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峰 張蔚
今年,我們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70年全國執政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走得再遠,走到在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習近平同志指出,回顧我們黨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執政的歷程,波瀾壯闊、非同尋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譜寫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建設和紅色政權建設的新篇章。這一時期,我們黨發展和實踐了許多執政理念,是我們黨在局部地區執政的重要實踐,更為我們黨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一、建立以蘇維埃選舉為基礎的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擴大,建立一個能夠負責領導各根據地蘇維埃政權的中央蘇維埃政權就提上了議事日程。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規定:“蘇維埃最高政權機關為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蘇維埃全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的。” 為了確保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的民主政治權利,就必須建立工農兵專政的,代表工農兵權益的,以蘇維埃代表大會為基礎的民主政治制度。
召開蘇維埃代表大會,必須先進行蘇維埃代表大會的代表選舉。毛澤東同志指出,蘇維埃的選舉“將建立更加鞏固的蘇維埃——這個最重要的階級武器”。1930年9月26日,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央準備委員會,頒布了《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蘇維埃區域選舉暫行條例》,條例明確了包括全國蘇維埃、省(特區、特別市)蘇維埃、縣(獨立市)蘇維埃、鄉(市郊區、縣區、獨立鎮)等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辦法,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人數、要求以及工農兵代表的比例,并規定了可以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蘇維埃公民的范圍。
一蘇大會后,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以一蘇大會選舉暫行條例為基礎,根據一蘇大會代表選舉和省、縣、鄉等各級蘇維埃代表選舉的實際情況,先后頒布了相關的選舉細則和辦法,對蘇維埃代表選舉有關事項進一步明確、細化和修訂。工農兵選民選舉的各級蘇維埃代表,享有參加各級人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各級蘇維埃政權重要事務的政治權利,同時還有對各級蘇維埃政府進行監督的權利,“蘇維埃區域的主人是工農民眾自己,……蘇維埃的代表如果不能夠代表群眾的意思,那末,選舉人立刻可以撤換他們。”蘇維埃政府還向實行向選民報告制度。1933年10月24日,中華蘇維埃政府成立兩周年之際,毛澤東同志代表中華蘇維埃政府向全體選民做了工作報告。其他各級基層蘇維埃政府也都在上級區以上蘇維埃的指導下,實行面向選民的工作報告制度。
中國共產黨通過實行以蘇維埃選舉為基礎的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保障工農兵和勞動民眾“享有一切政治上真正自由和權利”,使蘇維埃政權受到民眾的更加擁戴和支持,同時也為新中國成立后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積累了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二、建立保障農民土地權利為基礎的土地分配制度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逐步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正是在這一正確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逐步建立起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而發展建立蘇維埃政權。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內容,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不搞土地革命,就無法調動農民積極投身革命。
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之前,中國共產黨在蘇區的土地政策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提出消滅土地私有制,要求把一切土地都收為國有;二是劃分農村階級標準不清,土改分配土地做法過“左”。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根據地土地革命的效果。
