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春雄
傳統大品牌對互聯網的態度,經歷了切割、區隔,再到最近有“All in”的趨勢。
所謂切割,就是盡量不沾邊,劃清界限。過去,有的企業甚至聲明“沒有上網”。
所謂區隔,就是“專人、專品”。如成立電商部門,拿出另一套產品,在不影響線下價格體系的情況下,不求利潤,只為做點流量,避免行業說自己落后了。
大品牌之所以成為大品牌,因為它們是傳統線下營銷的勝利者。電商雖然在不斷瓜分傳統流量,但還沒有達到威脅傳統品牌生存的地步。

大企業的成熟,還表現在足夠理性。不會因為有人販賣焦慮就不顧一切轉型;不會因為有人說XX 代表未來,就“All in”。無論互聯網發展多快,都不能忽視一個事實:除少數行業外,線下占比遠遠超過線上。
傳統大品牌對互聯網的態度,我認為要做兩個判斷:
第一,電商平臺在商品銷售占比的臨界點。達不到臨界點,大企業不會“All in”。創新企業,對于電商平臺幾千萬或幾億的銷量可能很滿意,但是傳統大品牌幾十億、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的銷量,豈是電商平臺那么點銷量可以彌補的?但是,在2019年社會零售商品總額中,電商占比23.1%,傳統占比76.9%,已經達到觸動傳統大品牌的臨界點。大品牌該考慮了。
第二,傳統大品牌融入互聯網的方式。中國營銷是品牌與渠道雙驅動,不僅可以控制品牌活動,而且能夠控制渠道。但是,即便是大品牌,在電商平臺上也沒有發言權。比如格蘭仕與平臺的爭議,連行業龍頭都沒有博弈的資格,“All in”就意味著全面受制于人。
2020年發生了兩件事,我認為傳統大品牌全面參與互聯網的機會到了。
一是新冠疫情期間,一批傳統大品牌如奧康、慕思等,通過“線下門店+社群+直播”的路徑,用互聯網工具做營銷,找到了全面互聯網化的路徑,而且是自己有控制力的路徑。
1.4 安全性預測 輸液接頭消毒帽的可預見風險:①靜脈留置針延長,外部重量增加,存在脫落的風險。應急預案:a.妥善固定,皮膚消毒后一定要自然待干,局部妙膜固定時皮膚要清潔干燥,固定時妙膜內無氣泡。b.靜脈留置針穿刺位置避開關節處,以免肢體增加活動度而致脫落。c.充分與患者溝通,告知留置針留置期間注意事項,避免造成留置針脫落。②局部皮膚壓瘡:局部皮膚出現壓痕,抵抗力低下者會出現壓瘡。應急預案:固定留置針時使用高舉平臺法,即固定時用膠布將留置針抬舉呈“Ω”形,局部皮膚并沒有受到靜脈留針壓迫,就不會形成壓瘡。目前有為各種導管固定而設計的導管固定裝置,使用方便,導管固定牢固,也不容易脫落。
二是國美與拼多多的結合,意味著線下渠道與電商的全面融合。過去要在價格體系上進行切割、區隔,未來可能就不需要了。
過去,電商的勢能不在于銷量占比,而在于它的增長速度。勢能,要么有規模,要么有速度。子彈的殺傷力,不在于重量而在于速度。
平臺電商,或許對某些品類仍然很重要。但是,平臺電商的場景力不夠,增長進入瓶頸,而且流量費太貴。
大品牌對電商平臺的態度應該是:參與,但保持距離。電商平臺在商業中已經有戰略性,所以,大品牌參與是當然的。但大品牌的商業邏輯,決定了“All in”就等于喪失自主,所以,一定是有限參與。
私域流量很火。對于創業企業,私域流量或許是一條低成本創業的路徑。但在大品牌眼里,它太小。私域流量做到幾個億,或許了不起。但傳統大品牌,動輒幾百億、上千億很正常。現在做得最好的私域流量才有多大?要引起大品牌的重視,必須具備成為SBU(戰略業務單元)的潛力。SBU,在不同的企業,是不同的數量級。在有些行業,大單品如果達不到幾十億的量級,就會被放棄,不是如此,大品牌巨大的銷量靠什么拉動?
