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協調還存在較多問題,由于二者之間缺乏工作協調機制,且黨內法規的法律性意識不強,主要表現在黨內法規不規范,缺乏審查性法規以及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在實施期間出現碎片化、表面化和選擇性等弊端。所以必須建立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之間的協調銜接機制,并且認識到黨內法規制度的體系,建立基本原則,以此促進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發展。
關鍵詞:黨內法規;國家法律;銜接;協調
對于黨規與國法銜接與協調問題來說,不僅存在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各個國家所面臨的難題。然而,中國是由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因此導致該問題具有個性特點。在黨的十九大會議報告后,明顯突出了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銜接和協調問題的重要性,必須深入進行探究和討論。從調節生產關系角度分析,能夠為國家治理以及現代化發展提供重要理論基礎,還能夠推動民主社會與法治社會的建設,最終實現和諧社會。
一、黨內法規存在的法律性不足問題
當前,黨內法規與政府法制部門、立法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溝通機制,且法律性不足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黨內法規結構缺乏規范性
國家法律規范性主要體現在以假定、行為模式和相應后果為主的條款結構,按照黨內法規條文所示,黨內法規的內容采用條款方式表達。此條規定表明了黨內法規采用條款結構表現形式,屬于黨內法規規范性的體現與要求。相比于國家法律來說,黨內法規所應用的結構形式不具備規范性和嚴謹性,且此種典型條款內容比較少見。大部分黨內法規停留在政策層面,且多數條款體現為指引性、號召性等規范,沒有規定具體的行為規則。部分黨內法規只是限定了黨組織和黨員的權利與義務,不具備相應的責任要素,從而影響了黨內法規的完整性,在落實和執行期間缺乏保障性措施。
(二)缺乏程序性黨內法規
黨內法規所制定的內容比較注重實體結構,忽視程序結構的重要性。過多關注義務和權利等實體內容,卻沒有考慮到程序性規定,包括義務承擔和權利行使等,且極度缺乏獨立的程序性黨內法規。按照現代法理學理論可知,程序性規定能夠為實現實體性規定制定相應的操作步驟,且程序正義與實體的重要性相等,屬于正義的維度。所以黨內法規的實體性與程序性規范,可以有效維護黨內法規的有效實施,避免對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功能造成影響。
(三)缺乏健全的實施機制
在制定黨內法規時,只是將其作為黨規之治的邏輯,后續環節是實施黨內法規的關鍵因素。所以在黨內法規制定期間,必須確定實施機構,并且準確劃定機構的職責與義務,確保其能夠盡職盡責。在實施期間,還應當檢查和評估黨內法規實施效果,及時處理存在的問題,并且進行黨內法規的修正與廢止處理,按照黨內法規的內容,嚴肅處理破壞黨內法規實施的行為。
(四)缺乏審查性黨內法規
為了確保黨內法規的體系化實施,需要確保黨內法規的自治性和協調性,防止出現相互抵牾問題。所以,必須制定審查性黨內法規,并且建立獨立的審查機構,對黨內法規制定到實施的全過程進行審查,保證黨內法規內容不會與國家法律相抵觸。在審議通過黨內法規后,審查機構或者黨組織成員發現存在問題時,則應當啟動審查程序對黨內法規的內容進行審查,并且將審查結果技術反饋給審查申請人,并且向社會公開。
二、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協調銜接的有效途徑
(一)確保黨內法規的協調性
對于黨內法規協調性問題來說,需要注重協調和銜接制度體系,這樣能夠為國家法律的協調奠定重要基礎。應當建立一套完整的黨內法規體系,確保內容科學性、內部一致性。由于國家法律比較成熟, 因此黨內法規在確保協調性的同時,可以借鑒和學習國家法律體系。在黨內法規內應當突出黨章的主體地位,體系內的其他規范效力應當低于黨章。此外,黨內法規應當具備位階高低之分,按照不同主體可以將其劃分為不同類別。
在黨內法規建設期間,注重自體協調性,可以不斷完善黨內法規體系,并且實現黨內法治的要求。由于黨內法規屬于規范體系,應當必須確保內部的統一協調。其次,在協調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關系時,考慮到國家法律之上因素,確保國家法律的優先性。所以維護黨內法規的自體協調性具備重要作用,注重黨內法規的審查與評估,從根本上加強立法質量,將黨章作為金字塔頂端,其他黨內法規位于金字塔的不同位置,這樣能夠避免黨內法規與黨章之間存在矛盾沖突。
(二)黨內法規制定過程注入合法性審查
在處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時,必須注重國家法律高于黨內法規的問題。在保證黨內法規協調性的同時,還應當防止其出現合法性障礙問題。通過應用合法性審查,能夠實現黨內法規的雙重效用,并且將合法性審查貫徹到黨內法規的各個環節。
首先,在規劃期間,應當防止黨內法規發生合法性障礙問題。因此必須將合法性審查融入到黨內法規規劃環節。比如,不同通過黨內法規規范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在黨內法規規劃階段,還應當注重協調雙體。因此必須注重合法性審查,制定黨內法規,并且確保其與國家法律規劃高度統一,以此降低黨內法規合法性障礙問題。
