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50年代,中央對云南處在原始社會末期或已經進入階級社會,但階級分化不明顯,土地占有不集中,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獨龍族、德昂、基諾、怒、布朗、景頗、傈僳、拉祜、佤等9個民族及部分地區及其他民族聚居地區,不進行土地改革,以團結、生產、進步為方針,采取一系列不同于內地的特殊幫扶措施,幫助他們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些民族簡稱為“直過民族”。傈僳族作為德宏州世居的少數民族及直過民族之一,由于特殊的歷史、地理、社會發育程度等原因,整體貧困程度仍然較深、貧困面大,總體發展仍然滯后。想要達到與全國貧困地區一道脫貧還需面對更艱巨的任務,推進德宏州傈僳族發展成為云南省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直過民族”;脫貧;傈僳族
一、云南省傈僳族分布及人口概況
傈僳族作為典型的直過民族,它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一個古老的成員。主要集中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福貢、貢山、蘭坪4個縣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余多數分布在麗江和迪慶、大理、保山、德宏、楚雄、臨滄等州縣。截止到2010年底,云南省共有傈僳族733108人。其中,怒江州287971人,包括瀘水87540、福貢64105、貢山16772、蘭坪63402;麗江市126734人,包括永勝縣47607、華坪縣26461人、玉龍26354人、寧蒗縣7925人;迪慶州113769人,包括維西傈僳族自治縣79355人、中甸10167人、德欽8673人;楚雄州60606人,包括武定29013人、元謀縣16896人及永仁縣部分傈僳族居民;大理州38382人,包括云龍縣9947人、賓川6112人;保山市34117人,包括騰沖12792、龍陵5770人;德宏州傈僳族人口為31530人,包括盈江縣16589;臨滄市11070人等,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布。
德宏州的傈僳族人口約占州占總人口的2.60%,占全國傈僳族總人口33%,其主要分布在靠國境線高寒山區和海拔約1500~2000米的崇山峻嶺之中。主要居住在盈江縣支那、蘇典一帶,蘇典是州內唯一的傈僳族自治鄉。同時還散居于隴川、梁河、潞西、瑞麗各縣市山區。他們多數與漢、白、彝、納西等民族相雜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二、傈僳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傈僳族是“直過”民族,解放前生產力較為低下,群眾生產生活十分困難。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僳僳族聚居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基本形成了糧蔗茶畜等支柱產業,基礎沒施條件有所改善,經濟總量成倍增長,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景頗族和傈僳族聚居區638個村民小組有534個通了公路,聚居鄉鎮都建有衛生院,220個村委會建有衛生室,40個鄉鎮有文化站,部分村寨有文化室。聚居區的新農村建設也取得成效,如盈江縣平原鎮富聯村下拱別村民小組,全村有35戶132人,耕地165畝,以種植水稻、甘蔗、核桃等經濟林木為主。
三、德宏州傈僳族扶貧與脫貧的難點與制約因素
(一)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
實踐證明:分散的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缺少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家庭經營模式集中性太差,較為分散,因此,傳統的家庭經營模式依然是傈僳族聚居區主要的生產經營方式,普遍存在生產規模小,商品化程度低,抗風性能力低等一些問題,在市場上基本沒有主動權和生存的可持續性。
(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
傈僳族聚居區適齡青少年雖然入學率高,但鞏固率低,輟學現象突出;鄉村雖有衛生院、衛生室,但基礎設施十分簡陋,醫療設備奇缺,醫生素質不高,藥品短缺,群眾居住分散,村寨相距遙遠,依然存在群眾看病難的問題。現目前,雖然有40個鄉鎮建有文化站,部分行政村寨也有文化室,但設施簡陋,條件較差,文化活動不多,內容單調,對青年的吸引力不大,文化站(室)的作用發揮不好。
(三)部分地區基層組織工作能力還有待加強
因傈僳族村民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差等問題,有的村社年輕人嫌回報低,不愿意出力為村民服務;存在有的村社駐村干部年級偏大,文化素質偏為低下,思想較為保守,實用方法簡單,沒有辦實事的能力及態度,難以發揮 “雙帶”作用;有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號召力不強,很難召開群眾大會,思想工作薄弱,影響了黨在農村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
(四)內生動力不足
傈僳族部分群眾眼界不開闊,進取精神差,主體意識淺薄,思想管理較為陳舊,脫貧能力不足等問題,“等、靠、要”思想還是較為嚴重。
四、傈僳族地區精準扶貧與脫貧的啟示
(一)加強領導,完善措施,打好扶貧攻堅戰
