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前后,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系列講話,集中體現了總書記對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關切關心,如何進一步系統地、深刻地把握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文章從“明要求”、“講道理”、“振士氣”三個方面出發,結合貴州實際進行解讀,力圖進一步凝心聚力,加快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關鍵詞:囑托;貴州;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寄予了格外關切和關心,從擔任中央和國家領導人以來,已先后兩次到貴州實地調研,兩次在京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或討論,并有針對性地對貴州生態環境問題及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
一、明要求
中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問題必然存在空間上的地域性與差異性,習近平總書記從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出發,對貴州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一)“底線”要求
2015年6月習近平在貴州考察時強調,“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這不僅是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明確要求,也是對全國各地的殷切希望”; 2017年10月參加十九大貴州代表團討論時,習近平再次強調“要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
守住、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十分切合貴州的省情。一方面,貧窮落后仍然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仍然是貴州第一要務;另一方面,貴州生態環境具有“兩性”,即敏感性與脆弱性。貴州地處云貴高原,位居“兩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生態環境的敏感性,必須時刻筑牢“兩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與此同時,貴州的生態又極具脆弱性,貴州是世界高原山區中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最大的地區,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區之一的東亞片區中心[1],加上相對濕潤的氣候條件,使得貴州的生態最易引發石漠化。目前,貴州仍然是我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等級最齊、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全省 88 個縣( 市、區)有78個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現象,2008 年國家啟動的1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中,貴州占一半多,達 55個[2]。石漠化一旦形成,修復相當困難。貴州歷史上已經有過沉痛的教訓,如全國勞模何元亮于上個世紀80年代帶領村民把“山窮水盡”的羅甸大關變成了“千畝水田”和“瓜果飄香”之地,前后花了超過13年,創造了驚天動地的“大關精神”。而畢節有“老愚公”之稱文朝榮帶領村民把海雀村的“和尚坡”變成了“萬畝林海”,則整整花了超過26年等等,這些事跡可歌可泣的同時,也需要看到背后付出的沉重代價,所以針對貴州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僅要加快現有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同時更要做好防范,防治結合,總之,守住、守好“兩條底線”,是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
(二)“高境界”要求
即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要求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5月。當時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第一次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到貴州調研,先后到訪黔西南、黔南和貴陽,其中在黔南,又先后到訪國有大型磷化工企業甕福集團和貴定甘溪林場,最后總結“總的來講文章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文章還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章要把這個關系處理好”。
貴州是資源大省,資源型產業占有相當比重,如何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是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矛盾的關鍵。以甘溪林場為例,習近平到訪的甘溪林場是國有林場,成立于上個世界50年代末,到現在已經有半個多世紀。幾十年來林場職工的主要靠伐木為生,收入每況愈下。2009年,國家實行禁伐限伐后,職工的收入來源隨即中斷,陷入了“想脫離,沒勇氣、沒資本;想堅守,沒希望、沒前途”的困境,上訪靜坐成為家常便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矛盾凸顯。因此,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解決不了現實問題,但反過來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事實證明也不可持續。所以,唯一的出路是“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做到這個“高境界”要求,作為全國林場改革試點的貴定甘溪林場,已經作出了有效嘗試,其中體制改革成為關鍵一環。
國有林場一開始就是一項公共事業,但是從上世紀80 年代開始,由于財力不足,國家對國有林場實行 “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自收自支” 的管理體制,林場就此“不城不鄉、不工不農、不事不企”。因而國家許多政策難以覆蓋到國有林場,職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找飯吃”的問題上,無力也無心承擔生態保護的繁重任務,所以,功能定位不清、管理體制不順,直接導致了民生問題。現在甘溪林場已經被明確定位為一類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并對編制進行了相應縮減,原來的119個編制只保留14個,其余的職工全部轉為護林員,實行競爭上崗,擇優聘用,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2014年林場升格為“國家森林公園”后,職工又走上“借景發財”,吃“旅游飯”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效果明顯。事實證明,加快體制改革,做到“高境界”要求,是加快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二、講道理
