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偉 程敏 姜欣童 許舒冉 劉逸豪

摘 要
觀察矯形鞋墊結合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足下垂內翻的影響。將符合標準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均運用常規的運動療法進行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常規運動療法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情況給予矯形鞋墊治療。在接受6周的治療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簡化Fugl-Meyer(FMA)下肢功能評定、改良Barthel指數(MBI)進行治療前后的評定。結果: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組內比較3項評價指標評分均有改善和提高,具有顯著意義(P<0.05),訓練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步行能力、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提高,步行能力、FMA評分、MBI評分均有顯著改善(P<0.05)。
關鍵詞
偏癱;足下垂內翻;運動療法;矯形鞋墊
中圖分類號: R681.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69
腦卒中偏癱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破裂或堵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種疾病。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腦卒中的死亡率降低,但其高致殘率讓我們面對新的挑戰。腦卒中后遺癥方方面面,其中最復雜的是足下垂內翻,其導致踝關節不穩,易發生扭傷或跌倒,嚴重可直接喪失步行能力。因此對于足下垂內翻患者來說糾正此問題是改善腦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第一要素。本研究對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矯形鞋墊結合運動療法對比療效觀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康復護理院符合標準的60例腦卒中患者。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52~75歲,平均(63.6±4.2);腦出血17例,腦梗死43例。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單純進行常規的運動療法),觀察組30例(常規的運動療法基礎上結合矯形鞋墊),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下肢Brunnstrom運動功能分期≥3期;(3)生命體征平穩,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4)無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無嚴重骨科疾病。
1.3 排除標準
(1)重要器官損傷合并結核、惡性腫瘤者;(2)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深靜脈血栓者;(3)身體極度虛弱合并骨折及嚴重的骨質疏松者;(4)排除精神疾病者。
1.4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運動療法,每天兩次治療,每次30分鐘,每周進行五天治療。觀察組在常規運動療法的基礎上穿戴矯形鞋墊。
常規治療方法:(1)牽伸訓練:治療師一手固定內外踝處,一手對踝關節做向上向外的動作,此方法可有效防止關節的攣縮,維持關節活動度。(2)斜板地站立:依靠患者的自身的重力進行牽伸訓練。(3)增加踝背屈和外翻的肌肉力量:利用器械或抗阻進行脛骨前肌和腓骨長短肌的力量訓練。(4)步行訓練:通過異常姿勢及步態的矯正訓練,在訓練行走的過程中可使用繃帶進行捆綁來抑制足下垂和內翻(5)神經發育療法:運用Bobath技術,通過踝關節的背屈和外翻作為關鍵點進行控制;運用Rood技術,進行通過叩擊、快速擦刷、冰刺激、快速的牽拉和關節擠壓來加強脛骨前肌和腓骨長短肌的力量;運用PNF技術,進行節侓性起始訓練,進行螺旋對角的原理,多種本體感覺聯合刺激訓練。
觀察組進行上面各項常規治療方法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情況制作矯形鞋墊(ICB),對患者足下垂內翻的角度進行測量,并為其分析生物力線,前期進行模型的定制,讓患者進行試穿戴,穿戴后在進行生物力線分析,不斷進行調試后使熱可塑與矯形鞋墊進行定型,根據患者的需要進行建立跟墊和足弓。
1.5 評定標準
(1)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分為0-5級。0級:患者不能行走或需要2人以上的幫助,無功能。1級:需大量持續的幫助,需要1人持續有力的幫助。2級:需要一個人間斷的幫助。3級:需要監護或言語幫助。4級:平地上獨立,但在上臺階、斜面或不平的表面需要幫助。5級:患者可獨立去任何地方。(2)采用簡化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的評定,最高積分為34分,共包括17個項目,評定運動積分分值越高運動功能越好。(3)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0個評分項目分為1~5級,且每一項每一級的分數不同,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獨立能力越強。
1.6 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表示(x±s),采用t檢驗,應用spss19.0統計學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實驗前,步行功能分級、FMA及MBI的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6周的矯形鞋墊結合運動療法,再次進行觀察組的步行功能分級、FMA及MBI的評分結果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和表2。
3 討論
在面對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過程中,患者首要想解決的就是步行行走能力,足下垂內翻是患者步行過程中最大的限制因素,WHO頒布的《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理念,強調的活動和參與的重要性,只有把異常姿勢改善才能讓患者更好地融入社會,對于我們康復治療師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目前針對偏癱患者足下垂內翻矯形治療研究也有很多,如趙娟[4]等研究足踝矯形器的即刻療效優于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足下垂內翻;薛燕萍[5]等研究早期使用彈力矯形裝置在患者早期行走中有積極作用,可糾正足下垂內翻現象,穩定踝關節,提高步行行走能力;孫小惠[6]等采用新型足托板能改善足下垂,得到了臨床認可。針對足下垂內翻較為嚴重的患者臨床一般采用內毒素注射或是手術進行治療。目前通過近期的研究報告來看,矯形鞋墊治療足下垂內翻的效果樂觀,得到了臨床的認可,其一矯形鞋墊可以刺激足部的本體感覺,人體的神經傳導通路就是通過反射弧來完成的,只有感受器的存在才能傳入大腦,大腦進行整合傳出,才能進行相應的動作指令。其二矯形鞋墊采用綠色環保材料,攜帶方便,可進行調整人體生物力學,糾正異常模式。
綜上所述,矯形鞋墊結合運動療法能改善偏癱患者足下垂內翻,為偏癱患者足下垂內翻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思路和開辟新的道路,解決了患者康復過程中得一大難題,對患者足下垂內翻的恢復具有重大意義,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認可。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只能足負重于地面或作用于矯形鞋墊時才能改善,在仰臥位及步行中的擺動期無效果,對于昏迷及臥床患者需要改變治療思路,因此還需要進行改善和完備,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中國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2):379-380.
[2]陸蓉蓉,吳倍華,白玉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足下垂和內翻的康復治療[J].上海醫藥,2017,38(01):7-11.
[3]李哲,孫笑品,郭鋼花.矯形鞋墊對偏癱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07):656-658.
[4]趙娟,劉培樂,華艷,王瑜元,張備,高蓓瑤,李瑩瑩,李策,王曉文,張榮,白玉龍.功能性電刺激、足踝矯形器對腦卒中后足下垂內翻患者即刻步行能力的影響[J].上海醫藥,2018,39(1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