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文



一、全球疫情還在發展之中
當前,世界疫情依然處于快速發展之中,根據最新的數據,美國和巴西的疫情人數曲線都有繼續向上的趨勢,但是疫情滯后的效應還沒有完全體現。
從美國的情況來看,根據華盛頓大學的模型預測,到10月1號,疫情導致的死亡人數將達到17萬人。美國申請失業救濟的總數已經超過4400萬人次,加起來這相當于美國就業人口近一半。由于美國習慣性信貸消費,儲蓄不足,失業帶來的收入銳減會快速傳遞到(消費)金融、傳導到房地產,進而形成系統性的經濟風險,速度非常快。目前還沒有看到疫情影響的失業傳導到房地產之后再傳導到金融領域。如果三個月之后還是這樣,那么將支持這樣的判斷 - 疫情對美國和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比金融危機的時候要嚴重得多。
從供應鏈和產業鏈的角度來說,任何單一供應鏈要素的缺失或者單一供應鏈環節的斷裂,都會把整個供應鏈循環徹底打破,從而導致產業鏈、供應鏈的停擺。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CSCMP)6月23日發布第31次《美國物流年報》報告,它的標題是《韌性的檢驗——全球供應鏈遭到重創,但沒有斷裂》,實際上隱含的意思是,全球各國產業鏈都受到打擊,但沒有出現根本性斷裂的情況。
二、中國出現產業外移情況
從對中國的影響來看,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對我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造成產業外移的影響有多大?可以從一些研究報告看到量化的指標。引用一下2020年4月份科爾尼發布的第7次《回流指數報告》。這個“回流指數(Reshoring Index)”是指產業轉移從離岸到近岸再到在岸的過程。這個報告揭示出一個最明顯的變化,發現回流指數在2019年出現了非常大的折轉。這種折轉的背后是中國的進口占美國制造業的比例首次在2018-2019年出現劇烈的下降。那么中國的對美出口占比下降的份額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該研究報告發現,從中國流走的份額大部分去了越南和墨西哥,中國大概是損失了900億美元。流向低成本的亞洲其他國家310億美元,流向墨西哥130億美元。在流向亞洲低成本的國家的310億美元中,越南占了一半。
中國產業外移的情況也反應在該報告的中國多元化指數(CDI)中。在過去六年中,中國多元化指數出現一個連續下降的情況。從2013年到2019年下降800多個基點,等于中國對美出口少了730億美元,2013-2019年,下降1227個基點,丟失930億美元。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中國的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是有外移是有流失的。
三、供應鏈不會完全離開中國
世界上各國和地區都在采取制造業回流的措施,中國面臨制造業分流狀況,但長期向好趨勢不變。在貿易戰開始之后,疫情加重期間,實際上不管是美國、日本、韓國,還是我國臺灣地區都相繼制訂了要讓制造業回歸的措施。在疫情和貿易戰的影響之下,產業鏈有外移,已經有加重的趨勢。但是也要看到中國的制造業作為本身所擁有的特殊優勢是不會讓它完全離開中國的。中國擁有龐大的技術工人隊伍、深度供應商網絡、政府對制造業的大力支持,還有可靠的基礎設施的保障。
瑞銀集團(UBS)的報告支持了上述觀點。2020年5月,瑞銀發布《中國CFO證據實驗室調研報告》。該報告顯示,疫情對中國主要產業影響最大的是制造業和教育部門。新訂單最少的、可能影響最大的還是制造業,以及日用消費品,而IT和衛生健康產業可能出現增長。
這個報告主要調查了在疫情期間企業移出中國的意愿。跟前幾次調查相比,企業移出中國的意愿沒有因為疫情而發生大的變化。50%的制造商說已經將生產部分移出中國,60%認為將要或繼續移出,但是27%的企業沒有任何動作。該報告認為,疫情是工資和生產成本上升的市場因素所造成的(外移)趨勢的加速器。雖然現在80%的出口制造業企業已經在中國大陸以外有生產地點,63%的資本支出仍然留在中國。
從日韓臺對中國的投資情況來看,2016年到2019年還是呈現一個增長的趨勢。
所以,最終決定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地位的力量是全球貿易長期演化的趨勢。企業看到的是新的市場機會、新的技術和財富模式的變化,并不是因為政治因素會決定企業的。這也正是特斯拉這樣的企業在中國投資,日韓對中國投資還在增加的一個非常必要的原因。
四、疫情下供應鏈發展出現新趨勢
從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和沖擊來看,增強供應鏈韌性成為趨勢。在過去30年,所有的供應鏈所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提升生產率。在貿易戰開始的時候,供應鏈的重心就從低成本和單一的供應商采購轉移到預防風險,那么在新冠疫情出現之后,供應鏈的重心又從預防風險轉移到增強韌性。所以從成本維度到安全維度,從安全維度到供應鏈韌性(也可以說成彈性)維度,這是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對整個供應鏈運行方式所產生的最大影響。
