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忠
摘 要:環顧當前初中生的成長環境,過多的誘惑、壓力正影響著他們的成長。由于他們的身心正處于發育時期,因此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為載體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這又需要從“情”與“理”兩個方面出發。基于此,先簡要闡述“情”與“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關系,然后結合實例探究其實踐策略,以期幫助初中生的身心獲得更高質量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育;“情”與“理”;實踐
“情”與“理”雖然是兩個迥然不同的概念,但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偏廢于任何一方的教育效果都不夠理想,唯有將二者有效聯系起來,在平時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當中不斷運用和實踐。由此可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運用“情”與“理”,將此二者有效聯系起來,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一、“情”與“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關系
(一)“情”是“理”的前提
初中生接觸的道德與法治理論比較少,如果教師一味灌輸而不加以指導,學生很難理解其教育精髓,思想認識就無法產生質的提升,進而不會產生行為本質的改變。所以,教師需要用情感啟發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寬,之后才能讓學生對所學理論一步步產生更深入的理解。這對學生自身的成長非常有幫助,對教師道德與法治教育也會帶來極大的幫助。
(二)“理”是“情”的指導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所以,情感教育中滲透著理論指導,理論學習中依托著情感教育,二者相輔相成[1]。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提高自身的教育機智,還要認識到“情”與“理”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聯系和重要地位,將“理”作為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導。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育實踐中不斷運用“情”與“理”的策略
(一)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
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情感教育時,首先要與學生保持平等的身份,用平易近人的溝通方式和學生拉近距離,進而在不斷深入的情感交流中建立師生互信[2]。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情感表達,做學生最忠實的“聽眾”。最后,突破情感層面,步入理論層面,讓學生對自己的一切行為從理論層面進行自我剖析,并能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運用它解決問題[3]。
例如,王石凹中學鳳侃社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就是從“情”與“理”兩個方面出發的。特別是他認識到了情感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所以他首先放低自己的姿態和學生平起平坐,讓學生在他這里找到了傾訴的對象,讓師生之間的情感得到了交流。不僅如此,學生都非常喜歡和尊敬這位老師,他也積極地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汲取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精髓。如此一來,建立在深厚師生情感基礎上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必然會獲得理想效果,教師和學生都會從該教育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成長。
(二)不斷加強和發揮理論教育的作用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獲得思想上的改變,并最終讓他們的行為也得到改變。情感教育是理論知識傳授的前提,要想讓道德與法治教育獲得更好的效果,還需要不斷加強和發揮理論教育的作用,因為理論知識比情感因素更客觀、更正確、更科學,它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能幫助學生形成理性思維[4]。所以,教師還是要把“情”與“理”有機結合起來。
例如,教師在講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時,可以提出“科學無國界”的論斷,讓學生思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對此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后,再從理論層面逐步分析“個人與集體”背景下的“科學無國界”,讓學生對此產生更理性的思考。這樣通過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發生碰撞,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和素養就會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是每個初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環節,在這關鍵時期,教師既要重視“情”是“理”的前提,又要認識到“理”是“情”的指導,從而不斷發揮“情”與“理”的作用,讓學生的思想、行為等都發生相應的變化。當然,“情”與“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運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教育機智。
參考文獻:
[1]楊明舉.“情”與“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讀天下(綜合),2020(5):1.
[2]趙育軍.分析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情”與“理”的運用[J].新課程(下),2018(2).
[3]徐其銳.依托網絡輿情培育理性精神:初中思想政治教學思考[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8(2):61-62.
[4]鈕海軍.理性與感性 自我與他人:談初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幾點方略[J].科普童話,2019(19):15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