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騰飛 張文青 陳晶
慢性胃炎屬于消化內科常見疾病,主要是因為各種原因所誘發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現象。現代臨床醫學認為,該疾病主要病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氧化應激反應可明顯加重機體胃黏膜損傷,加重患者病情[1,2]。臨床目前治療幽門螺桿菌性胃炎以采用保護胃黏膜治療、加快胃動力、抗生素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3]。但是,由于近幾年來臨床應用抗生素藥物治療不規范性,導致患者容易產生耐藥性,并明顯降低幽門螺桿菌清除率[4]。本次研究旨在探討升陽益胃湯治療幽門螺桿菌性胃炎的臨床療效。現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100 例幽門螺桿菌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 例。研究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43.50±10.50)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45±2.52)年。對照組男34例,女16 例;年齡23~77 歲,平均年齡(42.50±10.6)歲;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4.50±2.5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單獨西藥三聯療法,具體為: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片,其中,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為1 次/d,20 mg/次,飯前口服;阿莫西林膠囊為2 次/d,0.5 g/次,飯前口服;克拉霉素片為2 次/d,0.5 g/次,飯前口服;1 個療程7 d,持續治療4 個療程。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升陽益胃湯治療方法。升陽益胃湯治療方法具體為:藥物基礎方為:黃芪30 g,人參15 g,半夏15 g,炙甘草15 g,白芍藥9 g,羌活9 g,獨活9 g,防風9 g,橘皮6 g,柴胡5 g,澤瀉5 g,茯苓5 g,白術5 g,黃連5 g;隨癥加減:若合并胃脘灼痛及口干口苦,加用蒼術10 g,蒲公英 10 g;若合并反酸燒心,加用海螵蛸8 g,瓦楞子8 g;若合并胃脘刺痛及黑便,加用白及10 g;若合并胃脘冷痛及喜溫喜按,加用干姜8 g,烏藥9 g;若合并飲食停滯,加用神曲9 g,山楂9 g;將上述藥物與清水作煎煮,并取汁300 ml,分早晚2 次溫服,1 個療程7 d,持續治療4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胃脘隱痛評分、噯氣反酸評分、食少納呆評分、惡心嘔吐評分、神疲乏力評分),幽門螺桿菌清除率。療效判定標準參考文獻[3]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胃脘隱痛、噯氣反酸、食少納呆、惡心嘔吐、神疲乏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胃脘隱痛、噯氣反酸、食少納呆、惡心嘔吐、神疲乏力評分分別為(1.45±0.20)、(1.25±0.10)、(0.85±0.15)、(1.30±0.20)、(1.15±0.22)分,對照組分別 為(1.80±0.35)、(1.65±0.20)、(1.40±0.30)、(1.85±0.35)、(1.65±0.15)分。兩組的各項中醫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72.00%高于對照組的4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比較(n,%)
慢性胃炎是比較常見的臨床消化系統疾病類型,隨著人們近年來的生活壓力增大,飲食結構改變等各因素影響下,該病發病率呈逐步升高趨勢。西醫學角度而言,慢性胃炎為炎性反應性疾病,而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原因[5]。臨床西醫治療幽門螺桿菌性胃炎以運用單獨西藥三聯療法為主,但是,因為抗生素藥物的不規范使用,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抗菌藥物耐藥性增強,因此單獨使用單獨西藥三聯療法的治療效果越來越不理想。采取何種治療方案可以更有效根治幽門螺桿菌,更有效提高幽門螺桿菌性胃炎十分重要[6]。
中醫角度而言,慢性胃炎可歸屬于“胃脘痛”、“吞酸”“嘔吐”、等范疇,該疾病的病位處于胃,而且與肝臟、脾臟具有密切關系。脾虛運化無力,致內生濕邪,清陽不升,濁陰上擾,濕邪久稽,久則化熱,故發為本證,以脾胃氣虛、濕熱中阻為其基本病機。故此臨癥治療過程中,應以“益氣升陽,清熱除濕”為主要治療原則。本次研究工作中,給予幽門螺桿菌性胃炎聯合運用升陽益胃湯治療,升陽益胃湯重用黃芪,合用白術、人參、甘草以補氣養胃;柴胡、羌活、防風、獨活合用可起到升舉清陽,祛風除濕的作用;聯合黃連、半夏、澤瀉、陳皮、茯苓以除濕清熱;白芍養血和營。全方有補有通,升降相得,清溫并施,諸藥合用,相得益彰。同時,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不同,給予針對性辨證施治,以及調整方藥,從而能有效改善相關臨床癥狀,改善預后康復[7,8]。從此次研究結果數據可知,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各項中醫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72.00%高于對照組的4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考慮是升陽益胃湯方藥可以起到養陰益胃以及和中止痛的作用功效,同時,結合患者的癥狀不同實施辨證施治,隨癥加減,從而更有效改善其癥狀表現,以及提高臨床療效;另外,升陽益胃湯治療方法與西藥三聯療法聯合治療,二者可以起到協同作用,以改善臨床癥狀體征,以取得標本兼治的作用功效[9]。
綜上所述,臨床結合幽門螺桿菌性胃炎的疾病特點,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給予西藥三聯療法聯合升陽益胃湯治療方法,不但可以有效改善其中醫癥狀,還有助于提高幽門螺桿菌清除率,以及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利于預后,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