當供應鏈安全風險成為影響供應鏈運行的主要因素,就涉及企業的安全、產業的供應鏈安全和國家供應鏈安全的問題。一是供應鏈的時間周期在縮短。所以疫情期間,航空貨運的運費增加了3倍,航空的時效性在整個疫情前后期間得到非常大的重要的體現,實際上是供應鏈的周期時間在縮短。二是地理空間縮短,為什么現在看從離岸到近岸到在岸的趨勢已經在出現并還在發展,就是說要讓供應鏈離我越近越好,這樣我抗風險、防止斷裂的能力就會越強。三是供應鏈的地理格局的變遷。現在有提過“三大板塊論”,供應鏈將“回歸”大陸,形成美洲板塊、歐非板塊和歐亞板塊,實際上這也都跟疫情所帶來的對風險和韌性維度的關注有很大關系。
五、我國的對策思考
從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角度,可能有幾個方面需要采取行動。
第一,就是建立供應鏈風險防范體系。供應鏈風險管理有四個階段。首先,是斷裂前期,在預警階段。其次,是斷裂點的前期。到這個點上,關鍵原材料供給已經停止。第三個是緩沖期,緩沖期用的是庫存的原材料在生產。如果庫存的原材料也用完的時候,就進入到斷裂的第四期 - 多米諾期,整個供應鏈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掉。看圖中的四種情景模式,如果你在前面的預測期做得好,你在斷裂期的前期能夠有很好的反饋的話,就不會產生多米諾期這樣的效果。所以這個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四個階段。
第二,保持供應鏈的韌性和連續性。韌性的主要表現一方面是抗打擊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在災害發生之后、斷裂發生之后自我恢復能力。圖里的情景1、情景2和情景3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供應鏈韌性。第一種韌性弱的時候影響就很大。第二種韌性稍微強一點,它的影響和沖擊較小、恢復比較快。第三種情況,供應鏈韌性非常好,可以保持供應鏈不斷裂。
如何保持供應鏈的韌性和連續性呢?這里提出保持供應鏈的韌性和連續性的一個矩陣。這個矩陣可以分為預警能力和恢復能力兩個上下的維度,也分成斷裂前期和斷裂后期,前后兩個時間的維度。這樣的矩陣,形成風險評估能力、風險預警能力、災害恢復能力和保持供應鏈連續性能力四種能力。
另外一個特點,保持建立安全防范體系,保持供應鏈的韌性之外,就是加快顛覆性技術在供應鏈中的步伐。數字技術在供應鏈的應用是指從計劃、采購、制造、銷售、回收完整的這樣一個供應鏈過程要真正地實現數字化。
第三,加快顛覆性技術在供應鏈中的應用。經過幾輪的技術應用改造,供應鏈已經從數字化供應鏈進入到一個認知型供應鏈的階段,就是供應鏈智能化。供應鏈自身具備自我學習認知、自我改正能力。當一個供應鏈網絡規劃路徑走不通的時候,可以找到一個鏈路繞過去。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問題。因為疫情加重了非接觸需求,非接觸包裹站,配送站和自動化配送的設施,這些都在疫情里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個技術的應用就是區塊鏈技術。大家看到這個圖,從供應鏈金融、到產品溯源,到供應鏈的流程協同、到存證和信用,區塊鏈都有非常大的應用空間。
第四,以特殊的政策來實現關鍵要素的位移。目前,我國在半導體產業、電子信息行業方面,深圳是非常強的。但是深圳目前為止沒有一條8納米的晶圓生產線,在電子信息的上游環節,晶圓、高純氣體、光刻膠等環節方面也有巨大缺口。因此,能否通過零關稅甚至零所得稅的突破性的政策,讓這些關鍵環節的生產制造在我國的自貿區、自貿港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內落地。不征收關稅和所得稅,只要產業鏈位置離我國比較近就行。所以,能否有特殊的政策給特殊的關鍵的“卡脖子”行業,讓我國能夠加速構建這個缺失產業鏈。
全球疫情還在發展的時候,對中國是一個非常好的窗口期。應該說中國最早走出疫情的影響,最早的進行復工復產,其他的國家還在疫情發展到過程中,還有甚至有一段時間才可以復工,所以在這個關鍵的窗口期里,如何把核心技術運用這些特殊的政策,把它位移進來是我國應該考量的因素。
希望企業能夠建立一個滿足最低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的這樣一套流程的體系。在這個流程里面,對采購的戰略標準,就有一句話:“對任何一個已知供應商都有一個備選供應商”。如果說芯片環節里沒有一個備選供應商怎么辦?最后只能進入到一個多米諾期這樣一個階段。
綜上所述,貿易戰、新冠疫情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確實有影響,疫情加重了全球供應鏈擺脫中國的趨勢,但是沒有改變中國制造的根本格局。在風險和災害面前,強身健體是根本。但是怎么去強身健體呢?從微觀到宏觀層面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國要建立一個供應鏈風險防范體系,要建立供應鏈的彈性、供應鏈的韌性和供應鏈的移動能力;要加快技術創新,加快大數據、AI、區塊鏈在供應鏈的應用;要通過特殊的政策把控核心要素“位移”到中國。
(本文全文轉載《國際貿易論壇》2020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