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婧琪
綜藝節目是當下社會一種娛樂節目形式從歐美日本的風靡,再到香港臺灣綜藝節目的移植,再到大陸的逐漸興起。最早的國內綜藝節目出現在香港臺灣地區,例如1967 年在香港無線電視播出的《歡樂今宵》讓更多大眾了解娛樂綜藝節目的魅力[1]。在大陸,綜藝節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 年春節聯歡晚會,在其后短短數年里,具有標志性的綜藝節目如《快樂大本營》,選秀節目《快樂女聲》,到現在的《天天向上》《極限挑戰》《創造101》等,綜藝節目從單一萌芽到類型多樣化發展,真人秀、選秀類等多種方式的娛樂節目一并出現在受眾的視野里。綜藝節目努力更新自我以迎合受眾的需求,通過新的娛樂方式來吸引受眾,綜藝節目由一開始滿足受眾單一的需求,發展到了滿足受眾不同需求的階段。
受眾需求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分支領域。“大眾傳媒的信息接收者或對象,一個集合概念,最直觀的體現為作為大眾傳媒信息接收者的社會人群。”[2]因此,綜藝節目的受眾可以認為是娛樂節目的接受者。在早期,受眾群體被看作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這一觀點把傳播者認為是中心理論,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到20 世紀60 年代,研究者才發現受眾并不是單純的,被動的相同群體,不同的受眾群體對傳播的內容有著不同的需求,受眾有選擇性而尋求自己需要的信息所用[3]。近10 年傳播途徑從傳統電視媒體走向新網絡媒體,媒體介質的多元化使得受眾選擇更加具有主動性,綜藝節目不斷用新的方式和手段,以滿足受眾多層次的需求。
《快樂大本營》是湖南電視臺于1997 年創辦的一檔嘉賓訪談游戲類綜藝節目。與傳統晚會類綜藝節目不同,以設計藝人專屬游戲主題為主,開啟了明星游戲類綜藝節目的時代。它體現出來的綜藝節目發展模式是“電視游戲沖動”,將明星和游戲兩個要素結合起來,在節目過程中還強調受眾與節目的互動性,在當時基本都以教化為主的電視節目綜藝中,《快樂大本營》以娛樂游戲為主而一炮走紅。快樂大本營游戲玩法多樣,還對一些游戲進行了創新,節目邀請當下走紅的明星體驗游戲,受眾在明星做游戲時也獲得了滿足感。因此,快樂大本營體現出來的最明顯的受眾需求就是娛樂中的游戲,它開啟了受眾群體的游戲需求和消費明星需求。
《超級女聲》等系列選秀開啟了平民選秀類潮流,《超級女聲》有其獨特特點,第一,平民參加選秀,顛覆傳統選秀原則,平民開始受到重視。第二,大眾票選淘汰,增加了觀眾與節目的互動性。第三,除了現場觀眾投票,節目還支持場外短信投票,增加了受眾與該節目的粘性。至今平民選秀仍作為很多綜藝節目的制作理念。平民選秀從受眾角度出發,制作了以平民為主的選秀節目,滿足受眾群體的參與需求和觀眾決定欲望。
平民選秀發展的黃金時期可以以《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當前來看,素人選秀節目仍是主流的綜藝節目類型之一,例如近年來比較火的《創造101》《偶像練習生》《明日之子》《中國新說唱》,當下的素人節目借鑒韓國的綜藝熱度,將素人選秀最終以偶像團體形式推出在受眾眼前,與傳統素人選秀綜藝有所不同,受眾需要光鮮亮麗的新鮮偶像形象的涌現。在這種需求下,素人選秀類節目發展的更“養眼”,甚至發展出新的高潮。
《奔跑吧兄弟》和《極限挑戰》等節目將“電視游戲沖動時代”推到了一個新的高潮,《進一步帶動國內真人戶外競技類節目的發展。奔跑吧兄弟》的原型是韓國綜藝《running man》,以經典游戲撕名牌為主,結合當地民俗風情與社會熱點,以固定明星主持搭配,再選用知名度較高的明星藝人加入,把握受眾心理變化,讓受眾感受新鮮和刺激。與此同期出現的《極限挑戰》,與《奔跑吧兄弟》略有不同,其體現出的觀念為明星平民化。“極限男人幫”為繞不同的社會熱點和時代背景,用不同的任務角色體驗成不同職業,角色體驗的方式能拉近受眾和明星間的距離,其比《跑男》更有教化意義。以“男人幫”為特色,不受臺本約束,使鏡頭下的明星更真實,使節目更具有可看性。受眾有進一步了解明星的需求,所以真人秀類節目廣受受眾喜愛。
