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麗 呂波
近年來,在臨床中不斷應用和推廣術后康復理論的影響作用下,臨床麻醉越來越關注在圍手術期如何有效的降低機體受傷害性應激反應的損傷,使重要器官的功能得到維持。在臨床醫(yī)學神經外科,急性顱腦損傷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病癥,臨床多在全麻下對患者進行顱內血腫處理[1,2]。全麻過程中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可能會導致強烈的應激反應發(fā)生,會明顯增加血漿中兒茶酚胺的分泌量,相關研究顯示,氣管插管1 min 以后,會明顯升高機體內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含量,一般為平時水平的2.3 倍和2.4 倍,導致各種心血管反應發(fā)生,例如心律失常、心率加快及血壓升高等,使得麻醉風險明顯增加[3,4]。而針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而言,血壓的不斷變化會導致腦缺血、高顱壓情況發(fā)生,嚴重者使患者出現(xiàn)呼吸循環(huán)衰竭情況。因此,在麻醉誘導過程中,對合適的藥物進行選擇以抑制插管反應是需要進行不斷探索的問題[5,6]。遂本文主要探究氟比洛芬酯對腦損傷術后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40 例全麻下行開顱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ASA分級Ⅱ~Ⅲ級,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 分。本次研究經寶安區(qū)福永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時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例。實驗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41.25±9.15)歲。對照組男8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42.09±9.0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不存在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及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情況;②患者近期沒有運用腎上腺素能阻滯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及阿片類藥物治療;③沒有對抗精神病藥物進行長時間使用的用藥史;④不存在藥物過敏史;⑤患者不存在一般情況的限制,例如身高、性別等。排除標準:①體質量指數≥30 kg/m2者;②24 h 內需要再次手術者。
1.3 方法
1.3.1 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采用全麻,對患者進行單腔氣管導管插管,術前不對患者進行用藥治療。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將上肢靜脈通道開放,麻醉醫(yī)師需要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例如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血氧飽和度(SpO2)、無創(chuàng)血壓(BP)及心電圖(ECG)等,對患者的心率(HR)、舒張壓(DBP)及收縮壓(SBP)等基礎值進行檢測,并對所研究的藥物為患者輸注。對照組患者誘導前10 min 給予等量生理鹽水,實驗組患者誘導前10 min氟比洛芬酯按1 mg/kg 給藥。通過開放的靜脈通道,對患者進行6 ml/kg 乳酸鈉林格注射液靜脈輸注治療,然后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
1.3.2 麻醉誘導 咪達唑侖0.02 mg/kg,丙泊酚0.5~1.0 mg/kg、芬太尼3~5 μg/kg,患者意識消失后給予患者0.15 mg/kg 順苯阿曲庫銨靜脈滴注治療,按照患者的自主呼吸變化情況,對輔助呼吸模式進行選擇,肌松藥發(fā)揮效果以后,如果患者不存在自主呼吸,具有滿意的肌松狀態(tài),則需要對患者進行單腔氣管導管插管。成功完成氣管插管后改為機械通氣,合理設置通氣參數,其中潮氣量8~10 ml/kg,呼吸頻率12 次/min,將PETCO2維持在30~35 mm Hg(1 mm Hg=0.133 kPa)范圍內。手術期間,按照需要對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維持用量進行合理調整,通常情況下,丙泊酚維持在4~6 mg/(kg·h),瑞芬太尼維持在10~12 μg/(kg·h)。手術期間按照手術需要,對患者進行順苯阿曲庫銨間斷靜脈滴注治療,該品靜脈滴注速度為2.5 mg/30 min。麻醉誘導期間如果有不良事件發(fā)生,則需要立即對患者進行有效處理。麻醉誘導期間判斷不良事件的標準和處理方法如下:當SpO2<90%,且持續(xù)時間>30 s 時,表明患者發(fā)生低氧血癥,需要立即對患者進行吸氧治療。當平均動脈壓<60 mm Hg,或收縮壓<90 mm Hg 時,表明患者出現(xiàn)低血壓癥狀,則需要利用麻黃堿進行糾正。當舒張壓>100 mm Hg,或收縮壓>180 mm Hg 時,則說明患者發(fā)生高血壓,則需要利用硝酸甘油進行糾正。當心率的變化>基礎值的20%和/或心率>100 次/min 時,表明患者出現(xiàn)心動過速,則需要用心律平糾正。心動過緩(心率<50 次/min)給予適當的阿托品。
1.3.3 鎮(zhèn)痛 手術結束后分別給兩組患者連接鎮(zhèn)痛泵,對照組患者術后鎮(zhèn)痛藥為芬太尼0.1 μg/(kg· h),加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背景輸注量2 ml/h,自控鎮(zhèn)痛(PCA)量2 ml,鎖定時間15 min。實驗組患者術后鎮(zhèn)痛藥為氟比洛芬酯1 mg/(kg·24 h),加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背景輸注量2 ml/h,PCA 量2 ml,鎖定時間15 min。
