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宇翔
胃腸道間質瘤屬于常見消化道腫瘤,主要發生于食管到肛門的全胃腸道組織,或者腸道外。該病早期癥狀不明顯,不具備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異倍體特征,但該病惡化速度快,惡變風險較高,及時檢查發現是治療的關鍵要素之一[1]。該病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化療和手術切除,其中早期發現并切除是最佳的治療方法。以往臨床切除手術以開腹手術為主,由專業醫生完成,可有效切除腫瘤,術后成活率較高,但是開腹手術的視覺不清晰,手術切口較大,造成大出血,痙攣等并發癥較多,并且對胃部病灶周圍組織造成一定的創傷。腹腔鏡胃腔外胃楔形切除術是一種微創手術,視野開闊,可直接切除患病病灶,減少對周圍組織的影響[2]。本次就將胃腔鏡胃腔外胃楔形切除術治療胃腸道間質瘤胃腸道間質瘤的效果進行研究,將本院收治的80 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80 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43~82 歲,平均年齡(63.51±6.84)歲;胃底腫瘤13 例,胃竇腫瘤17 例,胃體腫瘤10 例;腫瘤直徑2~20 cm。研究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44~81 歲,平均年齡(63.32±7.03)歲;胃底腫瘤11 例,胃竇腫瘤20 例,胃體腫瘤9 例;腫瘤直徑1~18 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由于胃部疼痛、胃酸等癥狀后入院檢查。所有患者經過胃鏡和病理診斷,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胃鏡檢查可見黏膜隆起,呈半球狀,腫瘤外部光滑,部分患者出現糜爛和胃出血。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兩組均采用CT 檢查和超聲內徑檢查,以胃壁基層和黏膜低回聲來確診。觀察腫瘤的尺寸、表面光滑度、規則性,測量患者腫瘤直徑,確定治療方法。聯合使用病理檢查。
1.2.2 治療方法
1.2.2.1 對照組 患者采取開腹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并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確認手術的切口后逐層鈍性剝離組織打開腹腔,觀察腹腔內臟器情況根據腫瘤部位實施胃間質瘤楔形切除術,確認腫瘤位置后,首先處理迷走神經、胃脾及胃結腸韌帶,切除腫瘤后清洗腹腔并關閉。
1.2.2.2 研究組 患者實施腹腔鏡胃腔外胃楔形切除術。患者仰臥并建立氣腹,并在臍上緣置入腹腔鏡創建觀察孔,選擇主操作和牽引孔,根據腫瘤具體位置、大小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切除時必須注意切緣與腫瘤邊緣距離>1 min,保持腫瘤薄膜的完整不破裂及切緣陰性,不夾持有腫瘤組織。①位于胃體內及胃竇前壁,采取直線切割縫合器直接切除腫瘤;②位于胃小彎處,用超聲刀置于胃肝韌帶游離,進行腫瘤切除;③位于胃前壁大彎處,用超聲刀置于胃結腸、胃脾韌帶,翻起胃后壁實施腫瘤切除;④位于胃后壁處,用超聲刀置于胃結腸、胃脾韌帶,切斷胃結腸、胃脾韌帶后翻起胃后壁,進行腫瘤切除;⑤位于胃底部,先游離胃肝韌帶、胃脾韌帶、胃結腸韌帶、胃十二指腸韌帶,將胃壁翻轉后切除腫瘤。如患者出現了局部淋巴結腫脹,需及時實施切除,引流管置管后縫合,加注美蘭稀釋液,檢查吻合口及切口后關腹。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胃出血、創面感染、腹脹、吻合口瘺。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胃腸道間質瘤是較晚發現的一種胃部腫瘤類型,發病率約占胃腫瘤的3%。胃腸道間質瘤的發病位置位于胃腸道間,是一種典型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胃腸道間質瘤的病理尚不明確。起初,醫學研究認為引起胃腸道間質瘤的可確定因素包括神經源性、肌源性和其他不確定因素[3]。隨著對該病的深入研究,發現PDGHR 基因產物是間質瘤的特異性抗原,通過免疫組化檢測可以明確區分間質腫瘤和梭型細胞腫瘤、肉樣腫瘤。但>50%的間質腫瘤不表達CD34,其他腫瘤也可能表達CD34,因此不能完全作為胃腸道間質瘤的標準。臨床早期檢查是提高治療有效率的關鍵,檢驗方法包括胃鏡檢查、鋇餐檢查和磁共振檢查等。其中,胃鏡檢查方便且檢查正確率較高,可以作為主要檢查方式,對特殊癥狀患者聯合超聲內部檢查。胃鏡能夠觀察患者的胃部回聲情況,觀察腫瘤部位和尺寸。臨床數據顯示[5],胃腸道間質瘤更易發于老年人,<40 歲青年的患病率較低。胃腸道間質瘤切除術是目前臨床處置胃腸道間質瘤最有效方法之一。術前需確認腫瘤位置和尺寸,確定手術方案。在臨床手術中可以采用傳統的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臨床數據顯示[6],腹腔鏡手術的治療效果優于傳統開腹手術。胃腸道間質瘤的特殊性決定了放療、化療的作用甚微,藥物治療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突破口,小分子標靶藥物格列衛對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具有一定效果,但藥物治療需要長期治療,并且可能出現抗藥性或藥物不良反應,因此依然不能作為臨床治療的主要方法[4]。腹腔鏡胃腔外胃楔形切除術視野開闊,且可以根據胃腸道間質瘤位置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對腹腔內容物的污染小,并且能夠保障腫瘤包膜的完整性,對胃腸道刺激小,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因此在臨床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腹腔鏡胃腔外楔形切除術可以更精確的切除胃部腫瘤,防止腫瘤擴散。根據本次結果,結合大量的臨床數據和資料,對腹腔鏡胃腔外胃楔形切除術的優勢分析如下:①腹腔鏡手術視野清晰,可以直接切除病灶,手術傷口小,出血量小,安全性更高;②胃腔外胃楔形切除術可以將病灶組織放大 6~8 倍,可以發現不易發現的病灶,以便于完全消除病灶,保證有效的治療[7];③胃腔外胃楔形切除術術中,腹腔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可避免腹腔內容物的暴露,減少對腹腔組織和血管的損傷,因此在本次治療中,血管的損傷和周邊病灶的并發癥發生率均較低。另外,胃腔外胃楔形切除術的療效和安全性與操作醫生的經驗有關,操作水平決定了病灶切除的有效性。在切除中醫生應掌握以下原則:直徑<5 cm 患者,可以在視野開闊的情況下把局部病灶直接切除,不需要進行大范圍的淋巴結清掃[8];>5 cm 的患者或已經出現轉移的,盡可能不要首選腹腔鏡治療,可根據實際病情發展選擇適宜的手術方案。
綜上所述,腹腔鏡胃腔外胃楔形切除術應用于胃腸道間質瘤治療中,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