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現合
摘 要
近代中國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洋務派興辦外語學堂,培養外語人才,用于外交談判、科技發展、商貿經濟、中外文化交流等,也為中國外語教學打下了一定基礎、開啟了嶄新模式。
關鍵詞
外語學堂;外交;商務;文化交流;外語教育
中圖分類號: H09?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77
中國近代官辦學堂的外語教學,推動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近代的對外政治與商務交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現代外語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 中國近代外語學堂發展的基礎
1.1 傳教士
中國近代來華傳教士傳播西方宗教,學習漢語、方言及各民族語言,同時教授外語,以使中國民眾理解西方宗教,有效地和中國民眾溝通,最終實現成功傳教。傳教士興辦教會學校,為中國的西式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師資,他們和傳教士一起,成為后來西式學堂里面進行外語與西學傳播的主導力量。
1.2 對外交流
因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失敗之后,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由于“與西人交往不僅不‘識其性情,而且‘易受人欺蒙”[1],簽訂條約時約定“此后各項文件或文辭發生誤會,均以外文為準”[2],因而當時主持外交事務的奕欣便與桂良、文祥連銜,奏請開辦外文學校。
1.3 科技發展
早期來華傳教士也曾進行過科技傳教,但嚴復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要想師夷、制夷,就得先知夷并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科學技術,開辦外語學校、講研西學,才能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和格物致知。
2 中國近代官辦外語學堂的發展歷程
2.1 俄羅斯文館
1708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專門從事俄語教學的學校俄羅斯文館誕生,由內閣典籍廳管理,到1716年劃歸內閣直接管轄并更名內閣俄羅斯文館。俄羅斯館于1708年3月24日正式開課。1862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建立京師同文館,俄羅斯文館長達154年的辦學歷史就此終結。
2.2 伊犁俄羅斯學
1792年清政府開始在伊犁開辦俄羅斯學,成為常設學校。在伊犁俄羅斯學的發展進程中,俄羅斯文館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作為新疆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外語學校,伊犁俄羅斯學在培養西北地區外交、外語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培養的學生服務于外交領域,成為這一時期中國開展對俄外交活動的重要力量。
2.3 京師同文館
1862年恭親王奕欣等奏準開設京師同文館,第一任英文教習是英國圣公會包爾騰,初設英文館,后設法文館、俄文館、德文館、日文、天文、算學、化學、物理、醫學等,后發展成高等學堂,經費人事由赫德控制。1869年赫德提名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同文館總教習。1902年京師同文館并入了1898年創建的中國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
2.4 上海廣方言館
上海廣方言館是1863年由李鴻章仿京師同文館在上海成立,是上海第一所外語專科學校,是培養翻譯和洋務人員的新式學校,具有近代“高等教育”雛形。初設英文館,后設法文館、算學館、翻譯館、東文館、鐵船館、工藝學堂、天文館等。1898年改名江南制造局附設工藝學堂。1905年總督周馥建議將廣方言館改為工業學堂,并入陸軍部兵工學堂。
2.5 廣州同文館
1864年李鴻章要求創辦的廣州同文館是廣州真正稱得上近代化的新式學校。第一任提調為王鎮雄,第一任館長為談廣楠和湯森,第一任漢文教習為吳嘉善,第一任英文教習為美國人譚訓,以后又陸續聘請了一些外籍教師。科目主要有英語、漢語和算學。1879年設法文、德文兩館,后又增設東語(日語)館和俄語館,直到1905改為譯學館。
2.6 新疆俄文館
新疆俄文館由劉襄勤1887年上奏初設,是繼伊犁俄羅斯學開設的專門俄語教育機構,仿照同文館招生,由翻譯桂榮兼充教習,另設一漢教習。1892年新疆俄文學館獲準。1905年至1908年間,該館一度被并入高等學堂中。后經甘肅、寧夏都統志銳奏請清廷批準,由新疆巡撫聯魁與鎮迪(化)道兼按察使榮霈于1908年復設為官立中俄專門學堂。
2.7 臺灣西學館
1888年劉銘傳上奏聘延教習,就地育才。初擬官紳捐集微資,造就一二良才,以資任用。但學生較多,只得開設學堂,先后錄二十余人,英國人布茂林為教習,并派漢教習二人,兼課中國經史文字,使內外通貫。后以圖算、測量、制造之學冀各學生砥礪研磨,日臻有用,而臺地現辦機器制造、煤礦、鐵路,將來亦不患任使無才。[3]