達不到一定的量級規模,即使大品牌開始重視,也只是內部的一個邊緣組織來運營。總之,私域流量太小,目前為止,甚至還沒有出現規模巨大的私域流量,所以,存量很大的傳統品牌商不要寄希望于用私域流量挽救企業的增長。
流量可分為三類:一是公域流量,傳統渠道就是公域流量,如KA 等;二是商域流量,如所有的電商平臺都是商域流量,流量靠花錢購買,而且價格越來越貴;三是私域流量,是借助社會化媒體形成的流量,不依賴中間環節,直接2C。
三大流量體系,最大的是公域流量,其次是商域流量,最后是私域流量。未來很長時間內,仍將如此。我判斷,以后個別品牌的私域流量可能做得不錯,但私域流量整體是有限的。社會關系變商業關系,社會化媒體已經達到了極限,并形成了對正常生活的干擾。這就是經濟學上的“合成謬誤”原理,個別人可以做得不錯,但不可能整個社會如此。
我發現一個規律:只要是C 端的模式,大品牌即使參與,也沒有列入SBU;只要是與B 端相關的,大品牌都高度重視,生怕錯過。因為,錯過C 端,可以動用資源的力量追趕;錯過B 端,就有可能動搖根基。
大品牌之所以是大品牌,就是因為B 端有巨大的存量。與B 端相關,才是大品牌真正關注的。但是,社會化媒體時代,只有C 端是最活躍的。C 端的活躍以及B 端的存量,形成了大品牌巨大的矛盾:不抓C 端,品牌不活躍,營銷沒勢能;不抓B 端,銷量無法保障。
其實,大品牌近幾年就處于矛盾之中,而且似乎無解。
社區團購從商業邏輯上講很好,但缺乏戰略操盤手,注定了社區團購關注的品類會日趨遠離大品牌。
電商的一個基本特征,無論C2C 還是B2C,甚至C2F,都是2C。傳統商業的基本特征是2B。2C 在商業上比2B 有一定的優勢,這是肯定的。
傳統大品牌對電商有一定警惕,就在于B 端和C 端是兩個分離的系統,無法打通。即使大品牌也在做C 端,在內部也是相對獨立。比如,獨立的產品體系、獨立的組織、獨立的考核。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有兩項進展可能要改變大品牌的態度了,逼得大品牌不得不“All in”。一是BC 運營一體化,二是渠道的技術驅動。因為都是涉及B 端,大品牌不得不關注。
過去BC 一體化存在技術困難。疫情期間,社區社群、直播、云店系統的推動,打通了BC一體化的技術路徑。社區社群,是B 端和C 端的天然聯結點。深度分銷抵達社區店,再通過社群抵達C 端,就完成了BC 一體化。比如,傳統品牌奧康的千人直播,慕思床墊的千店直播,都是利用了“門店+導購員+社群+KOC+直播+云店”的路徑。
這個路徑有幾個特點:
第一,充分利用了線下場景。線下場景體驗,認知強度遠遠超過電商。這是傳統渠道的優勢。
第二,充分利用了傳統渠道的組織力。門店、導購員、KOL、KOC,這都是傳統大品牌的線下優勢。
第三,利用了互聯網的技術優勢。“社群+直播+云店”,這是互聯網技術手段,恰恰能夠與傳統渠道有效結合。
如果說電商是C2C 和B2C 的話,現在的BC一體化就是F2B2C。F2B,這是傳統深度分銷;B2C,這是互聯網抵達C 端。F2B2C,就是BC 一體化。
F2B2C,這是目前為止最適合傳統大品牌的互聯網化模式,值得傳統大品牌“All in”。這個模式的厲害之處,就在于既能讓渠道(B 端)受控,也能讓用戶(C 端)產生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