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儀 林捷 匡彬 洪嘉玲
IgA 腎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腎小球系膜區因IgA 沉積在腎臟導致免疫炎癥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是腎小球源性血尿最常見的病因[1],也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腎臟病和終末期腎病的主要發病原[2]。目前IgA 腎病沒有特異性的治療方法,還是以控制血壓、減輕尿蛋白、減輕腎小球系膜區的炎癥為主,病情較重時往往使用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沖擊,從而延緩疾病的進展[3],但總體效果不太理想。中醫辨證論治聯合西藥共同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減輕毒副作用,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對本院IgA 腎病的中藥處方進行統計分析,旨在分析其處方用藥特點,以分析中醫藥治療IgA 腎病的遣方用藥思路,探索中醫治療IgA 腎病的對策,發揮和傳承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1 月~2019 年5 月在本院腎穿刺活檢證實為IgA 腎病患者61 例的中藥處方進行整理,其中男35 例,女26 例;年齡<50 歲患者46 例,≥50 歲患者15 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腎穿刺活檢病理結果及臨床確診為IgA 腎病;一般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全身性嚴重感染者;合并免疫功能疾病者;存在嚴重意識障礙或認知障礙無法配合本研究者。
1.3 研究方法 按照選取標準進行病例篩選,對患者的中藥處方用藥進行統計,使用 Excel 軟件進行所有處方的用藥整理歸納,對所用處方中藥的使用頻次、分類、四氣、五味、歸經等進行統計,探討用藥規律。參照《中藥學》[4]內容對所有方劑的中藥、中藥顆粒名稱進行歸一化,分類、性味、歸經等均以此為標準進行規范。
2.1 藥物使用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患者61 例,使用中藥共180 味,藥物總頻次2477 次,共305 張處方。藥物使用頻次前五位分別為:茯苓153 次(50.16%),黃芪137 次(44.92%),山茱萸118 次(38.69%),甘草 110 次(36.07%),白術 103 次(33.77%)。見表1。

表1 藥物使用前十位的情況分析(次,%)
2.2 藥物分類 補虛藥使用頻率最多,占30.64%,其中以補氣藥及補血藥為主;其次為利水滲濕藥,占11.34%,收澀藥占4.76%,清熱藥占4.24%,活血化瘀藥及解表藥各占3.19%。見表2。
2.3 藥物性味 藥性居前3 位的依次為溫熱、平、寒涼,其中溫熱類藥物累計使用頻率達28.06%,平類藥物使用頻率達23.46%,寒涼藥物累計使用頻率達18.45%。藥味居前3 位的依次為甘、苦、辛,其中甘、淡類藥物累計使用頻率達57.97%。見表3,表4。
2.4 藥物歸經 以脾、肺、肝、腎、心經為主,其次為胃、大腸、膽、膀胱、心包、三焦、小腸經。見表5。

表2 藥物分類情況分析(次,%)

表3 藥性分析(次,%)

表4 藥味分析(次,%)

表5 藥物歸經情況分析(次,%)
IgA 腎病中醫辨病常將本病歸屬于“血尿”、水腫”等范疇,也有歸到“尿濁”“腰痛”“虛勞”“癃閉”等病[5]。病位在腎與膀胱,與肺肝脾相關。陳香美等[6]現代多位學者相關研究都表明,IgA 腎病本質屬本虛標實,而本文通過對我院IgA 腎病患者的中藥治療用藥特點分析,也總結出:本虛以氣血陰陽虧虛為主,標實則以濕熱為主。
通過研究本院IgA 腎病患者的中藥藥物分類發現,補虛藥使用頻率最多,占30.64%,其中以補氣藥及補血藥為主。IgA 腎病常見蛋白尿或血尿的癥狀。根據中醫理論,蛋白和紅細胞都是人體的精微物質,這些精微物質從尿中排出,是因為腎氣虧虛,下元不固,封藏失司,這必然會導致人體的陰血不足,故腎氣虛和腎陰、血虛有著因果關系,氣虛為先,陰血虛為后,隨著病情的加重,氣血陰陽虧虛會相互轉化,但歸根結底,治療IgA 腎病是以補虛為本。
在藥物使用頻次方面,頻次最高的前十味藥物是茯苓、黃芪、山茱萸、甘草、白術、當歸、山藥、澤瀉、柴胡、大黃等,其中以茯苓、黃芪的使用頻次最多。茯苓性味甘淡平,《藥品化義》曰:“令脾肺之氣從上順下,通調水道,以輸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有利水滲濕消腫之功,因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是利水消腫之要藥。現代醫學研究茯苓素具有類似醛固酮的化學結構,具有利尿作用。且茯苓多糖與活性氧自由基發生氧化還原作用,能夠抑制慢性腎臟間質纖維化,延緩腎衰進展[7]。又如黃芪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其純陽,可補諸虛不足,壯脾胃,活血生血”,被稱為是“補氣諸藥之最”,它通過調節免疫、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而延緩腎臟病進展[8]。黃芪山藥配伍,按施今墨經驗二者一陰一陽,是滋陰固腎之良藥[9]。現代研究表明,兩藥配伍后具有降低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的作用,并且能夠改善腎臟病理學改變[10]。黃芪山茱萸配伍是張錫純治療腎病的常用藥對,兩藥配伍后能夠減少腎炎小鼠尿蛋白。上述10 味高頻藥物雖然出現同時或者不同時在同一處方中,但還是以補虛作為基本法則,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兼用疏肝、利水滲濕等治法,注意調養肝肺、脾、胃,調理氣機,通調水道,標本兼治。
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作為藥性理論中的核心內容,是中醫重要的理論之一。它們對 藥物使用的準確率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11]。本次分析中發現所用藥物藥性以溫、平為多,也正體現了IgA 腎病本虛的實質。藥味以甘、苦、辛為主。甘能補虛,苦能降泄,辛可發散,溫可助陽,寒能清熱。甘平能補虛和中,平補腎精,使腎納攝有力,甘溫能補腎助陽,任穎龍等[12]的研究認為,甘平和甘辛藥在藥理作用上均能促進免疫抗缺氧的作用。病程日久的患者,正氣虛損,免疫功能低下,很容易因病毒或細菌引起的感染而誘發或加重IgA 腎病,因此“祛邪”以控制感染、對癥治標也很重要,辛味可通調肺衛使邪發散而出,現代也有研究顯示辛味藥物可能具有抗炎、抗感染作用。
按歸經而言,以脾肺肝腎為主。《素問》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主運化水飲,脾虛則水濕不能吸收、轉輸,發為水腫,水濕內停,郁久化熱,濕熱互結導致瘀血內停。本虛標實是IgA 腎病的主要特點,初期脾腎兩虛,晚期氣血陰陽俱虛,且在疾病的進程中,常可見水濕熱瘀等多種病理因素夾雜。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皆來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氣,也為從肝脾論治IgA 腎病提供了臨床用藥依據,也體現了“乙癸同源”、“肝腎同源”的中醫理論。
本研究以探索中醫藥治療IgA 腎病的遣方用藥思路、為臨床治療提供對策、發揮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為目的,通過收集本院61 例IgA 腎病患者的中藥處方,分析本院中醫治療IgA 腎病的用藥規律,總結治療經驗,也為臨床用藥增加選方用藥的信心與思路。研究發現:本院IgA 腎病中醫治療時,常以補虛作為基本法則,標本兼治;所用藥物藥性以溫、平、甘淡并用,調節脾肺肝腎等臟腑功能。然中醫藥治療IgA 腎病處方用藥的有效性,尚需在辨病、辯證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個體的臨床癥狀進行辨證論治,進一步大樣本的臨床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