篇小說和隨筆。及至新世紀,巴林地區再次涌現出一批青年作家,諸如色哈斯烏力吉、齊那順達賴、薩那嘎爾布等。總之,當代巴林地區蒙古族文學具備穩定的創作隊伍,老中青結構合理,創作能夠與時俱進,既有民族性又獨具地方特色,在當代蒙古族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即選取幾位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探討巴林文化對蒙古族作家創作的深遠影響。
談到當代巴林蒙古族文學,不能不說巴·布林貝赫。巴·布林貝赫1928年出生于巴林右旗巴音塔拉村一戶窮苦牧民家中。父母是巴·布林貝赫最初的文學啟蒙者,巴林神奇的傳說故事、美麗動聽的民歌是開啟巴·布林貝赫文學世界的鑰匙。巴·布林貝赫的文學創作始于抒情詩《心與乳》?!笆吣辍睍r期,他先后出版了《你好,春天》《黃金季節》《生命的禮花》《鳳凰》等詩集。巴·布林貝赫早期的詩歌雖然是政治抒情詩,但卻不乏草原風情,其剛健清新的詩風為當時的蒙古族詩壇注入一股新鮮活潑的氣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巴·布林貝赫創作的《冬天里的春天》《銀色世界的主人》等蒙古文散文詩,既傳承了蒙古族詩歌的抒情傳統,又融合了漢族敘事詩的特點,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體式。從《生命的禮花》《陽光下的孩子》等抒情長詩中,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巴林民間諺語、格言、箴言、好來寶、英雄史詩的痕跡。進入新時期以后,巴·布林貝赫的詩歌創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代表作有《命運之馬》《春天的覺醒》等。這些詩作散發出智慧的光芒,充滿哲理色彩。巴林詩人巴·布林貝赫為當代蒙古族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蒙古族詩壇貢獻了寶貴的財富。
其木德道爾吉也是巴林文壇成就顯著的一位作家。其木德道爾吉1924年出生于巴林右旗一戶牧民家中。雖因家貧未能入學,但通過在喇嘛廟同僧人的交往,學習了蒙文、藏文。1946年,其木德道爾吉開始走上文學創作道路。20世紀50年代,其木德道爾吉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矚目的成就,比如詩歌《巴林駒》《處女峰》《白鹿的故事》、戲劇《達納巴拉》等,并創造了當代第一部蒙古文長篇小說《西拉沐淪河的波濤》。《巴林駒》以巴林草原上小馬駒成長為抒情對象,展現了蒙古族人對駿馬的呵護,對自然生靈由衷的喜愛;長篇敘事詩《白鹿的故事》取材于巴林地區蒙古族民間傳說,創造性地運用英雄史詩的敘事手法塑造了英勇無敵、能騎善射的男主人公獵人布赫楚魯的形象,以及聰慧機智、美麗動人的女主人公巴迪蓮的形象。這首敘事詩一方面在表現方法上充分借鑒民族傳統說唱藝術,比如運用比喻、反復、夸張、擬人等手法,另一方面在內在層面上,諸如審美追求、心理特征等問題上,也同樣體現出鮮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點。比如,巴迪蓮與安巴、占巴的機智舌戰情節,既反映出蒙古族女性聰慧機智的特點,也體現了巴林地區人民“三個巴林人中,必有一位能言善辯”的獨特地域特征?!段骼鍦S河的波濤》以西拉沐倫流域革命歷史為素材,塑造了具有一定民族性的革命英雄形象,為當代蒙古族文學長篇小說開創了良好的開端。
結語
綜上,巴林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厚,以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為主的地域文化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蒙古族作家。與此同時,巴林作家也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實現了對故土文化的開掘與傳承。
【基金項目】 本文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分院課題“巴林蒙古族作家小說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赤峰學院蒙古文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