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英
摘 要:文章主要從語法隱喻理論角度分析英語新聞語篇的名物化現象,發現名物化結構的使用不僅可以增加詞匯與信息的密度以節省版面空間,還能反映新聞報道者得意識形態。
關鍵詞:語法隱喻;英語新聞報道;名物化結構;語篇功能
一、語法隱喻與名物化
韓禮德在1985年首次系統的提出“語法隱喻”的概念,他認為隱喻現象不僅限于詞匯層面,也發生在語法層面,并指出名物化是創造語法隱喻的唯一的、最強有力的資源,是語法隱喻的核心體現形式。(Halliday,2008)名物化就是過程和特征的隱喻化,名物化結構是指能夠在小句中起名詞或名詞詞組作用的任何一個或一組成分,它既可以是由動詞、形容詞轉換來的名詞或名詞詞組,也可以是限定或非限定性小句。(范文芳,1999)從功能角度看,名物化是動詞詞組或形容詞詞組被事物化,動詞名物化可體現參與者和過程兩種語義。(邱志芳、林曉萍,2004)例如:
例(1)a. Many people have criticized these ideas.
b.These ideas have been subject to widespread criticism.
上例中,a句動作過程由動詞 criticized 體現,動作執行過程清晰明了,詞匯和語義之間的關系子是一致式的,而b句中的 criticism是a句criticize的名物化,其語義選擇不是過程,而是參與者,但是隱喻了criticizing這一過程。在語法隱喻中,動詞經過名物化之后,以“事物”的形式出現,因而具有名詞的屬性,這樣一來,“事物”就可以做出行為或使其他事物做出行為、可以被修飾詞修飾、可以被量化或質化以及被分類。criticize一詞被名物化之后具備了“事物”的屬性,可以被形容詞 widespread修飾。
二、新聞報道中名物化結構的語篇功能
(一)客觀功能
在語義和語法關系自然的一致式體現中,動作由參與者執行,因而句子具有可協商性,讀者可以對反映作者態度觀點的句子做出反駁,而在非一致式體現中,小句是非限定性的,名物化結構能擺脫動作所涉及的參加者,使動作抽象化,成為既知既存的“事物”。名物化了的過程轉化為參與者,使一致式中的動作執行者和環境成分在隱喻過程丟失,過程被客觀化,避免了從情態角度來考慮和組織語篇,具有不可協商性,從而增強語篇的客觀性。例如:
例(2)...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s resignation was a key demand of protesters involved in the 18-day uprising that led to ex-President Hosni Mubaraks resignation...
上句是選自VOA關于埃及新一屆首相的報道,句中的resignation是由resign 轉化而來,它表達一種動作概念,此處不表示動作過程而是結果狀態。resignation一詞與下文的uprising一樣,都是作者的語用預設,即作者假定讀者熟知埃及上屆總統 Ahmed Shafiq辭職和埃及曾爆發過起義這兩個事件,因而此處不再重述,避免重復的同時增強了語篇的客觀意味。
(二)銜接功能
名物化隱喻在英文語篇中的銜接功能是通過建立“主位-述位”銜接而實現的。 在非一致式中,名物化一方面可以通過把動作過程物化為抽象概念,表現既存性,另一方面可以把前面的句子中的某個內容通過名物化“打包”發展為新的主。(Thompson, 2000) 例如:
例(3)...Protesters have been gathering in the square each Friday to call for political reform. The protests led to President Hosni Mubarak s resignation last month...
上則新聞摘自英國BBC廣播公司網站,句中體現動作過程的動詞是call for,它跟句首protesters 的語義關系決定了“抗議”這一動作意義,而接下來的protests一詞將前句的動作過程及內容名物化,并嵌入第二句中充當該句的主位,從而銜接并展開下文,增強了文章整體的連貫性。 同時,由于名物化對前面內容的壓縮,小句的數量雖然減少,但能容納更多的信息量,避免了重復累贅,提高了新聞報道的簡潔性。
(三)邏輯功能
名物化的運用除了可以壓縮動作過程,還可以壓縮小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一致式中通過使用連詞將含有邏輯關系的小句連接起來,語篇結構相對較為松散隨意,而名物化結構使語篇內各部分之間緊密的邏輯關系明確化,使語篇結構更加嚴密緊湊。以下是《紐約時報》一則關于中國對境外新聞媒體在中國境內報道實行收緊政策的報道:
例(4) ... The intimidation of foreign journalists is a marked shift for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and a sign of the governments resolve to head off any anti-government revolts like those that have swept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during the past two months...
該報道將動詞 intimidate名物化為intimidation,隱含了一種因果邏輯關系,若把上句改為一致式:... Becaus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resolved to head off any anti-government revolts like those that have swept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during the past two months, the Chinese officers have intimidated foreign journalists...”。兩句一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例(4)中名物化結構intimidation 的應用使原本松散累贅的句子結構變得嚴謹緊湊。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新聞報道并非都是客觀真實的,由于國外新聞媒體具有利益追逐性,新聞報道總能透露出其背后暗含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上則新聞報道中名物化的運用雖然符合新聞報道語篇的緊湊性,但其如此直接的因果邏輯關系反而容易使讀者質疑。
三、結語
英語新聞報道具有自身獨特的語言特征,名物化隱喻在新聞語篇的組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新聞工作者借助名物化結構既可以使新聞報道顯得真實客觀,也可以很好的銜接和展開語篇,增大信息密度,直接突顯出語篇內部嚴謹的邏輯關系,同時,名物化結構在新聞報道中的使用也能透露出其背后暗含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 ?Halliday,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 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陳麗云.從人際功能視角看VOA經濟類新聞的語篇特征[J].教學實踐,2016(03):19-21.
[4] 范文芳.名詞化隱喻的語篇銜接功能[J].外語研究,1999(01):9-12.
[5] 邱志芳,林曉萍.名物化的語義特征和語篇功能[J].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4):94-96.
[6] 喻惠芳.網絡新聞英語的語篇篇分析[J].理論與現代化,2005(0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