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運春
結石病通常來講是一種發生率較高的泌尿系統類疾病,常常發生于患者的腎臟、膀胱及輸尿管內[1]。結石的構成是由于機體內脫落的上皮組織細胞等作為結石中心,由周圍及體內的有機物無機鹽組成外圍結構而形成各種形態的固體結構的結石。一般較小的結石能隨著體內體液的循環進行流動,如輸尿管或膀胱內的結石隨著尿液經尿道大部分能排出體外。但是一些相對體積較大或者形態較奇特的結石不易隨著體液的循環而流動排出體外,甚至可能阻塞相應的血管、輸尿管及尿道等造成官腔的梗阻[2]。從而導致有梗阻而繼發的器官損傷,引起一系列的出血感染等并發癥。在臨床中,一系列結石疾病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輸尿管的結石癥狀。現如今臨床及研究中常用于治療此類疾病的方法為通過輸尿管鏡進行的碎石手術,在關節鏡的操作下,手術的創口小,發生感染的幾率較小且容易恢復,患者在進行手術后往往能順利地將經過手術進行碎裂的結石通過正常的排尿將其排出[3]。但是現在有研究及大量文獻證明,在進行輸尿管鏡碎石術后,由于手術的機制及正常人體解剖結構的構造,一部分結石會在碎石后進入到腎盂中,從而導致輸尿管鏡結石手術對結石的清除率有一定限制。從而該類手術在效率上收到了一定限制,手術無法達到最大效率且留下腎盂的那部分無法清除的結石更難二次清除,繼而導致一系列出血感染炎癥等并發癥[4]。經皮腎穿刺造瘺術也是一種微創手術,現如今因為單一的輸尿管鏡結石術的缺陷,所以,更多的人也將該種手術加入對于輸尿管結石癥的治療中來[5]。本研究主要探究經皮腎穿刺造瘺術與輸尿管鏡碎石術聯合應用對輸尿管結石致急性梗阻性腎損傷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旨在為日后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指導及相對于的論據支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檢測且確診為輸尿管結石致急性梗阻性腎損傷患者94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7 例。觀察組男27 例,女20 例;年齡26~60 歲;結石直徑2.5~3.6 cm。對照組男35 例,女12 例;年齡25~55 歲;結石直徑2.1~3.4 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經檢驗和診斷確診為輸尿管結石致急性梗阻性腎損傷;經CT 檢查單側確診輸尿管內存在結石,輸尿管中的結石直徑>2.0 cm[6];患者在本實驗研究前均未接受過手術治療輸尿管結石,對本實驗所有步驟均之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排除標準:術后存在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存在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存在嚴重的免疫系統功能缺陷的患者;存在嚴重心、肺、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的,心力衰竭等患者;不能主動配合醫生工作的患者[7]。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輸尿管鏡碎石術治療,患者在硬膜外麻醉后,將輸尿管從尿道經過,進入后查看結石的位置,然后通過注入生理鹽水來使得輸尿管有適度的擴張,要確保在正常的壓力值內,通過輸尿管鏡用來放置氣壓彈道碎石機器,用來碎石,然后注入生理鹽水用以沖洗,最后退出輸尿管鏡,留置引流管,然后接好引流裝置即完成。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經皮腎穿刺造瘺術治療,患者在硬膜外麻醉后,在有阻塞的輸尿管中插入F8 導尿管,在患者俯臥位下經皮腎鏡造瘺術造瘺,用B 超輔以觀察使用穿刺針進入腎中盞,使得阻塞的感覺消失后,拔出穿刺針出現尿液流出即可,然后在原來的路勁上放入Peelaway 薄皮鞘,注入2 ml 生理鹽水,將將造瘺口從F8 擴大到F16 后,收回筋膜擴張器,通過輸尿管鏡用來放置氣壓彈道碎石機器,用來碎石,然后注入生理鹽水用以沖洗,最后退出輸尿管鏡,留置引流管,固定接引流袋。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尿液中紅細胞數量以及術后結石清除情況[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 評分(1.31±0.31)分低于對照組的(2.48±0.59)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液中紅細胞數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尿液中紅細胞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尿液中紅細胞數量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液中紅細胞數量比較(,個/μ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液中紅細胞數量比較(,個/μ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術后結石清除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結石完全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結石清除情況比較 [n(%)]
結石病一種泌尿系統類疾病,病發率較高且常發生于患者的腎臟、膀胱及輸尿管內等。在臨床中,對于這一系列結石病,最常見的為輸尿管內的結石[9]。現如今臨床治療為通過輸尿管鏡進行的碎石手術,在關節鏡的操作下,手術的創口小。但是在進行輸尿管鏡碎石術后,一部分結石會在碎石后進入到腎盂中,從而該類手術在效率上收到了一定限制,手術無法達到最大效率且留下腎盂的那部分無法清除的結石更難二次清除,繼而導致一系列出血感染炎癥等并發癥[10]。
現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輸尿管鏡的直徑越來越小,這使得手術的創口越來越小,患者在術后更加容易恢復且更小程度地受到疼痛的折磨。在手術過程中,在經皮腎穿刺造瘺術后,再進行輸尿管鏡碎石術對患者患處的結石進行定位及碎石,術后患者碎石能更加精確地被清除而不至于掉落如腎盂,從而對腎臟造成損害[11]。
本次實驗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整個手術治療后觀察組的對于術后疼痛的管理更加優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尿液中紅細胞數量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觀察組在治療后的恢復情況(尿液中的紅細胞數)優于單用輸尿管鏡碎結石手術。觀察組患者術后結石完全清除率91.5%高于對照組的7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觀察組的手術效果在初期比對照組好[12]。
綜上所述,輸尿管結石致急性梗阻性腎損傷患者采用經皮腎穿刺造瘺術與輸尿管鏡碎石術聯合治療較單一行輸尿管鏡碎石術的手術初期效率及術后恢復的情況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