在“明要求”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地給貴州各族干部群眾“講道理”,如2014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就耐心地講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即“‘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如果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誰不愿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游?從這一意義上說,綠水青山即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的確,過去因為“其他各方面條件”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綠水青山”在貴州很難變成“金山銀山”, “公園之省”始終難以摘除“貧窮落后”的標簽,因而難免出現各種質疑和不解。然而一切終將成為歷史。習近平最早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間是2005年,針對的是其主政的浙江省,今天的貴州和過去相比,“各方面條件”已經是“萬事具備”。從國內條件看,正如習近平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所言:我國已經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并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科技創新捷報頻傳,同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信息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因此,國內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優美生態環境,優質生態產品,正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從省內條件看,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過去最大的制約瓶頸當屬交通條件,經過40年的建設,貴州已經建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而且由城市延伸到了農村。人流、物流、資金流不再因路而受阻。這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供了可能,在這樣的條件下,貴州良好的生態優勢,必然成為特有的后發優勢。如大數據,習近平說“貴州發展大數據是有道理的”,李克強說“可能大家都沒有想到”,貴州歷來是欠發達省份,大數據這種高端產業可以在貴州“無中生有”,并開出“智慧樹”。正是得益貴州豐富的能源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當代貴州的生動詮釋。
三、振士氣
長期以來,貴州被貼上了“三無”標簽,即“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兩銀”,貴州的綠水青山成了貧瘠險惡之地的代名詞,使得貴州干部群眾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負擔,自卑心理難以自拔。
歷史上,周恩來總理曾為貴州鼓勁加油:1960年周恩來總理出訪東南亞回國,途徑貴州并于貴陽作短暫休息,在聽取了干部群眾的各項匯報后,在云巖招待所當著省市黨、政、軍、民主黨派、群眾團體負責人、少數民族干部和各生產戰線標兵的面,深情地說“過去流傳的‘天無三日晴文章 地無三尺平文章 人無三分銀文章 應該從根本上否定”,并特別指出“貴州山川秀麗文章 氣候宜人文章 資源豐富文章 人民勤勞,……貴州的社會主義事業必將后來居上文章 大有希望”。周恩來的鼓舞曾讓貴州干部群眾士氣大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結合各時期特點,不斷探索發展之路,先后實施有“科教興黔、開放帶動、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環境立省、科教興省、人才強省、開放帶動和創新發展”五大戰略;“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兩大戰略;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走了不少彎路。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大生態”已經成為新時代賦予貴州新的發展機遇,而習近平更是給予了極大的激勵。如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在談到貴州的空氣質量時有“將來貴州可以賣‘空氣罐頭”;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代表團討論時有“貴州到處都是山山水水,風景秀麗,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搞旅游的好地方……”;“貴州的空氣好,經常下雨,把空氣都洗干凈了”;“身上的銀飾不要說三兩,三斤都有了”……。習近平的系列話語,是對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極大鼓勵。
總之,牢記總書記的“明確要求”,方能為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找準方向;悟透其中的“道理”,方能增強了貴州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自信,而“振士氣”方能放下了歷史包袱,激發貴州各族干部群眾建設生態文明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劉偉等.貴州省石漠化成因與治理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5) .
[2] 周芙蓉文章王新明.貴州石漠化綜合治理成效顯著[N].西部時報,2010-07-25(15).
[3] 劉雪紅.貴定:一個國有林場的“綠色覺醒”[N].黔南日報,2017-12-26(15).
[4]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文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
[5] 孔玲.周恩來與貴州[J].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1960.
[6] 孔玲.周恩來與貴州[J].貴州日報,1960-05-03(01).
作者簡介:陳宗祿(1982- ),男,貴州惠水人,學士,講師,中共黔南州委黨校,研究方向:環境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