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漳敏,孫保金,徐國華,鄭永勝,汪志強
(蘇州市相城交通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000;2.中鐵四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131;3.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水下隧道穩定性是指土體及支護結構在隧道開挖后仍然能保持平衡狀態的能力。相較于陸地隧道,水下隧道的水文地質條件以及變形控制高標準導致其施工難度更高,所面臨的問題也更多,通常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是施工對土體擾動大;二是襯砌結構上浮、土體隆起整體上移等。為保證水下工程施工安全,襯砌結構上方必須有一定的覆土厚度[1],因此研究水下盾構穿越淺覆土層是十分必要的。針對水下隧道穩定性問題,國內學者對此做了一定的研究。王道遠等[2]基于彈性地基梁彎曲微分方程,推導得出了水下盾構隧道縱向上浮的理論解。賈劍青等[3]以蘭州軌道交通1號線為背景,建立了下穿黃河盾構隧道施工風險指標體系,對下穿黃河段盾構施工風險進行評價研究。Gao等[4]通過三維物理模型實驗,研究了不同埋深下運營期隧道襯砌漏水問題,得出了襯砌材料內部缺陷是隧道漏水及隧道不均勻沉降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過簡化考慮土體摩擦力及忽略動態上浮力,推導了2種水下隧道臨界覆土厚度計算方法,為快速進行湖泊下施工圍護結構及覆蓋土厚度的設計計算提供新思路。
對于隧道下穿淺覆土體的水域所需的最小覆土厚度的計算方法,目前最為簡單和常見的計算分析方法為通過保持襯砌結構上覆土層的重量與襯砌結構受到的浮力處于平衡狀態來進行計算,計算過程如下。

圖1 簡化最小埋深法計算示意圖
單位長度襯砌自重G為:

單位長度襯砌管片所受浮力Fb為:

單位長度管片上土體有效重量為:

由力的平衡可知,管片穩定的條件:

可得隧道最小埋深為:

式中:R為管片外徑;r為管片內徑;γg為注漿材料重度,無注漿時為水的重度;γc為管片重度;γ'為土體浮重度。
傳統的隧道抗浮分析是以隧道管片為對象,將隧道模型適當簡化后利用力學平衡公式進行隧道抗浮穩定性驗算,一般情況下,這種簡化并沒有考慮襯砌管片與土體之間的摩阻力作用,也很少研究隧道開挖過程中周圍土層的變化規律。
盾構開挖過程中,注漿會對管片產生動態的上浮力,但隨著盾尾間隙被填充,上浮力逐漸減小,并且管片四周均存在此力,注漿壓力不一定能導致管片的上浮,因此,理論計算時一般不考慮動態上浮力的影響。假定滑動面為直線并考慮管片上浮時周圍土體對管片產生向下的摩阻力,如圖2所示。

圖2 管片受力計算模型示意圖
取某一深度處土條進行受力分析計算,土條長度為2R,側摩阻力計算時的法向應力按靜止土壓力計算[5]:

根據室內實驗,靜止土壓力系數取值為:k0=0.39
建立微分土條受力平衡方程:

邊界條件為:z=z0,σv=P0
式中:P0為管片浮力對土條底部的作用力,k0為土的側壓力系數,P0值按下式計算[5]。
由上式得,任意深度處土壓力為:

式中:γg為水重度;c為土的粘聚力;φ為土的內摩擦角。
由地表處的邊界條件:z=0,σv=0,可得盾構隧道最小覆土厚度為:

考慮到隧道的抗浮穩定性系數α,施工時要求:α>1.05;運營期:α>1.10。
因此:dact=αd
這樣,將隧道項目所處的地質參數代入上述公式,并考慮施工抗浮穩定性系數的影響,令α=1.05,根據簡化最小埋深計算法計算得出穿越湖泊隧洞所需最小覆土厚度為dact=7.56m。根據改進最小埋深計算法得到最小覆土厚度dact=1.1m。
某穿湖隧道盾構隧道外徑6000mm,內徑5700mm,襯砌厚度300mm,寬1500mm,隧道軸線之間距離18m,湖水深3.5m。該地區土層主要為可塑黏土、硬塑黏土以及泥質砂巖等,隧道開挖范圍以硬塑黏土為主,隧道下部為硬塑黏土及全、強風化泥質砂巖,土體穩定性差,各土層的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所示,盾構隧道管片物理力學參數見表2所示。
計算得到管片豎向位移值與覆土厚度結果,結果顯示:在保持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開挖隧道,在隧道覆土厚度由5m增大至9m過程中,拱頂、拱底、左右拱腰隆起值均隨覆土厚度增加近似呈線性減小,例如拱底位移從28mm降低到了19mm。水下盾構隧道由于長期處于水位以下,自穩能力降低,覆土厚度的增加以重力荷載的形式作用于隧道圍護結構管片上,可以減小管片的上浮。同時可以看到,隨著厚度的增加,曲線斜率趨向于平緩,表明繼續增加覆土厚度不能明顯減小隧道上浮效應。

土層物理力學參數 表1

隧道管片參數 表2
本文采用簡化計算方法結果與數值計算較接近,這是由于盾構隧道開挖時會對土體產生擾動,導致土體強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不考慮襯砌管片與土體之間摩擦阻力作用更符合工程施工安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