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汀
摘 要
武漢科學技術館新館建設和展品設計過程吸收了專家學者們對展品展示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提出的相關意見,結合館內展品展覽等各類豐富的教育資源,作為學校教學資源的補充,給學生更生動直觀的感受。展品展覽等教育資源契合了課程目標對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需求,結合開展特色教育活動,使受眾更為直觀地、快速地學習科學知識、了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領略科技對生活的影響、展望科技創造的未來,通過思考領悟方法、啟迪智慧,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創造潛能。本文在深度剖析國內外科技館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對武漢科學技術館基于展品展覽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開發研究與形式創新做了詳細的分析歸納,以期為我國科技館展教工作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武漢科學技術館;展覽教育;教育活動;開發研究
中圖分類號: G26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80
0 引言
武漢科學技術館1990年3月對外開放,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先進科技館、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共接待觀眾600萬人次,為開拓公眾的科學眼界,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做出了重要貢獻。2015年底建成的新館是我市著力打造的“江漢朝宗”文化旅游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集多功能、綜合性、智能化于一體的特大型科普教育活動場所。新館常設展覽以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的《天問》為開篇,隱喻人類自古以來的求知探索精神。展館分設“自然板塊”的宇宙、生命、水展廳,“創造板塊”的光、信息、交通展廳,另設了數學、兒童展廳,并聯合有關單位打造室外“艦船世界”展區,涵蓋了豐富的自然科學資源,展品數量達600余件[1],展示方式多樣化,既將自然科學與工程科學有機地融合,又突出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既教授了基礎科學知識,又展示了高新技術的應用;“參與、互動、體驗”的參觀形式,極大地激發公眾的科學興趣,培養觀眾的探究能力。
新館建設和展品設計過程吸收了專家學者們對展品展示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提出的相關意見,結合館內展品展覽等各類豐富的教育資源,作為學校教學資源的補充,給學生更生動直觀的感受。展覽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展覽是主要手段和表現形式,應圍繞實現教育目標服務,而教育活動的開展目的和宗旨應圍繞展覽和展品等教育資源,內容契合各類課程目標對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需求。結合展項開展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實現展覽教育功能的最大化,還可進一步引導受眾進入“探究式學習”,獲得最好的科普教育體驗、了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領略科技對生活的影響、展望科技創造的未來,通過思考領悟方法、啟迪智慧,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創造潛能。
本文在深度剖析國內外科技館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對武漢科學技術館基于展品展覽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開發研究與形式創新做了詳細的分析歸納,以期為我國科技館展教工作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借鑒。
1 教育活動開發研究目標
提高展品展覽設計的科普教育性。展品展覽作為科技館的核心資源,在制作上要以靈活直觀的方式展示科學原理,突出科技性、創新性、互動性,并能基于展品展覽特點及受眾群體開發不同類別教育活動,激發受眾深層思考能力。
加大科普教育活動宣傳。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傳播手段千變萬化。以直播平臺,短視頻、自媒體以及電視臺報社等官方媒體進行科普宣傳,舉辦科普講座、科技會議及高端學術交流活動,吸引公眾視線。
培養專業高效的科普團隊。加強團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并結合展品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形成完整的科普教育工作計劃,推動武漢科學技術館的科普服務。
2 教育活動開發研究內容
1)館內展品按照展示方式、內容等特點分為陳列型、演示型、圖文型、互動型等類型。針對不同展項特點開展教育活動。
(1)陳列型:展品采用展柜、剖面結構等不同陳列方式體現內部結構及工作原理。(“神龍架,非洲草原等動物標本”、“天宮一號”、“太陽系”、“發動機原理”、“車輪的演變”等)
(2)演示型:按下操作按鈕即可觀察到展品所要達到的現象,解讀演示過程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反射與折射”、“天狗食日和天狗食月”、“龍卷風”等)
(3)圖文型:使用文字和多媒體播放科學知識或影片,用于展現無法或不宜采用實體展品來表現的內容,進行知識拓展。(“智慧城市與智慧地球”、“秀場”、“物聯網”等)
