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提出的“江西樣板”論述內涵豐富,該論述表達了兩層含義:建設“生態文明樣板”的同時,同樣注重打造“經濟發展樣板”。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行動指南,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以習近平關于打造“江西樣板”的論述指導江西生態旅游發展的具體實踐,對發展該區域的生態經濟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江西樣板”;習近平;生態旅游;生態經濟
一、習近平關于打造“江西樣板”論述與江西生態旅游發展
(一)習近平關于打造“江西樣板”論述的理論淵源
十八大以來,黨構建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布局,創造性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
2015年,習近平指出要“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江西樣板”。2016年2月,習近平在視察江西時指出綠色生態是江西的最大財富、優勢和品牌,一定要保護好,要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2016年8月,國家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了生態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貴州、江西和福建三個省份,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二)以生態旅游發展
打造“江西樣板”“生態旅游”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1983年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欠發達、發展動能不足、經濟相對落后,但生態基礎良好的江西省想在新時代實現科學的經濟趕超,就必須嘗試發展生態旅游。
二、江西生態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未以保護為前提進行發展
生態旅游以保護為核心,應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使生態旅游的全過程貫穿生態知識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但很多早期開發的景區并未注重環境保護,景區內的交通工具尾氣排放問題、垃圾處理、景區內酒店廢水排放、餐廳油煙排放等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影響了景區內環境保護及生態平衡。
(二)缺乏科學的規劃和管理
部分景區開發者過于追求經濟效益,開發力度遠超生態承載標準,大量修建棧道、纜車道、盤山公路等設施,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出現水土流失和山體裸露等問題。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部分景區建筑修建過多,利用率低,后期被迫拆毀,既破壞了生態系統,又嚴重浪費了生態資源。
(三)社會公眾參與度不高
經濟滯后發展的江西老區,人才流失較為嚴重,缺少專業人員發展旅游。部分景區開發只顧自身利益而忽視、甚至排擠當地居民利益,與當地居民產生矛盾沖突,出現當地居民故意破壞景區生態環境、旅游資源、設備設施等現象。
(四)與工農業融合度不夠
由于群體環保意識薄弱、法制制度建設缺陷、領導政績觀扭曲,江西在取得經濟建設較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在農業工業化進程中,忽略了工農業與生態旅游業的充分融合,發展生態旅游的意識較為淡薄,認為旅游業資源回報率低、對經濟增長貢獻度不高、投入大、資金周轉周期長。
三、打造“江西樣板”論述對江西生態旅游發展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曾說:“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彼此融合、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且在矛盾中不斷前行。發展生態旅游既是江西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綠色興贛、加快綠色經濟增長的首選,也是改善民生、助力脫貧的現實需要。那么如何下好這盤棋,值得我們深思。
(一)健全監管機制,走出科學開發、規劃的新路子
習近平在講話中談到,要“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發展生態旅游必須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實現生態旅游規劃與開發的制度化、法制化。構建全省統一、分級管理、覆蓋全面的治理體系,避免各監管部門職能交叉、重復牽制,生態保護與各級組織部門、各級政務人員的績效考評掛鉤。
(二)激活社區活力,凝聚生態旅游的新合力
習近平很早就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闡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在實際生態旅游開發中,當地政府必須扮演調適、疏通者的角色,為企業、當地居民和旅游者搭建平臺,平衡各主體的利益關系,實現“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共同受益。”
一是引導生態脫貧。當地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要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作為生態旅游業社區關系中的核心成員,當地居民與當地生態的關系最為密切。政府和經營者應從各個層面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創業機會,提供就業能力培訓,運用“內培+外引”旅游人才,推動生態脫貧。
二是推行環保經營。當地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對景區經營進行監督指導,推廣“垃圾換門票”和“旅游車輛滿載門票減免”等長效機制。引導景區使用無污染電瓶車;進行基建時,建筑材料盡量就地取料,盡量少用和不用工業用漆;杜絕就地堆放和深埋廢棄物。
三是引導、監督游客綠色旅游。當地政府及景區經營者積極倡導綠色旅行,以教育、引導為主,提供寓教于樂的旅游服務。把旅游消費過程中的生態破壞行為納入“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檔案”。如通過采取小規模組團游覽,避免游客過載,解決好生態敏感地帶游客的膳宿問題,減少環境破壞及污染問題。
四是向社會志愿團體巧借力。廣泛吸納具有奉獻精神、熱心環保公益事業的社會環保組織和志愿團體,引導游客分類丟棄垃圾,文明用廁,愛護景區生態環境,文明旅游。
(三)推動產業融合,找到生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
江西省必須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為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充分融合生態旅游業、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這三個重要產業,探索出一條生態旅游依托工農業,工農業依靠生態再開發,煥發區域綠色發展活力的新路子,實現江西區域經濟持續發展。
一是調結構。在工業結構調整方面,應該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引導企業加快轉變工業經濟增長方式,拒絕發展重污染工業企業,增加農產品深加工、旅游特色農產品加工、旅游工藝品生產、食品藥品包裝等污染小,耗能低的輕工業。
二是促融合。應該大力倡導“產業開發”與“旅游開發”互相帶動的旅游模式,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觀光。探尋生態旅游與生態工農業融合的新型模式,組織游客參與參觀農業生產勞動過程、工業產品生產和制造過程、農村自然風貌、農民勞動場景的旅游活動。從生態旅游區基礎設施建設、住宿餐飲供給、旅游紀念品生產等領域拓寬生態經濟的增長范圍。
四、結語
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發展江西生態旅游,符合國家發展優質旅游的新要求。江西省應從生態制度建設、生態理念建設、生態倫理建設、生態經濟建設等多方面下功夫,進行全方位推進。
參考文獻
[1] 鹿心社.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為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而奮斗[N].江西日報,2016-11-21(01).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09-20.
[3] 黃金火,楊新軍,馬曉龍.國內外生態旅游研究的問題及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5 ?(24):228-232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6.
[6] 陳曉穎,魯小波,趙恒德.我國生態旅游研究的新熱點探析[J].林業調查規劃,2016,41(06):107-114.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90.
[8] 陶表紅.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
基金項目:文章為江西理工大學2019年度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2019 年江西理工大學校級學術學位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習近平關于打造“江西樣板”論述與江西生態旅游發展”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S2019-S056。
作者簡介:郭斕(1997- ),女,江西宜春人,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央蘇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