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多樣化,大學課堂中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方式也日益增多,本文以大學課程中的公共必修課——《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為例,詳細闡述《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現狀,以及教學過程中應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并進行擇班試點,解析教學效果,達到有效提高公共課程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
信息化技術;課程教學;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 TP3-4;G712?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42
0 引言
隨著網絡的廣泛應用,互聯網滲透到各行業,帶來各種新興技術,在教育領域,各種基于網絡的教學平臺和網絡教學手段已逐步興起并有取代傳統課堂的趨勢,教師的課堂教學已經不止于多媒體課件+黑板,手機曾是課堂天敵,隨著雨課堂的應用,卻可以成為課堂教學好幫手,微信、qq等也都應用于課堂教學,構建網絡平臺,創建網絡資源,共享教學,本文以高校公共必修課程——《數據庫應用技術》為例,探討信息化教學手段在課程中的應用。
1 課程現狀
身處大數據時代,數據處理已成為計算機應用的主要領域,采用數據庫技術進行數據處理是當今的主流技術,作為大數據時代的大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掌握一門數據庫應用技術是社會對人才的迫切要求,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作為普通高校的“十三五”規劃教材,成為大學中非計算機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必修課,但教學模式和教育方式手段陳舊,導致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急需解決的問題,總結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教學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如下:
1.1 課程內容
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采用ACCESS數據庫為教學平臺,是中小型關系數據庫開發管理系統,教學內容多且復雜,很多內容學生才剛剛接觸,才開始理解,但由于時間關系,還沒有充分接受又開始新的教學內容,許多文科類學生對數據庫的設計和sql語句沒有任何基礎,本專業也很少涉及使用到,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大部分高校實行教考分離,每年兩次的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幾乎從不安排擔任公共計算機課程的老師參與監考,導致教考分離,老師對國考的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不能隨之更新,于是授課內容與考試題型和內容不太一致,導致教師授課積極性也逐漸下降。
1.2 教學方式
大學中多媒體化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從黑板+粉筆的模式中脫離,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導致上課速度快,教學信息量大增,學生不能完全深入了解,在課程設置上,大部分學校安排理論課和上機課同步進行,看似合理,實際上學生上完理論課后,沒有即時性的操作,理論內容得不到即時鞏固,到了上機課則無所適從,完全與開始的預想效果相違背。
1.3 考試方式
本課程是大學計算機基礎系列的公共課程,教學內容繁雜,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模式生硬,考試仍采用傳統的紙質考試,創建數據庫和數據庫基本對象的操作等操作性很強的知識通過選擇題和填空題來考核,違背課程目標,不能體現計算機課程操作性強的特點。
1.4 學生基礎
《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商務英語專業和藝體專業學生開設的計算機公共必修課,由于該課程與學生專業課程之間結合聯系度并不緊密,不知道如何在專業工作中利用其來輔助開展工作,從而造成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被動式的學習方式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同時,作為藝體類和文科學生,發散思維強,對于強邏輯性的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很多同學采取純粹的記憶方式來學習本課程,導致課程知識脫節,教學效果差。
2 信息化手段的應用
本課程依托于互聯網的教學平臺,充分利用在線資源,引入信息化教學理念,教學中應用微信公眾號、雨課堂、課程交流群、超星泛雅平臺,開啟“互聯網+教育”模式,并進行試點教學,在線與學生、教師進行同步交流,同時可以將問題傳到問題解答系統,從而向其尋求解答。期間不斷對教學平臺進行測試和維護,以“上課+上機+上網”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并將慕課納入考核,總成績由20%的慕課成績、20%的平時成績和60%的期末成績組成。
2.1 信息化教學手段貫穿課程教學
《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教學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應用課程數據庫示例,課前利用微信公眾號,預告學生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學習,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手段先了解學生自行學習的情況,針對學生反饋的信息,著重講重點、難點、易錯點、易混點、易漏點,學生已經學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己學習能夠學會的不講,充分利用有效時間完成教學任務。
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微信小程序——雨課堂,學生通過手機與教師同步課件、互動答題、隨堂簽到等操作,深化課堂知識,提高學習積極性。
實驗課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布置實驗內容,每次實驗內容已經上傳網絡平臺,學生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可以隨時觀看錄制好的慕課學習內容,通過反復的看、重點的練提高操作技能,保證每次實驗課都能保質保量完成。
課后通過課程交流群、慕課平臺、超星泛雅、微信公眾號推送作業,學生可以在交流群中探討、在超星泛雅中提交并查看作業情況。
2.2 班級試點改革
詳細分析并改革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實驗大綱,設計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的知識結構,提煉知識點和難點,總結學生在該門課程上的學習特點,對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進行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初次嘗試將雨課堂、微課、微信公眾號、課程交流群、超星泛雅網絡平臺引入到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中,進行“互聯網+”的教育模式進行班級試點教學。
在試點班級中,課堂出勤率高達99%,及格率達98%,在學生有效評價中,對本課程學習感興趣達80%,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
2.3 成效
在課程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課件不僅是暫時性在課堂上展示教學內容,課后學生仍然可以通過手機和網絡平臺進行查看,對不懂章節進一步深化了解,雨課堂中的習題互動也很好的展示和強化了課堂內容,化繁為簡,學生較易接受;教學方式多樣化與信息化,手機不再是課堂中的洪水猛獸,而成為學習的利器,更能與學生產生共鳴,極大的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采用網絡平臺共享學習資源,不管學生基礎知識如何,都可以通過視頻講解和知識拓展掌握本課程;同時,可以在線進行模擬測試,學生可以通過平臺在線模擬,預習知道知識點的測試方式和題型,有利于提高測試通過率。
3 結語
在《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信息化教學手段,構建網絡平臺,推出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創建課程微信公眾號,在線實時推送每周上課知識點、知識拓展、預習提示等;建立課程交流群,共享本課程一切資源;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在線下課堂教學中應用雨課堂;建立課程網絡平臺,對課程中的難點和操作性強的知識點進行錄屏,完成教學視頻,并完成每個章節具有針對性的習題集錦、進階練習等訓練,通過課程教學手段、教學方式和教學環境的改革,經過班級試點,具有較大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劉陽.“互聯網+”背景下的數據庫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方法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9(15).
[2]范銅川,梁成森.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8(9).
[3]張美華,朱承璋,鄧忠濤.微課模式在VFP程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1):9+12.
[4]張美華,歐云.關聯規則在高校評教系統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01):3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