1.4 觀察指標 分別于麻醉前、術后4、12、24 h 抽取靜脈血2 ml,測定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指標,包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C 反應蛋白水平,并進行比較。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麻醉前,兩組TNF-α、IL-6、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4 h,實驗組TNF-α、IL-6、C 反應蛋白水平分別為(25.90±3.96)ng/L、(18.33±3.02)ng/L、(6.35±1.35)mg/L,均低于對照組的(28.83±4.10)ng/L、(38.01±2.94)ng/L、(9.62±1.25)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2 h,實驗組TNF-α、IL-6、C 反應蛋白水平分別為(26.03±2.02)ng/L、(13.56±3.11)ng/L、(6.02±1.09)mg/L,均低于對照組的(27.97±2.06)ng/L、(25.64±3.06)ng/L、(8.06±1.37)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實驗組TNF-α、IL-6、C 反應蛋白水平分別為(26.14±2.28)ng/L、(12.05±2.16)ng/L、(5.37±1.21)mg/L,均低于對照組的(27.68±2.26)ng/L、(23.61±2.84)ng/L、(6.85±1.58)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TNF-α、IL-6、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表1 兩組TNF-α、IL-6、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aP<0.05
導致腦損傷發(fā)生的主要致病因素為腦外傷,不同區(qū)域的腦損害會導致不同的癥狀發(fā)生,聽覺異常、視覺異常、言語障礙、感覺障礙及運動障礙等是主要的局灶性癥狀,顱內壓增高表現(xiàn)主要為視盤水腫、嘔吐及頭痛等,甚者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出現(xiàn),或發(fā)生呼吸心跳驟停[7,8]。早期如果不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加重患者的病情狀況,導致諸多并發(fā)癥發(fā)生,例如慢性創(chuàng)傷性腦病、腦脊液漏、顱內異物殘留、創(chuàng)傷性顱內動脈瘤、頸動脈海綿竇漏、癲癇、腦積水、植物生存狀態(tài)、長期昏迷、失語、偏癱、腦疝及顱內血腫等。臨床對顱腦損傷的治療原則為:急性期使患者的生命體征維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對患者的顱內壓進行嚴格控制,積極預防感染情況的發(fā)生,對復合傷進行有效處理,必要的情況下對患者實施急診手術治療。后期為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需要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并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藥物治療。臨床多在全麻下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然而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會導致嚴重的應激反應發(fā)生,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因此為減少術后應激反應的發(fā)生,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安全用藥[9,10]。
氟比洛芬酯屬于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在臨床麻醉中該藥物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主要應用于對患者的術后疼痛癥狀進行有效緩解。通過對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的活性產生抑制作用,使血栓素A2、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以便將切口部位的痛覺信息向脊髓的傳導阻斷,明顯減弱高級中樞的疼痛信號,同時將炎癥反應減輕,最終使該藥物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相關研究顯示,氟比洛芬酯能夠對患者術后的應激性反應產生抑制作用,但是還沒有提高對術中氣管內插管應激反應發(fā)生的關注度[11,12]。
本文探究氟比洛芬酯對腦損傷術后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結果顯示,麻醉前,兩組TNF-α、IL-6、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4、12、24 h 的TNF-α、IL-6、C 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氟比洛芬酯對腦損傷術后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非常顯著,能夠明顯減輕術后應激反應,具有保護腦組織的作用,可見其具有十分顯著的臨床價值,應當在臨床中積極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