《明星大偵探》是近期一檔火熱的真人偵探類真人秀,以懸疑故事明星破案為主題,一期節目進行一起偵查案。這檔節目第一季還未完全進入大眾的視野,節目組以精良的道具軟包裝設計和嚴密的案件邏輯思維分析,以及嚴謹的細節環境處理,讓受眾的視角在觀看節目的同時能自己也參與其中。從而打破了綜藝節目一季不如一季的怪圈。受眾在接受新興事物時需要時間和過程,在第二季慢慢火熱進大眾的視野,導致觀眾收到第二季火熱度的影響去觀看第一季。《明星大偵探》激起了受眾在明星推理類的需求,用沉浸式真人秀的方式在節目中探討人性的話題和價值觀的不同,給予觀眾帶入式體驗和感受。滿足受眾在娛樂中產生思考的價值需求。從而成為沉浸式真人秀節目的代表。
當下,中國綜藝節目主要以網綜的形式出現在受眾的視野。電視傳統綜藝中較為有名的省電視臺在推出電視綜藝的同時也會將節目在網絡上同步推出。電視傳統綜藝也在向網綜的形式逐漸靠攏。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類以慢綜藝為理念的節目類型也偏主流,如《妻子的浪漫旅行》《幸福三重奏》和《向往的生活》等,這類節目充分滿足受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壓力的逃避和解脫。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著受眾對明星生活的好奇和期待。因此情感類慢綜藝在受眾群體中流行。此外還有一些辯論類脫口秀節目如《吐槽大會》《奇葩說》在網絡上風靡。有不少節目中探討的話題在微博上也火熱一時。這類節目圍繞著當前社會發展出現的問題就不同價值觀進行辨明,在某種意義上也滿足著受眾的表達欲和傾訴欲。隨著各大網絡平臺綜藝節目制作與策劃技術的成熟,更多網綜會相繼涌現在大眾的視野,給予受眾更多的精神追求。

表1 綜藝節目類型與對應的受眾需求
受眾審美疲勞是綜藝節目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快樂大本營》到現在仍然存在著,但它已經淪為一個普通的節目,老牌綜藝被近年來大量涌入市場的新型綜藝節目所沖擊。雖然它也在不斷改變內容升級,但從當下綜藝節目的整體生態來看,它依舊占下風。雖然《快樂大本營》開播20 多年依舊是游戲類綜藝節目的頭牌,收視率穩定但無爆發式新高。
“造夢”需求和對審美需求的改變促使平民選秀類節目持續發展。平民選秀節目的不斷火爆本質上滿足了受眾的造夢需求,受眾通過共情心理和移情心理達到了心靈上的滿足。所以從《超級女聲》等節目的興起到現在《創造101》等一系列同質節目的涌現,需求的增加使節目過于頻繁地推行,對部分青少年價值觀產生誤導。
綜藝節目的同質化也會帶來較多問題,當同類綜藝節目同時出現在受眾視野時,必定面臨著受眾的比較和選擇。《奔跑吧兄弟》做了四季,前幾季依舊火熱,從第三季開始,卻其走臺本流程在游戲過程中讓藝人重新走位的花邊新聞再一次讓其陷入收視率問題的困境中。受眾在新鮮感退卻后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游戲模式和流量明星的消費,更期待的是不拘泥于臺本限制的靈活變換和對社會實際問題的連接和解決。所以于此同期出現的《極限挑戰》給《奔跑吧兄弟》的收視率造成的嚴重暴擊。
節目的模仿和創新是受眾需求引導下當前所有綜藝節目需要面臨的問題。我國許多火爆的綜藝節目有不同的綜藝原型。《明星大偵探》的綜藝原型少有人聽說,而其模仿的水平超越了其他綜藝原型本身的綜藝價值,其原因在于它所創新的內容更加滿足受眾需求。同樣以《三時三餐》為原型的綜藝《向往的生活》也越戰越勇。這些節目在第一季并不火爆,收視率并不高,但在第二季突然火了起來。這說明受眾在接受新鮮事物時需要時間和過程,而達到一個新的需求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講,《明星大偵探》以其新奇的創新刺激了新的受眾需求。而受眾在《向往的生活》中,通過視覺的享受和時間的推移共同產生了一種新的心理共鳴。
由此看來,綜藝節目會隨著受眾的需求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改變,同時,新的綜藝節目也可以激發新的受眾需求。因此,受眾需求也可以被引導。綜藝節目與受需求二者是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