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貴
當前,我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面臨著嚴峻的招生及就業形勢,改善就業是破解這種惡性循環的切入點。文章以通化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為調查對象,對當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詳細了解,并得出了相關結論。
一、研究背景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4月19日發布的信息,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開設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608所,開設旅游管理類高職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1086所,開設旅游相關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947所。2017年,全國旅游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2832人,本科專業招生5.9萬人,高職專業招生11.3萬人,中職專業招生10.2萬人。
另據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55.3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8%;出入境旅游總人數2.91億人次,同比增長7.8%;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
然而,在旅游教育蓬勃發展、旅游消費逐步提升前提下,旅游人才的缺乏卻成了限制旅游業發展的瓶頸。據文化和旅游部統計,2017年,我國旅游業直接就業僅有2826萬人,旅游業直接和間接就業7991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0.29%。然而直接與間接就業人數中,旅游專業人才占比卻不大,旅游人才尤其是高端旅游人才的缺口至少是200萬人,今后這個缺口還將以每年20萬人的速度遞增。
當前,旅游管理專業面臨著社會認可度低、相關部門重視不夠等宏觀問題,也面臨著第一志愿率低、專業轉出率高、本行業就業率低、行業流失率高等實際問題,嚴重影響了旅游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旅游管理專業榜上有名,這給旅游教育行業敲響了警鐘。
如何補齊行業人才短板?在全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旅游教育行業如何做出調整,解決旅游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文章嘗試從供給側改革角度出發,了解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旅游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為后續旅游專業轉型及就業問題研究奠定基礎。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對學生就業地區、行業、崗位級別、薪酬情況、滿意度情況等進行初步調研。并采用SPSSAU頻數分析、描述分析以及相關分析對問卷進行簡單統計分析。
2.樣本選擇
文章選擇畢業于通化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歷屆學生作為調查樣本,共涉及2003級至2014級的12屆畢業生。
3.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筆者于2018年10月對問卷進行了預調查,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修改,并于2018年11月至12月通過微信、QQ等方式發送電子問卷,共回收問卷160份。將答題時間在30秒以下設置為無效問卷,其中,無效問卷1份,有效問卷159份,有效率為99.38%。
三、結果及分析
(一)調查樣本基本情況分析
在調查樣本性別分布上,女性樣本114人,占比71.70%;男性樣本45人,占比28.30%,符合當前旅游專業學生性別“女多男少”的現狀;入學年份分布上,樣本涵蓋了通化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已畢業的各年級學生,其中2006級~2008級調查樣本在校學習時,筆者正外出進修,為其授課數較少,所以參與調查人數低于5人,其他年級參與調查人數均高于5人,樣本分布基本合理;樣本生源地分布上,東北地區生源131人,占比82.39%;其他地區生源28人,占比17.61%,基本符合地方高校招生情況。
(二)調查樣本就業情況分析
從行業分布來看,159個調查樣本中,從事旅游行業的有33人,占比20.75%;這33個樣本中,從事旅行社和酒店的人數最多,分別為13人和9人,占從事旅游行業人數的66.66%。從事其他行業的人數達到126人,占比79.25%,其中,在民營及個體企業就業的人數最多,達到55人,占比43.65%;在政府及事業單位就業的人數為26人,占比20.63%。
從是否從事過旅游行業來看,126個從事非旅游行業的樣本中,沒有從事過旅游行業的有59人,占其他行業從業樣本的53.17%,占總體樣本的42.14%;曾經從事過旅游行業后來又從事非旅游行業的有67人,占其他行業從業樣本的46.83%,占總體樣本的37.11%。這也反映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畢業時有很大一部分就流失了,而在從事過一段時間的旅游行業工作后,又流失了一部分。
從崗位層級來看,從事旅游行業的樣本中,目前從事管理崗位的為18人,占比54.55%,其中,中層管理者占比最高,達到27.27%;從事非旅游行業的樣本中,目前從事管理崗位的為78人,占比50.00%,其中,基層管理者占比最高,達到25.40%。這也說明,在旅游行業工作的畢業生,崗位層級情況要略好于非旅游行業就業學生。
從薪酬方面看,從事旅游行業的樣本中,收入在3000元~5000元的人數最多,為16人,占比48.48%,而收入3000元以下的只有1人;從事非旅游行業的樣本中,收入在3000元~5000元的人數同樣為最多,達到59人,占比46.83%,但是收入3000元以下的有17人,占比13.49%。這也說明,在旅游行業工作的畢業生,薪酬情況要略好于非旅游行業就業學生。
(三)相關分析
從性別與行業選擇方面看,45個男性調查樣本中,有26.70%的學生從事了旅游行業;而在114個女性調查樣本中,有18.40%的學生從事了旅游行業。這說明男性從事旅游行業的比例略高于女性,這和旅游行業特別是導游行業的不穩定有關。
從畢業年級與旅游行業從業情況看,除2006至2008三個年級樣本較少外,其他各年級從事旅游行業的畢業生數量基本保持穩定,都在班級總人數的20%左右。
從生源地與就業地區的關系看,28.24%的東北地區畢業生前往以上海、北京、廣州為代表的華東、華北及華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96.4%的東北地區以外生源離開東北前往華東、華北及華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這說明,東北地區對外地畢業生沒有較大吸引力,而且學生都傾向于前往經濟發達地區就業。
四、結語
(一)旅游管理專業行業流失率仍然居高不下
從以上分析得知,當前旅游專業行業流失率比較高,畢業后,旅游行業一次就業率很低,選擇旅游行業就業的學生,二次流失率也較高。通過問卷最后開放性問題的詞頻分析,頻次較高的詞匯是“不穩定” “收入低”“看不起”等,說明造成學生流失率的原因是薪酬、保障及就業心態等。
(二)旅游行業就業前景比預想中的要好
從數據可知,在旅游行業就業的學生,無論是從事管理崗的人數,還是薪酬方面,都比在非旅游行業就業的學生比重要高。這說明,由于旅游專業學生掌握著專業知識,所以其在旅游行業的就業風險要比非旅游行業小很多,如果能夠堅持,其就業狀況明顯好于非旅游行業。
(三)學生就業地區選擇受經濟發展水平及家庭因素影響
從以上調查可知,學生傾向于前往經濟發達的華北、華東及華南地區就業,但是也有71.76%的東北學生留在了東北就業,72.41%的其他地區生源回到了家鄉就業,這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域時,家鄉情節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四)畢業生對高校旅游教育的滿意度較低
通過與部分畢業生在線訪談得知,學生對于學校教育滿意度不高。如有同學反映課程太多,沒時間去反思所學知識,沒時間去參與社會實踐;實踐課程占比太少,理論課程占比太大,天天滿堂灌;專業見習流于形式,實習多樣性不足等問題。學生們認為,這些因素導致其行業就業技能不高,就業自信心不足,最終不愿意選擇旅游行業就業。這也說明,當前地方高校在旅游專業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構建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問題。
總之,當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發展形勢嚴峻,在當前國家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針對社會人才需求,調整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編號:GH17056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甘肅文化廳: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9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申報工作的通知[DB/OL],2018-12-04.
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804/t20180419_832379.html?keywords=
[2]財務司:2018年旅游市場基本情況[DB/OL],2019-02-12.
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902/t20190212_837271.html?keywords=
[3]張楠.我國旅游人才市場需求與供給現狀分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12):223-224.
[4]張凌云. 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的緣起和早期發展[N]. 中國旅游報,2017-10-10(3).
(作者單位? 通化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