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進,鄭從容
(1.合肥野生動物園,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東廬植物園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11)
百鳥園是動物園重要組成部分,在展出動物品種中,鳥類品種多,數量大,引進較大型動物手續簡單,飼養成本較低。隨著人們越來越喜歡生態旅游,走進自然,親近動物,懷著回歸自然的情趣,享受著“藍天碧水,鳥語花香”的情境,動物園是人們接近自然,親近動物的媒體和橋梁,其在城市發展中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
動物園是城市公共服務功能之一,不僅為人們提供觀賞動物,接近自然的場所,還為人們提供了實地觀察,文字解說,增加了動物生態方面的知識。還為動物的科學研究、物種保護提供了重要場所。動物園進行的動物主題活動,可以使更多的人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把科普教育廣泛宣傳。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人民生活水平飛速提升,特別是假日經濟的興起,使整個旅游業得到了大力發展。安徽省人杰地靈,旅游資源豐富多樣,“十三五”期間已建設成為“區域布局合理、產業體系完善、旅游產品豐富、客源市場活躍、基礎設施完備、旅游管理高效,集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全國著名旅游目的地”。
合肥市肥東縣位于合肥東部,西臨南淝河,南望巢湖,東部新中心,是合肥建設現代化新的生態板塊,有著“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萬畝荷塘”的美譽。近年來合肥周邊生態旅游發展的如火如荼,深受廣大市民的喜愛,為更好的挖掘肥東縣旅游內涵與發展潛力,吸引更多客源,提出建設一處以飛禽養殖,帶動野生候鳥保護、野生鳥類救助、愛鳥觀鳥、生態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新型”濕地旅游平臺,使其成為合肥市資源旅游的形象“窗口”。
本項目位于合肥市肥東縣撮鎮龍棲濕地生態農業觀光區內,總占地面積約13.3hm2。肥東縣居皖中腹地,東望南京,南濱巢湖,西融合肥,北襟蚌埠,交通發達,是安徽“東向發展”的橋頭堡,長三角西向延伸的“必經地”,交通發達。
合肥龍棲百鳥園選址區域內地勢平坦,三條自然溝渠,蜿蜒曲折的水系,布滿8000m2蘆葦,另有大小水面30898.29 m2(約合3.102 hm2),是野生鳥類棲息的天堂,建設鳥園有著優越的先天條件。

圖1 白鳥園俯瞰圖
龍棲地濕地公園為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擬開發類別為環境保護與旅游服務類,根據肥東縣規劃,預計2015-2020年間,公園建成濕地保育區。同時建成濕地監測站、鳥類觀測站、配套相關儀器設備。公園西北部擬打造成科普宣教區,為游客開展濕地服務功能展示、宣傳教育活動。合肥龍棲百鳥園建設符合該用地性質規劃要求。
合肥龍棲百鳥園秉持以人為本,通過飛禽養殖帶動野生候鳥保護及撮鎮龍棲濕地保護,塑造“龍棲新型濕地形象”是撮鎮龍棲濕地生態公園建設項目的核心主題,也是其主要發展方向。本項目是保護肥東縣濕地生態公園的形象窗口,也是肥東縣野生動物保護的公共展示窗口,是世界了解肥東環境保護的主要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的建設有助于肥東縣生態旅游、環境保護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依據濕地保護原則和動物及鳥類生活習性,游人喜愛程度,游覽線路布置展區。利用自然水系、河岸、湖堤,布置游樂區、籠舍觀光區、散養觀賞區、大棚觀賞區、配套服務區。
大棚觀賞區利用蜂巢大棚唯美造型建造了熱帶雨林棚、荒漠戈壁棚、炎熱帶闊葉林棚、科普表演棚,可以與動物親密接觸。在保持整個園區完整性和自然前提下,完善了原景區的景觀,增加鳥園美感和靈性。節約了資源,減少了投入。
散養觀賞區模擬原生態,不同區域自由放養不同的鳥類。湖區蘆葦蕩,可以看到成群天鵝自由游動,上千大雁凌空飛翔。設計者目的就是讓候鳥忘記南飛,讓自然界鳥類回來棲息。

圖2 百鳥園鳥類觀賞圖
各個展區根據不同的動物特點,結合地形,設立不同籠舍。采取木材圍欄,茅草大棚,或大小不一球型大棚點綴,使其融入一體,給人一種自然野趣,渾然天成的效果。
3.3.1 植物自然景觀
景觀設計以符合動物生活需要和滿足游客參觀需求及生態環保需要為主,按區域分為熱帶雨林展區、亞熱帶闊葉林展區、湖沼濕地景區,讓游客有身臨其境的體驗。總體以小面積綠化造景,利用花壇、草坪、樹叢,根據鳥類習性,配置適當植物。樹種的選擇與鳥類原來生活環境基本相似。做到四季有綠色,四季有花的優美環境。
3.3.2 人造景觀
人造景觀主要在熱帶雨林棚、荒漠戈壁棚內,以自然山石及其他各類山石結合,采用仿生造型,塑造成孤賞石、峰石的姿態,對環境起到襯托、點綴作用,力求給游客身臨其境的視覺體驗。

圖3 人造景觀圖
以合肥市撮鎮龍棲濕地生態公園濕地保護為基礎,以發展生態旅游為定位,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把自然、動物、人有機結合。同時,結合安徽省旅游總體規劃指導方向,依托肥東縣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區位優勢,打造一處以飛禽養殖帶動野生候鳥保護,生態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新型”濕地公園。項目的建設為加快合肥市旅游建設,促進合肥市建設重點旅游城市,為確保安徽省旅游產業持續穩定和快速增長,起到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