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彪 (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湖州 313000)
樁基礎是橋梁工程中常見的基礎形式,軟土地基區域橋梁樁基受力影響因素多,為保證橋梁施工安全,樁基礎變形等需在允許范圍內,確保有足夠的穩定性,樁側摩阻力是摩擦樁的主要承力方式,是樁基的核心問題,樁側摩阻力大小對樁基的穩定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因地面荷載、周圍土體自重等原因產生的樁負摩阻力,對樁基穩定和安全帶來的不利影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樁基沉降加大,尤其是軟土地基樁側負摩阻力影響更大。樁基受力情況隨荷載、深度等因素變化而變化,本文通過研究不同地面荷載級別和加載順序對樁基受力的影響,以確保軟土地區樁基的承載力及偏移量控制在設計允許的范圍內,保證高架橋的樁基施工質量和安全。
沈海復線南黃段為設計時速100km/h的新建高速公路,工程多位于沖海積平原,地表為1~3m的可塑狀粉質粘土,下部為軟土為海積淤泥、淤泥質土,呈流塑,分布廣,厚度大含水量大特特點,高架橋樁基工程量大,且長大樁基多,地質條件較復雜,施工難度大,其中最長樁基深度為131m,均為樁徑2.0m的鉆孔灌注樁。
樁基受力影響因素主要有荷載、樁基、土體3個方面,本文主要從這3個方面的因素著手,重點研究樁的軸力、樁側負摩阻力及位移變化情況。研究中充分利用PLAXIS有限元軟件進行分析,建立仿真模型,分析不同工況下樁基受力特點,進而得出相應的分布規律。
3.1.1 計算工況
本工程施工中未涉及到單樁受力,采用群樁受力,在研究過程中首先利用PLAXIS軟件建立33群樁計算模型,模型建好后,主要在承臺頂荷載級別、樁基間距、荷載施加順序上進行分析。對樁體本身的一些影響因素暫不考慮,研究中采用群樁模型,從不同分析因素角度出發,選定取值范圍進行模型計算,如表1所示。
3.1.2 材料參數
在進行模擬時,樁長以20 m,樁徑以0.5 m,樁間距均以2倍樁徑進行數值選取,樁基選取線彈性模型,有統一的模擬參數,承臺剛性按接近實際情況設定。最終在水平方向上取1倍樁長值,縱向方向取1.5倍樁長值,確定模型。土體取值參考見表2,樁基參數取值見表3。群樁計算模型如圖1所示。
本次以工程采用典型33群樁進行分析,樁間距為3d,一般承臺尺寸為4 m×4 m×0.6 m,荷載均勻分布在群樁周邊,級別為25 kPa。計算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中可以發現,隨樁長增加,軸力值先增大然后減小,角樁、邊樁、中心樁的軸力依次減小,最大軸力分別為233.3 kN、205.8 kN、174.5 kN;然而,在一定范圍內負摩阻力先逐漸增加,達到一定值后,隨著距樁頂距離的不斷增加,而后慢慢減小,當在到達中性點后,摩阻力由負轉為正,角樁、邊樁、中心樁樁側摩阻力逐漸減小,最大值分別為-19.4 kN、-16.6 kN、-8.5 kN。從圖2中可以看出,不同位置處樁基中性點出現位置大致相同。
如圖3沉降位移圖可知,群樁相比單樁受力作用機理不同,在承臺的作用下群樁之間相互約束,且外圍樁基承擔了大部分的水平擠壓力及豎向摩阻力,從而導致群樁中內部樁基和外部樁基土層沉降有所不同。從表4可以看出,各樁出現沉降情況大致類似,沉降值大致相等,幾乎沒有差異,并且中性點位置大致相同,都處于樁身約12.2 m處,這說明樁位置與中性點位置關聯性并不是很大。

計算工況 表1

土體參數值 表2

樁基參數 表3

圖1 群樁有限元計算模型

圖2 群樁中各位置樁身軸力及摩阻力分布情況

圖3 位移分布圖
在群樁模型中,設置地面荷載級別分別為 15 kPa、25 kPa、35 kPa3 組進行試驗。
如圖4所示,當施加15 kPa時,群樁內各樁基樁身軸力曲線圖在距樁身1.5 m處相交。距樁頂0 m~1.5 m范圍內,各樁軸力逐漸增大;在超過1.5 m后,測得樁體軸力發生變化,角樁、邊樁、中心樁軸力先增大后減小。從軸力分布情況看,在樁頂位置上,承臺對于樁基發生了向上的拉力作用,以抵抗樁基出現的不均勻沉降。從摩阻力分布圖可以看出,各樁樁摩阻力雖有所不同,但中性點位置卻變化不大。計算結果比較,如表5所示。

