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銘
膽道系統結石臨床發病率提高,好發部位位于膽總管中下段,膽總管結石來源分兩個:原發性、繼發性。原發性膽總管結石發生時與膽道感染、膽汁淤積、膽道寄生蟲存在密切相關;繼發性膽總管結石多因膽囊結石因膽囊管擴張至膽總管;臨床膽總管結石屬常見肝膽外科病種,尤以膽總管結石占比較高。常以傳統開術為主,但該種治療方式的恢復周期長,且易發生感染。膽總管結石近來呈增長的態勢,發病原因較復雜,膽總管結石臨床上短時間內有腹痛、高熱、黃疸等癥誘發休克。傳統采取開腹手術會對患者局部造成較大創傷性傷害(術切口大、出血量多)、術后恢復所需時間長、恢復較慢[1]。目前隨著國內的微創技術及知識的不斷改進,很快的引入至醫學外科領域;也隨著腹腔鏡手術的完善及成熟,不斷加深對微創手術的認識,使腹腔鏡手術不斷在疾病診療中推廣,可大大降低手術創傷。臨床研究顯示,應用微創手術具有良好療效,且已引起極大關注[2]。常規檢查手段使部分不典型癥體征患者無法得到確診,從而錯過有效治療時機,但隨醫學腹腔鏡技術的產生,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僅能夠確定患者病因,且具有術后恢復快、術后并發癥少的特點,在鏡下經較小切口就能探查整體腹部,有助于診斷觀察。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微創手術即腹腔鏡下根治術為首選之一,能廣泛用于治療。在膽結石治療中腹腔鏡手術已不斷普及應用,也成為了近來研究熱點,甚至是今后的發展趨勢。腹腔鏡手術操作相對簡單,技術相對較為成熟,對病灶部位定位明確,臨床應用非常廣泛,具有精度高、手術創傷小、恢復時間短、疼痛度高及順應性高等多種優勢。因此,與傳統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值得在臨床推廣,也使患者不良反應呈降低趨勢。多數研究者一致認為,早期對疾病應用腹腔鏡療效肯定,手術相對安全有效,且帶有微創的特點。本研究旨在觀察在膽總管結石中給予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90 例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5 例。對照組男33 例,女12 例;年齡24~72 歲,平均年齡(39.50±10.90)歲。治療組男29 例,女16 例;年齡27~75 歲,平均年齡(40.20±10.8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呷朐汉缶浥R床檢查、病理檢查,再行手術治療;均符合臨床相關診斷標準,其確診依據按病歷記載、臨床表現及體征等;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插胃管、尿管)。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為預防患者感染,術前1 h 內靜脈滴注抗生素,腹部常規備皮,氣管內麻醉,取右上腹肋緣下斜切口部位至入腹后以順或逆式切除膽囊,直至取出結石,再留置T 管及腹腔引流管至引流。治療組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取頭高腳低位,全身麻醉成功后用四孔法建立常規氣腹,再建立氣腹維持氣壓為14 mm Hg(1 mm Hg=0.133 kPa),操作時孔為劍突下約2 cm 或改良為劍突偏左肋緣下與左鎖骨中線的交匯。置腹腔鏡器械(德國腹腔鏡配套設備)。腹腔鏡下分離組織顯露膽囊管、膽囊動脈,用鈦夾夾閉膽囊動脈后解剖并穿刺膽總管前壁。在無血管區沿膽總管縱向切開后置膽道鏡(奧林巴斯膽道鏡器械設備)完全將結石去除,再查膽總管、左右肝管有無殘留,沖洗膽道后放T 型引流管,后縫合膽總管前壁,再切除膽囊,將 T 管引流從右肋緣下鎖骨中線穿刺引出后順利固定,置腹腔引流管1 根,沖洗后逐層縫合[3-5]。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傷口感染、膽漏、皮下氣腫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治療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在臨床中膽總管結石是最為常見的膽道疾病,手術治療使患者承受更多痛苦且術后并發癥多。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傳統開腹手術雖可有效提高生存率,但因受術中視野等因素的影響,易導致切除病灶不徹底、切口的愈合速度慢等,本身存在缺點較多,且耐受程度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6-8]?;颊呷舨患皶r接受手術治療,將極大威脅身體健康,若護理未能引重視,后期存在復發率高的特點,也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健康等,因此需早期及時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此階段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作為一種常用方式,具有安全性較高、術后并發癥少的優點。因此,合理有效選擇治療方案是關鍵。需及時接受醫治、干預進而改善不良癥狀。醫治的主要目的是清除結石、臨床改善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等[9-11]。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操作具有相對較簡單,技術較成熟,對病部定位明確等多種優勢,臨床應用非常廣泛。選擇恰當手術時機、正確方法,常能夠取得良好效果,有助于促進術后患者身體盡快恢復[12]。
本研究結果可知,治療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17.7±4.1)h、住院時間(5.4±2.8)d 均短于對照組的(24.9±5.5)h、(8.5±3.6)d,術中出血量(53.9±20.1)ml少于對照組的(160.9±14.2)m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的并發癥發生率6.7%低于對照組的22.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患者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療效較為明顯,能夠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減少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大大下降。
綜上所述,對膽總管結石患者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取得明顯效果,可更好地促進身體恢復,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