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莎
摘 要:為使高職院校能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術型人才,保證高職課程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專業教學的質量,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必不可少。推進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的發展有賴于建立有效的課程評價體系,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能夠提高專業教學的質量水平,推動多樣化的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促進高職院校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教學評價;課程體系;教學質量
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判斷和決策,是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對高職院校教學活動的價值做出準確的判斷,理清楚教師和學生的價值是教學評價的意義所在。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陣地,肩負著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型人才的使命。教學質量評價是推動教育改革、實現質量提升的主要武器,構建與培養新時代技術型人才相契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1]。
高職院校的教學評價包括對師生、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管理等幾個方面的評價,其重點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工作過程進行準確的分析和評價。在教師教學工作和對學生學習效果分析的過程中,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是極其重要的,良好的評價體系的建立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能進一步推進新課程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高職院校要建立注重基礎、強化跟蹤、突出應用、提高能力的科學評價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至關重要[2,3]。
1 教學評價問題分析
1.1 評價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高職院校重視對學生應用能力和技能的培養,以結果為導向進行教學評價。高職院校重視教師的教學工作和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課堂教學評價重點在于評價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以及其有效的教學行為特征。評價指標注重教學過程中的程式化進程、追求院校課程評價的共性,體現教學效果的表面性,有時忽略了不同專業教學的特色化、個性化,沒有針對課程類型進行評價的分別,對于不同課程特色的評價體系未完全建立起來,未將評價過程中質化與量化的多因素評價因素綜合起來,缺乏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未構建符合高職院校的教學評價體系。
1.2 評價主體不全面
高職院校都會根據企業、行業專家的建議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而在其過程完善課程評價,但在實際的課程評價中企業專家卻很少參與。其次,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組織者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同樣也很少參與教學評價體系。同時,學生基礎較差、學習態度不積極、教學評價質量不高是學生存在的問題。學生的核心較差素養,其基礎知識、思維品質、學習意識、學習能力四個都較弱。這就導致對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的評價主體不全面。
1.3 評價導向偏移
高職院校教學評價體系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以分數和排名為導向,與教師個人評優掛鉤,但又存在偏移性。學生反饋的信息有時有失偏頗,且存在滯后的特點,教師不能及時、準確知曉自身的薄弱項而在教學中對弱項進行糾偏和對優勢進行加強,不能針對性進行整改,甚至有教師為得到評價高分存在迎合學生而降低課程教學標準的傾向,這種導向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大大降低,甚至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師自身素質的發展。
2 教學評價的要求
2.1 涵蓋師生發展
教學評價主要為優選符合高職特色、師生實際情況及教學內容要求的教學方法,有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發揮創設教學情境和輔助教學等作用。教學評價要涵蓋促進教師教學素質提高的目標,應使教師在評價反饋中提高專業水平、表達能力、組織與管理等能力。教學評價要以創設和諧有序的教學氛圍為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能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應用理論的機會,使課堂有序、師生關系融洽,有效針對教學評價的反饋進行糾偏。
2.2 加強針對性
要根據不同的評價主體制定不同的評價內容。教師對課程評價的支持和贊同是教學評價實施的前提,教學評價應針對教師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評價標準實施制定。應考慮從教學管理者下達評價任務,到教學考核然人員執行教學考核任務,再到對教師實施教學考核,應形成一個成熟的體系,教師接收評價信息,并有權對教學評價結果進行質疑[4]。對于教師,應參與教學評價標準的制定及修改,以便根據教學評價內容的反饋了解自身問題,進行自我糾正。高職院校也應當充分尊重教師的自身情況,強調教師的自評與他評的綜合,凸顯評價的具體性。于學生而言,要考慮其學習情況和各方面的因素,鼓勵其客觀對教學過程及教師進行公正、準確的評價。
2.3 及時更新與修訂
高職院校中不同專業的教學情況不一,各教師的教學課堂內容也會不斷隨教學過程實施而產生變化。如信息化教學模式加入課堂,學生在評價體系中的時間和作用都相應發生變化,因而就必須不斷結合課程特點以及實際教學發展的變化情況,調整評價方案和標準,構件適時、適用的評價體系。只有不斷調整和修訂教學課堂評價體系,才能在動態的教學活動中形成客觀、健康、全面的評價體系,才能準確地促進教學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3 評價體系的構建
3.1 調整評價指標
要構建教學評價體系,首先就要確定評價指標,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具體而確切,根據課程體系的發展和變化,指標內容上要考慮不同方面的問題,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教學思維等。各高職院校在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的構建方面要根據本院校實際情況認真確定、明確增刪項,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教師的參與,經專家論證形成。在指標的具體內容上,要指向明確、指標描述項要清晰、指標信息采集要有可操作性。
3.2 保證評價的實施
在教學評價實施過程中,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師不認可是普遍的問題。高職院校的教學評價體系是反應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學生在評價中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對于高職學生而言,首先要加強其參與度并杜絕其在評教過程中敷衍了事,要使其理性、客觀、公正給予評價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側重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評價,并且,要考慮教師對評教結果的反饋情況和意見,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評價狀況,加入教師自評意見和督導意見的參照,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同時,還要將一體化教學在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中,體現評價的實施過程,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的掌握,以期提高其綜合職業能力[5]。
3.3 倡導新的評價模式
現階段,在信息化時代中高職教育行業也需引入現代技術完善課堂教學,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引入打破了課堂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構建了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信息化環境下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模式變化,課堂教學方式更能激發當今高職學生熱情和興趣。當代高職院校教學中信息技術與課堂的深度融合,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形態和環境,師生間交流模式也發生改變,在此基礎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課堂教學的要求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課堂教學評價也要出現新的模式。把握職業院校課堂教學的突出特征,結合現有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及新時代對教師個人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進行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要產生符合課堂教學要求、緊跟教學內容變化的評價體系,要在傳統的評價模式中推陳出新,才能使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以及教學質量得到提升。構建信息化環境下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評價系統,才能加快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6]。
4 總結
綜上所述,保證高職課程體系建設,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提高高職院教學的質量,要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隨著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引入,高職院校教學課堂中越來越將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因此也要根據高職院校培養模式及課程發展要求構件合適的教學評價體系。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要從高職院校培養方案,院校及專業的發展方向,結合不同課程教學的特點,以及師生在課程教學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充分考慮教學模式的變化,確定契合高職院校專業發展的教學評價體系,為更好的推動多樣化的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及高職院校教學的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波.創新人才培養視域下的教學評價新理路——評《普通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視角》[J].山東社會科學,2019(12):201.
[2] 徐禮豐.淺議高等職業院校構建教學質量監控和教學評價體系基本框架[J].電子測試,2015(06):142-145+164.
[3] 朱超,孫玉蘭.高等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亞太教育,2015(36):150.
[4] 郭彥,任鳳娟.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設計與實現[J].科技資訊,2016,14(29):125-126.
[5] 蔡立鋒.淺析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學評價模式的構建[J].職業時空,2016,12(06):24-26.
[6] 陳志明,杜新滿,段悅蘭,王明勝.信息化環境下職業院校課堂教學評價探析[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0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