其次,黨內法規制定階段。應當規定合法性自審等內容,在制定黨內法規時,合法性審查的重點在于審批和備案,審批屬于事前審查,備案屬于事后審查,通過上述規定能夠保障黨內法規的合法性。針對黨內法規審批問題來說,應當由相關機構進行初審,之后由審議批準機關批準。然而從當前所實行的規定來看,需要按照相關意見進行修正。審核機構在提出相關整改意見時,當制定主體不采納時,則可以出現被緩辦和退回問題,這樣就會導致存在合法性障礙的黨內法規被實行。所以在審批階段進行合法性審查時,應當確保審核機構全面落實自身職責,排除規定中的影響因素,提升審查環節的合法性有效性。針對通過審批備案的黨內法規來說,也應當注重合法性審查。針對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報送的黨內法規,極易影響備案的合法性自審效果。
黨內法規合法性自審屬于國家法律協調的重要內容,盡管屬于自我審查,但是必須考慮到國家法律,因此對于法律專業知識的要求比較高,能夠保障功能的實現。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討論提升黨內法規合法性自審的專業水平。
(三)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動態配合
按照我國當前發展情況能夠看出,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都形成了獨立體系,為了確保二者在國家法治體系中良好運行,必須通過連接機制支撐。黨中央對于立法工作的審查與決定,應當體現在黨內法規規劃環節,處理黨的領導與自主立法關系。黨的領導必須建立在法律程序性規定上,并且將黨的政治問題轉變為立法問題,以此實現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協調與銜接目標。
首先,注重制定階段的配合。在協調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時,應當防止出現由于體系自閉性所致不銜接問題。注重制定階段的協調與溝通,建立相關機制,以此促進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之間的交流,注重規劃協調性,以此確保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歸家一致性。
其次,注重實施過程的配合。在制定和發布黨內法規之后,就開始落實和實行。需要注意的是,黨內法規在實施期間存在滯后性和僵硬性問題,不管是對于黨內法規還是國家法律來說,都需要在制度設計期間考慮到實施效果問題。注重修改與廢止的通報機制,該機制要求國家法律運行期間,當出現修改或者廢止問題時,主體之間應當通報。在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自體評估期間,當發現不協調問題時,則應當啟動通報協商機制,就具體問題進行溝通和協商。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處理黨內法規所存在的問題時,能夠有效實現黨內法規制度的一體化發展,還能夠建立和完善于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銜接協調機制,補充黨內法規所存在的不足問題,防止出現“木桶理論”效應。此外,還應當對接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并且進行優化組合,從根本上處理二者之間存在的運行協調與銜接障礙問題,充分發揮出法治建設的同向合力。
參考文獻
[1] 劉松山.準確把握黨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的含義——兼論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關系[J].法治研究,2019(02):79-87.
[2] 肖金明,馮曉暢.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的黨內法規定位 ——兼與"黨內法規是軟法"商榷[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6(01):95-102.
[3] 歐愛民,李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語境下黨內法規特性的考問與澄清[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3(03):52-58.
[4] 譚波.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類型研究 ——基于部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分析[J].江漢學術,2019,38(02):52-57.
[5] 楊林清.懲治腐敗要實現黨內法規、行政法規和國家法律的協調統一[J].黨政干部論壇,2018(12):31-32.
[6] 熊瑛.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應然與實然的沖突與協調[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3(02):96-104.
作者簡介:王宏飛(1980.12- ),男,河南通許人,講師,中共鶴壁市委黨校法學部,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