2.8 琿春俄文書院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與俄接壤處交涉事繁,為解決俄語翻譯人才缺乏問題,吉林將軍希元于1887年申請設立琿春俄文學堂,奏調內閣中書慶全擔任俄文翻譯教習官。1888年更名為俄文翻譯書院并正式開學,校內一切規模經費均依照京都同文館。書院培養的學生掌握字母、詞匯與俄文文法,能熟練翻譯公文、信札、照會等。書院所立章程對其后成立的黑龍江俄文學堂亦有借鑒意義。
2.9 湖北自強學堂
湖北自強學堂是武漢大學前身,1893年張之洞奏請清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國人自行創辦和管理的新式高等專門學堂。1896,鑒于甲午戰爭,強化外語人才培養,設有譯書局,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東文(日語),并開創自然科學專門教育,1902年改名方言學堂。1904張之洞等人上奏,成為與高等學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學堂”,1911年因經費緊張停辦。
2.10 黑龍江俄文學堂
黑龍江俄文學堂是在琿春俄文翻譯書院之后于1896年建立的。該學堂由黑龍江將軍恩澤與齊齊哈爾副都統薩保奏請清廷批準設立,學校位于齊齊哈爾,以培養精通俄國語言文字的中俄交涉人才為辦學宗旨,1900年,毀于戰火,1902年,黑龍江將軍薩保復建俄文學堂,1906年改設為黑水中學堂。
2.11 天津俄文館
1896年李鴻章批準成立天津俄文館,以北洋水師學堂空房作為校舍,水師學堂總辦嚴復兼任俄文館總教習,日常開支由清政府負擔,俄國曾向天津俄文館提供資助。1903年天津俄文館并入北洋大學俄文專科班。1906年春俄文班14名學生畢業后,該班與法文班同被裁撤。
3 中國近代外語學堂發展的效果與影響
3.1 培養了外交人才
面臨列強入侵,清政府外交與外貿急需外語人才。俄羅斯文館宗旨就是滿足對俄外交需要。京師同文館也是奕欣為談判、簽約與辦理外交事務在北京開辦。湖北自強學堂是為培養“精曉洋文”的外交人員創辦的新式高等專門學堂。黑龍江俄文學堂是以培養精通俄語的中俄交涉人才為辦學宗旨。廣州同文館培養的學生左秉隆、傅柏山等在近代中外關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2 培養了外語師資
清末外語教師最初多是傳教士,教會學校亦培養了英文教師,舒高第曾教會學校求學,后李興銳之聘到上海廣方言館任英文教習;或聘用來華從商人員,但花銷較大,后往往聘自早期外文館,如京師大學堂聘用山東鄧州文會館培養的外語人才。俄羅斯文館則使用本館出身之員,伊犁俄羅斯學也使用自己的學員教學。
3.3 編譯了西學教材
近代西學教材多由傳教士翻譯而來,海關總署赫德邀請傳教士艾約瑟翻譯大量西學教材。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傅蘭雅等翻譯科技著作和西式教材。俄羅斯文館里,羅索欣等編譯《俄羅斯翻譯捷要全書》,中國有了第一本專門俄語教材。山西大學堂的西齋為解決西齋教材不足的問題,李提摩太等設山西大學堂高譯書院,翻譯出版了各種高等、中等和師范學校教材和名著。
3.4 培養了商貿人才
晚清對英語好商務人才的需求分兩個階段:初因“通商乃時政”,遂產生了對培養“精通番語”需求;后因“求強”、“求富”之需、“商務,關富強之大計”,產生興辦方言商務學堂的需要。[5]19世紀30-50年代及60-80年代出現了分別以廣州和上海為中心的兩次英語熱[6],為滿足中外商貿交往。社會對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可從英語人才招聘廣告上體現出來。
3.5 培養了科技或專業人才
上海廣方言館設翻譯館、東文館、鐵船館、工藝學堂等。廣州同文館后來增加科學技術科目,如機械、微積分、航海測算、譯書、化學、測算、萬國公法、天文、地理等,并設生理學、解剖學等選修課。1899年成立的東省鐵路俄文學堂是為滿足修筑東省鐵路的需要。
可見,雖為外語學堂,但并非只教授外語,因為當時面對外國入侵與殖民,除了外交事務,還有科技發展,才是真正的強國之路,這是當時整個國家的通識。
4 結語
朝廷重臣主張興辦的西式外語學堂多由政府出資,外語教師多聘來華傳教士或商務人員,亦聘華人教師。外語學堂皆以外語教學為主,且科目語種漸增,亦有格物致知與科學技術如軍事、船艦等實務專業。這些外語學堂的興辦培養中國第一批外語、外交、外貿與現代科技人才,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打下了一定基礎,也為中國現代外語教育提供了經驗教訓。
參考文獻
[1]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48.
[2]尚智叢.傳教士與西學東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140.
[3]朱有獻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303-4.
[4]劉振宇.外交與留學:晚清留俄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76.
[5]莫再樹.基于語言經濟學的商務英語教育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12:38.
[6]鄒振環.19世紀下半期上海的“英語熱”與早期英語讀本及其影響[J].檔案與史學,20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