(4)互動型:可親身參與并能直觀感受到效果,讓觀眾切身體會科學的奧秘,加深知識理解,激發探索欲望,了解知識建構過程。(“守得住嗎”與機械臂對壘,感受機器人的精準定位與反應速度;“小球王國”利用小球感受神奇的氣體壓強;“方輪自行車”騎動后體會到方輪中的奇妙科學)
2)根據不同展品展覽特點,采用“探究式學習”、“知識營銷理念”、展品串聯輔導、支架式教學、主題式輔導等不同模式,開發與展品科學原理相融的教育活動。
(1)“探究學習”、“知識營銷理念”作為世界科技館教育思想的核心,旨在讓開放式、外延式的各種類型的教育形式在科技館中得以貫徹執行。
(2)展品串聯輔導,提煉出有意義的主題對展品進行串聯講解,在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教育目標之外,更進一步實現“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的教育目標。
(3)支架式教學模式通過搭建問題支架、實驗支架、工具支架等進行深入教學,鼓勵觀眾獨立探索協作。
(4)主題式輔導要同時設計“教”與“學”,重點關注“教”與“學”之間的交互作用,遵循路線為課程內容主題→問題→焦點→脈絡→解決。
3)確定對應教育活動后,設計方法及流程,采用適合的輔助教學手段,結合社會流行元素,拓展環節,集趣味性、創新性、啟發性等優點,使受眾能快速吸收科技知識,培養獨立探索能力,提升科學文化素質。
(1)“探究學習”、“知識營銷理念”
步驟一,開發展品內涵,根據館內展品的科技知識內涵來設計問題。
步驟二,引入理念進行館校結合,結合教材開展科學課,啟發探究式學習。
步驟三,營造輕松自由的非正規教育環境。
(2)展品串聯輔導
方法一,建立展品間科學原理、展示形式等內在聯系。
方法二,開發輔助的道具、標本、圖片、視頻等教學手段。
方法三,科學實驗,科普劇表演等情境帶入。
(3)支架式教學模式
情境創建:觀眾操作展品進入情境,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
支架搭建:教師搭設支架,由易到難引導觀眾實現教學目標。
協作學習:分組協作討論和動手實驗驗證,得到問題答案。
(4)主題式輔導教育活動
設置主題:以生活經驗、社會熱點等為主題。
創設情境:認知沖突性,參與交互性,多樣性。
呈現主題:事實性、原理性、探究性情境等。
加強互動:抓住觀眾心理特點,巧設主題。
4)建立專業科普輔導員團隊,團隊熟悉全館展品展覽所涉及學科的基本理論、科技手段,且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能結合展品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形成完整的科普教育工作計劃,同時具有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發揮武漢科學技術館科普教育功能和創新價值。
5)秉承“互動、交流、溝通”的一貫思路,創新互動模式,開發并發布武漢科學技術館交互式教育活動,結合新媒體手段,通過社交網絡媒體、手機程式、線上直播、線上科技文化競賽等方式進行傳播交流,吸收建設性意見,充分發揮武漢科學技術館互動式展覽教育的功能。
3 教育活動開發成果與創新
武漢科學技術館以“理論實踐相結合”為教育核心,由有經驗的展品設計制作人員、展品涉及學科方面有精深造詣的專家、以及有豐富教育經驗的輔導員,組成專業的教育活動開發團隊,采取開放性、啟發式、立體的方式,重點聚焦開發科技館展品的教育活動,全面系統地覆蓋了科技館展品所涉及的理論體系與實踐內容,成為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及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科普基地。
科學大狂歡采用科學實驗,科普舞臺劇的表現方式,引人入勝地向觀眾展示科學的魅力。宇宙小課堂每期都基于不同展品如太陽系、天宮一號、萬維望遠鏡、旅行者金唱片等或結合社會熱點、節氣等,開發不同類型的精彩教育活動。探究式教育活動“小小建橋師”,科普教師將現實中橋梁復雜的科學原理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們,使他們認識了橋梁的分類,探究了不同類型橋梁結構的受力并在完全吸收知識后成功搭建了一座完整的橋梁。宇宙展廳教育活動小組實現館校合作,由專業老師授課,采用展品串聯輔導模式對小小講解員科普展品內涵科學知識,進行展廳現場實訓等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通過知識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科普教育方式將小小講解員培養成為真正的科普文化知識的傳播者。依照黨和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關注,我館結合生命展廳針灸銅人展品,創作出精彩科普劇“針灸銅人的前世今生”,用舞臺劇表演的形式,采用展品串聯輔導、知識營銷理念等講述了展品背后的故事。光展廳科普教師們依據墨子在戰國時期的著作《墨經》,結合展品小孔成像,利用光學實驗室教具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將跨越兩千年時空的科學變成現實,教小朋友一起來做照相機。水科學趣味小實驗將水展廳展品與科學實驗關聯在一起設計主題式輔導教育活動,廣受觀眾好評。展覽教育科普教師根據觀眾的學習體驗問卷結果不斷優化教育活動的方式與內容,不斷創作新的教育活動。
4 結語
目前科技館在結合展項開發教育活動項目還處于探索階段,但是根據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我們不斷深入研究,基于展品展覽開發教育活動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將成為我國科技館教育活動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面對將來更加廣闊的國際環境,武漢科學技術館基于展品展覽等展教資源進行教育活動開發,綜合運用現代技術及展示方法,將豐富的科技文化與本國傳統的歷史瑰寶向外傳播,推動科普教育的創新和深化。
參考文獻
[1]武漢科學技術館官網http://www.whst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