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婷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傳統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當前教育發展趨勢。而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科目之一,其自身發展對教育者的教學工作也提出較為嚴格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文章首先闡述了小學語文單元設計模式的重要意義,然后針對具體現狀提出完善策略,要求教師教學中優化教學內容設計,尊重課程設計原則,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時刻跟隨時代步伐和立足國家政策指引,在教學中設計出內容新穎、學生真正感興趣的課程內容。
自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基礎課程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其中數次提到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強調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升語文教學質量,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按照語文教學目標培養、強化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發散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在小學語文學習設計中創新語文教學模式,開展單元式學習設計實踐。此單元式學習設計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方式,它將學生自主學習放在了教學首位,在課程設計模式上更加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彰顯了現代教育體制下“以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教學價值觀。
一、小學語文單元式學習設計實踐的意義
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教育功能,是語文課程改革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理念,要求以學生語文實踐為基本主線,以提升學科素養為前提,優化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而單元式設計教學強調的是“整體把握”,是以人文內涵和知識能力為目標開展的教學,注重的是整體教學目標對單元中每篇課文的具體細化;反之,每篇課文也會回應到單元整體教學效果中,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單元式設計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需要充分配合,發揮各自主觀能動性,共同將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教育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初始階段,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其今后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新課改明確強調,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語文知識素養和整體感知能力,這一要求正是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的體現。單元式學習設計實踐教學的實施從語文課程內容出發,立足教材整體,分析課文中相似的教學內容,將其重新排列組合,并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此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課堂中的僵化保守,無論從整體教學還是開展片段教學方面,都能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課文深層含義,有效提升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把握能力,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
(二)有利于師生各盡其能
在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教學主體地位太過顯著,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無法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單元式設計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將課文中的聽、說、讀、寫有效結合,提升教學質量。此種教學方法,能夠促使教師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比如,在課堂中創新運用適合語文教學的統一教學法,教師將所教課程中內容相似的課文提煉出來,進行統一指導,幫助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得到強化,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
教師在單元式學習設計實踐教學中,需要結合課文內容與學生具體學習情況來進行。如,較難的課文可以排列在后面的教學計劃中,簡單入門的課文可以放在前面的教學計劃中,將課文整體板塊進行重組和優化,進而使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著單元式教學模式開展。在語文導讀階段,教師需要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從而創造出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拓寬語文學習思路。在實施分塊教學時,教師挑選的內容不可能全部符合學生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就需要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利用放映短片、視頻等方式開展教學,讓學生充分掌握課文學習方法,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就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此外,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重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性,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二、小學語文單元式學習設計實踐現狀
(一)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且趣味性不強
當前,我國語文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方法單一問題,小學語文教育也不例外。小學語文教學仍然陷于傳統教學模式誤區,沒有與時俱進,與當前素質教育改革要求不相符。單元式設計教學模式的開展仍然以教師單方面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灌輸式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表達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方面較為困難。傳統教學模式往往都是教師授課時滔滔不絕,不斷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回答;學生難以解答的,教師就會講解清楚。所有的知識點都是教師準備好的,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缺乏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習深度自然不強。而且教師在單元式學習設計教學過程中,只是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整合,缺乏課外知識的普及;學生學習范圍局限于課程教材,缺乏實踐經驗,導致語文寫作中缺乏素材、作文水平不高現象。
(二)單元式設計教學內容整合方式單一狹窄
教育改革雖然多年來一直在進行,許多地區也探索出了單元式設計教學模式,但是由于小學語文教材中內容涉及面不夠廣泛,導致單元式設計教學開展意義不大。實際教學中,也有教師積極采用跨單元教學法,但是缺乏思考的多元化,教師只是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對文本主題、文本結構等考慮不夠,導致教師教學水平無法得到有效提升,造成教學內容整合偏向于單一、狹窄。
(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待加強。自主學習是教學改革中要求學生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需要通過不斷學習逐漸養成良好習慣。目前,單元式設計學習模式實質上沒有減輕學生壓力,教師課后布置的作業仍然給學生造成巨大學習壓力。比如,各種課外輔導資料作業的龐大和作文質量的要求,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心理。課堂中,往往都是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并要求必須完成的強迫式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單元式設計學習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配合。但在實際中,教師由于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尺度的把控,導致課堂秩序混亂,成為制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間接因素。
三、小學語文單元式學習設計實踐策略
(一)創新單元學習形式
首先,構建主題板塊。調整原有教材結構安排,重新組織課堂教學內容。比如,五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教師可以將學生剛過完春節、節日氛圍感仍然存在的因素考慮到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將課文順序進行調整。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置學習形式,比如將教材中關于景物描寫的歸為一類,關于抒情的歸為一類,或者將散文集中教學、詩歌集中教學,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充分掌握教材內容。其次,選準訓練部分,實施整合策略。單元設計教學在整合時可形成知識板塊,節約課堂時間。教師掌握教材內容之后,將課文內容中相似部分排列起來,要求學生課前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致了解,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勇敢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最后,拓展課外閱讀。教師可根據不同年級向學生推薦適合的書目,課下與學生分享閱讀心得,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完善教學單元解析與設計
隨著新課改目標的實施,教師教學方向也開始作出調整,實行單元設計學習模式。在課程設計中,單元式學習設計實踐活動要求教師結合學生具體學習情況,對課程內容進行單元目標設計與排列分解。首先,進行課前整體感知。教師發布課前學習單和在線查詢地址,學生根據課前學習單上的任務,借助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完成在線檢測。其次,課中分步體驗。教師可創建學習游戲方式與學生形成課堂互動,比如問題消消樂、最強大腦等。師生通過合作解決教學問題,幫助學生有效理解課文內容。最后,課后體驗感悟。學生課后完成知識檢測和隨堂練習,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對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價反饋,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三)建立多元主體評價,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對小學語文教育而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沒有取得顯著成效,部分原因是缺乏完善的評價機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每一節課完成之后,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及自身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教師再根據學生建議完善課堂教學內容。教師還可根據“課前—課中—課后”的時間線,設計不同時間的教學評價,利用自評、互評、師評等多種形式,將評價機制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并將評價結果向學生及時公布,學生在參與評價過程中也能認識到自身學習方面的不足,進而調整學習狀態,激發參與課堂的熱情。
四、結語
單元式學習設計實踐教學模式的誕生,是積極響應不斷變化的新課改要求而作出的調整。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認識本身就是激發性的,而最令人驚嘆的是學習過程中不斷產生的興趣。單元式設計教學模式的開展,充分利用了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出發,關注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現狀,最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小學語文教學角度出發,教師按照單元式設計學習模式進行翻轉課堂教學,積極調整單元課程主題內容,與學生一起配合,共同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惠平.單元整體觀下的小學語文混合學習實踐——以翻轉課堂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5):13-16.
[2]仉烈艷.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教學法的優勢及設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39-40.
[3]王淑芳.小學高年級語文單元主題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甘肅教育,2019(15):108.
[4]朱秀芳.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18(20):74-75.
[5]黃梅芳.淺析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J].當代教研論叢,2019(6):48+50.
[6]陳紅儐.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語文前置學習設計的實踐框架[J].教育科學論壇,2019(28):44-46.
(作者單位 北京市順義區東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