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對景頗族、傈僳族聚居區工作的領導,完善落實國家和省幫扶政策及措施,堅持把扶持傈僳族及其聚居區發展作為“三農”工作重心,堅持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創新開發式扶貧,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主體技能、培植傈僳族相關優勢產業、增加村名收入為重點,解決兩不愁與勤勞致富并重,發展經濟與提高勞動者素質一起抓;實行集中幫扶,做到規劃一致、安排科學、計劃實施,打好脫貧致富攻堅戰。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沒投入,改善特困民族生產生活條件
落實國家和省政府對延邊民族地區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大對交通運輸、水利水電、、通信工程、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投入,解決制約特困民族發展的“瓶頸”問題。以建設“四通、八有、四達到、三個一”為重點,加快鄉(鎮)、村道路建設;加大人畜飲水工程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步伐,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提高農業生產灌溉水平和條件,提高糧食產量;增強農業、農村規模種養能力。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及通信網絡建沒,爭取更多專項資金投入,用好各項扶貧資金。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采取“以工代賑”、政府對接資源、企業扶持等形式,解決電力、通信網絡等問題。按照“三靠近、兩集中、一保護”的原則,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提高政府補助標準,著力解決目前居住在茅草房、權權房和危房的問題;
(三)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支柱產業,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和農業產業化發展
充分利用聚居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西南樺、竹子、核桃、堅果、茶葉等優質林果為主的林業經濟,大力發展家禽、畜牧業,形成種養并舉,以短養長,短、中、長相結合,突出特色,培育支柱產業,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子。要立足于聚居區特點,對現有種植業、養殖業進行梳理,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發展種養業、農業產品加工業、流通等服務業;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及“訂單農業”等多種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產業化效益。深化農村各項體制改革,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由政府牽頭負責、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組織農民種養、加工營銷平臺,及時組織、協調以及引導村民科學發展經濟,增加收入;給予小額信貸幫扶,幫助群眾解決發展資金難、產品營銷難、技術困難等問題,增強群眾自我發展的生存能力和切實調高村名的積極性。
(四)加大對教育、醫療和科技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
著力改善聚居區基礎教育設施,改造中小學危房,配備完善現代教學設施。按分類指導的原則,打破現有的鄉鎮區域界限,做好鄉(鎮)村不同層次寄宿制校點建設規劃,完善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加強職業教育培養,通過“3+1”培訓,使農村學生掌握一技之能,成為農村實用人才。加大對聚居區公共衛生投入力度,改善衛生條件,完善鄉村衛生院(室)建沒,提高特困民族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充實農村醫療衛生隊伍,提高醫務水平;鞏固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設立專項資金對特困農民疾病、大病救助。加大對聚居區科技投入,加強隊伍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對鄉鎮科技輔導員實行招聘制,建立專業技術人員到聚居區定期服務制度;爭取政府提供低息貸款和設立獎勵基金,鼓勵科技人員帶技術、項目到聚居區開展農業科技承包、實用技術推廣等服務,提高群眾自己創業創新的能力以及村名的勞動技能。
參考文獻
[1] 董仕華,雷婧.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6,17(06):130-134.
[2] 陳紹昌.德宏州少數民族人才和干部隊伍建設現狀及思考[J].今日民族,2010(04):53-56.
[3] 李有升.對扶持德宏州景頗族和傈僳族加快發展的思考[J].今日民族,2009(08):50-53.
[4] “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應充分發揮社會扶貧作用[N].中國民族報(005).
作者簡介:趙云剛(1993.06- ),男,碩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