樁體沉降及中性點位置表 表4

堆載15 kPa計算結果比較表 表5

圖4 施加15kPa荷載等級下軸力及摩阻力分布圖

圖5 施加25kPa荷載等級下軸力及摩阻力
當施加25 kPa荷載時,圖中3個不同位置的樁基軸力圖相交于樁身2.5 m處,與第一組試驗堆載15 kPa相比,相交位置沿樁身增加了1 m,表明堆載荷載級別的增加,會導致樁身軸力受到影響。同時,當堆載荷載級別增加時,各樁的最大軸力也都變化較大。從圖中可以看出,地面荷載級別由15 kPa增加到25 kPa時,外側樁軸力增加的速率更快,說明群樁受力過程中外側樁基起到更大的保護作用。施加25 kPa計算結果比較情況如表6所示。
當施加35 kPa荷載時,樁身軸力、樁側摩阻力分布曲線如圖6所示。各樁軸力曲線交點出現在距樁頂3 m左右,與第二組試驗堆載25 kPa相比,相交位置沿樁身增加了1.5m,進一步表明地面荷載級別的增加,會影響樁身軸力的變化。同時,當地面荷載級別增加時,中心樁、角樁邊樁最大軸力發生較大較大。從圖中開看出,地面荷載級別由25 kPa增加到35 kPa時,外側樁軸力增加的速率更快,也說明群樁受力過程中外側樁基起到更大的保護作用。施加35 kPa計算結果比較情況如表7所示。

施加25kPa計算結果比較表 表6

圖6 施加35kPa荷載等級下軸力及摩阻力

圖7 不同加載順序樁身軸力及摩阻力

不同荷載加載順序計算結果比較表 表8

不同加載順序各樁樁頂沉降表(mm) 表9
在常規施工過程中,樁基施工完成后,再施工承臺、墩身、蓋梁等結構,樁基周邊有地面荷載會使樁基產生負摩阻力,從而影響到樁基受力,給上部結構的施工,以及后期通車運營過程,都會帶來一定的安全風險。一般情況下,為減少負摩阻力對結構的影響,在樁基等基礎結構施工結束后,往往會采取對樁周土層進行堆載預壓的處理措施。研究中,進行了相關實驗,得到不同加載順序對樁基產生的不同的受力影響,如圖7所示。
先堆載后加載時,軸力及樁側摩阻力分布情況如圖7中A、B、C三條曲線所示,先加載后堆載情況下,軸力及樁側摩阻力情況如圖7中D、E、F三條曲線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這6條曲線中,樁基在相同位置上,實驗獲得軸力曲線的起點和終點是相同的,在而中間位置處,不同的荷載加載順序,軸力不同,當采用先加載后堆載的施加順序時,樁身軸力較大。
由表8可看出,采用先加載后堆載的荷載的加載順序時,各樁軸力一定程度的增加,當采用先堆載后加載的加載順序時,負摩阻力在中心樁時表現為無意義,說明此時為正摩阻力。
表9所有數據是在上部施加400 kPa荷載,周邊為25 kPa堆載時測得的。保持所有荷載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荷載加載順序,樁基受力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樁基沉降發生改變,采先堆載后加載的順序其沉降值小于采用先加載后堆載順序時的樁頂沉降。
本文運用PLAXIS有限元軟件與現場檢測相結合的方式對樁基受力情況進項相關研究分析,得到了以下結論:
①荷載加大,軸力曲線交點距樁頂距離變大,表明樁身軸力會受到荷載等級增加的影響,并且外側樁軸力增加的速率會更快,說明群樁受力過程中,處于外側樁基能起到更大的保護作用,各樁軸力、負摩阻力及中性點深度比基本接近;
②采用先加載后堆載的荷載加載順序,角樁、邊樁、中心樁軸力增加幅度更大,同時,先加載后堆載時樁頂沉降量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