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少春 黃柳軍 卓少偉 許鎮城 蔡樹嘉
臨床上,高血壓腦出血是由高血壓引起的腦血管癥狀。高血壓性腦出血是非腦損傷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壓最嚴重的并發癥,死亡率和致殘率極高。高血壓性腦出血是指由長期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引起的腦動脈,靜脈或毛細血管損傷引起的破裂和出血[1,2]。高血壓性腦出血引起的死亡機制是大腦中出現大量血腫和水腫,導致顱內壓升高,壓迫周圍神經組織,最終導致嚴重的腦損傷。因此,及時清除血腫和降低顱內壓是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的唯一途徑。手術治療可以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改善大腦血液循環,減少后遺癥和殘疾,死亡率,并影響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預后。然而,關于手術時機仍存在一些爭議。近年來,隨著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快速增長,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時機和手術方式對療效和預后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關注。本研究納入2016 年1 月~2019 年7 月高血壓腦出血患者86 例,分析了不同手術時機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7 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86 例,隨機分為早期手術組和延期手術組,每組43 例。早期手術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45~85 歲,平均年齡(56.78±9.41)歲;幕上出血40 例,幕下出血3 例。延期手術組男21 例,女22 例;年齡45~85 歲,平均年齡(56.52±9.50)歲;幕上出血41 例,幕下出血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早期手術組選擇早期手術。在出血后7~24 h 內實施手術,給予神經內科治療,進行抗腦水腫和降低顱內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維持血壓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給予血腫微創抽吸手術,術前CT 定位,避開皮層大動脈血管和重要功能區域選擇穿刺點,常規消毒后局部,給予一次性顱內血腫穿刺針鉆血腫腔,在流出陳舊性血液后給予血腫用注射器緩慢抽吸,后血腫腔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直至沖洗液顏色接近無色,并給予3 ml 生理鹽水和2 萬U尿激酶混合物注入血腫腔進行治療,將引流管夾閉,并在2~4 h 后開放。術后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生命體征密切監測,并給予顱內壓控制,減少繼發損害的出現。維持引流通暢,并積極抗感染。
延期手術組選擇延期手術,在出血后24 h 后實施手術,手術方法同早期手術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ADL 評分、WHOQOL-BREF 評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格拉斯哥預后評分以及并發癥(應激性潰瘍、水電解質紊亂、肺部感染)發生情況。格拉斯哥昏迷分值范圍0~15 分,格拉斯哥預后分值范圍1~5 分,ADL 分值范圍0~100 分,WHOQOL-BREF分值范圍0~100 分;格拉斯哥昏迷、格拉斯哥預后、ADL、WHOQOL-BREF 均為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狀況越好。患者NIHSS 分值范圍為0~45 分,評分越低表明患者神經功能情況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WHOQOL-BREF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ADL、WHOQOLBREF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早期手術組NIHSS 評分(5.24±1.12)分低于延期手術組的(8.69±1.45)分,ADL 評分(86.23±6.16)分、WHOQOL-BREF 評分(95.35±3.61)分均高于的延期手術組的(76.21±7.21)、(80.22±2.64)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預后評分比較 早期手術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13.02±0.12)分、格拉斯哥預后評分(4.01±1.35)分均高于延期手術組的(8.14±0.24)、(3.15±1.21)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WHOQOL-BREF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WHOQOL-BREF 評分比較(,分)
注:與延期手術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格拉斯哥預后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格拉斯哥預后評分比較(,分)
注:與延期手術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早期手術組發生應激性潰瘍1 例、水電解質紊亂1 例、肺部感染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98%;而延期手術組發生應激性潰瘍5 例、水電解質紊亂4 例、肺部感染3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91%。早期手術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延期手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高血壓腦出血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隨著疾病進展,會出現血腫,并將其擠入周圍的大腦組織,導致腦組織缺血,水腫,壞死等,有較高的致殘率,主要是因為血腫可持續損害腦組織,還會嚴重影響腦組織的新陳代謝[3]。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病情進展快,短時間可出現顱內壓升高和腦疝,病情難以控制,部分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甚至出現腦干功能衰竭死亡。目前,開顱減壓手術已成為高血壓腦出血保守治療無效后降低顱內壓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創傷較大,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微創手術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4]。
但關于手術時機的選擇仍是臨床探究的重要問題,研究顯示,早期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延遲治療效果[5]。這意味著腦出血患者的早期手術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殘疾和死亡率。可能的原因是:發病后20~30 min,腦出血形成血腫,6 h 內血腫部位水腫并逐漸壓迫神經組織,24 h 內血腫面積明顯增大。從病理學角度看,出血后30 min 腦組織呈海綿狀變化,3 h 后范圍擴大,7 h 后腦組織出現壞死,腦組織發生不可逆性壞死。因此在出血后7 h 后進行手術治療效果好。而7 h 內若進行血腫清除手術可以容易導致再出血,影響預后,增加致殘率[6,7]。因此,發病7~24 h 內早期微創手術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治療不僅可以徹底清除血腫,還可以彌補常規骨瓣減壓的缺陷,止血效果確切,可以改善腦血流動力學,減少術后腦水腫和血管痙攣,并明顯改善腦血流和腦組織缺氧,并能有效降低顱內壓,可有效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神經功能[8-10]。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早期手術可獲得較好效果,可更好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預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更好改善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提高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