隨著中華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逐步修正上述問題。首先,1931年12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令》指出,目前尚未達到實行土地國有的條件,蘇維埃政府不強制執行這一政策,并認可土地的出租買賣,實際上也就是承認了土地改革后,農民對于所分配到的土地擁有所有權。同時,在土地改革分配上,除了沒收地主、豪紳、軍閥、官僚等剝削者以及反對蘇維埃的反革命者的土地外,對于富農的土地,采取的是沒收其多余的土地的政策。沒收的土地,由各級蘇維埃政府按照勞動力或者人口數量,以最有利于中農、貧農和雇農的方式進行分配。其次,為糾正查田運動中的“左”傾政策,1933年10月10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頒布了《關于土地斗爭中一些問題的決定》,以及毛澤東撰寫并經蘇維埃政府批準的《怎樣分析農村階級》等文件,均對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工人、知識分子等階級劃分制定了詳細的標準,在土改分配土地方面執行了能夠團結大多數農民的正確做法。比如,在劃分階級上,糾正了過去將較為富裕的中農,劃分為富農的錯誤做法;在富農土地分配問題上,只要不是有重大反革命行為的反動富農,均不得沒收其土地財產,以前沒收的,蘇維埃政府予以發還,實際上也是糾正了過去“富農分壞田”的“左”傾政策。
中國共產黨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執政期間,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的,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保障農民土地權利的土地分配制度,為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礎。
三、建立蘇維埃政權特色的國有經濟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所領導的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鄂豫皖、閩浙贛、湘鄂西等根據地,均為經濟比較落后的兩省或者數省交界區域,經濟基礎比較落后,再加上國民黨對蘇區嚴酷的經濟封鎖,蘇維埃經濟面臨極大困難。同時,蘇維埃長期處于戰爭環境下,經濟難以得到較好的發展,而在黨內“有些同志認為革命戰爭已經忙不了,哪里還有閑工夫去做經濟建設工作”,認為在革命戰爭條件下,注重抓經濟建設工作就是“右”傾。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蘇維埃經濟的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搞好蘇區經濟建設的重要性,毛澤東同志在蘇維埃南部十七縣經濟大會上指出:“如果不進行經濟建設,革命戰爭的物質條件就不能有保障,人民在長期的戰爭中就會感覺疲憊。”蘇維埃政府根據蘇區的經濟基礎,逐步建立了能夠適應革命戰爭需要,發展蘇維埃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具有蘇維埃政權特色的國有經濟。
一蘇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關于經濟政策的決定》,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關于經濟政策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對國有經濟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構建,規定帝國主義控制的,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銀行、海關、鐵路礦山、工廠等實行國有,通過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支持,鼓勵蘇維埃國有經濟大力發展工業和手工業,保障紅軍以及勞苦人民的供給。
一蘇大會后,蘇維埃政府為解決蘇維埃經濟面臨的實際困難,下大力氣發展蘇維埃的國有經濟,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具有蘇維埃特色的發展道路。一是在大力發展國有經濟,逐漸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印刷廠、織布廠、硝鹽廠、造紙廠、鐵廠、煙廠、造船廠、造幣廠、通信器材廠、衛生材料廠等一大批國有民用工廠;二是建立了國家銀行,作為蘇維埃重要的經濟調控手段,幫助國營企業、合作社的發展,使其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三是建立國家信用合作社,發行經濟建設公債,用于蘇區國有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四是針對蘇區因敵人的經濟封鎖導致的商品供給不足、貿易不暢的問題,一方面建立了從中央到省市縣,并覆蓋到鄉村的消費合作社,加強蘇區內部的商品流通,另一方面建立了對外貿易局,發展對外貿易,輸出蘇區生產的糧食、煙葉、鎢砂等,輸入蘇區急需的食鹽、藥品等,打破敵人對蘇區的貿易封鎖;五是鑒于糧食供給對于紅軍以及蘇區的重要性、特殊性,同時為了穩定糧食價格,減少糧食貿易中間環節,保證農民賣糧收入,蘇維埃政府成立了糧食調劑局,在縣級的區域建立糧食調劑分局,在其他重要區域建立糧食調劑支局,在各地建立了糧食運輸站、谷倉、備荒倉,在農村設立了糧食合作社,做好蘇維埃內部的糧食調劑以及對外的糧食貿易。
中國共產黨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執政期間,初步發展了具有蘇維埃政權特色的國有經濟,帶領蘇區人民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改善了蘇區軍民的生活條件,為蘇區反“圍剿”斗爭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持,更為新中國成立后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理念和建設經驗。
參考文獻
[1] 余伯流,凌步機.中國共產黨蘇區執政的歷史經驗[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2] 張玉龍,何友良.中央蘇區政權形態與蘇區社會變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 徐浩然.改造我們的世界[M].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18.
[4] 中國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