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迪 王志偉
摘 要:校史文化是以文育人的重要文化載體,是學校發展不竭的能量源泉。辦好思政課,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將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中,相互作用形成互利共贏的新局面,有著很好的教育發展前景。文章從介紹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入手,對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路徑進行了初步探析。
關鍵詞:校史文化;高校思政課;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突出強調了辦好思政課的重要性。學校是立德樹人的場所,要想培育出德才兼備的青年學生,引導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最根本最關鍵就在于課程,其中思政課尤為重要。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的教育功能,實現全方位育人,如何拓寬思政課的教育路徑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校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各院校切實創新教學路徑,充分利用好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使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相互滲透可以達到互利共贏的新局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
一、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及意義
校史是對學校發展歷程的記錄,是學校從興建到不斷發展壯大,一路走來奮斗的歷程回顧,也是一所大學發展定位的歷史依據。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核心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校史文化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以文育人的重要文化載體,蘊含著長期積累的濃厚的文化底蘊及精神內涵,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
(一)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高校思政課是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指導原則的,校史也可以說是一所學校的發展史、奮斗史,記載了學校辦學以來的演變歷程。校史文化凝練了它的辦學理念,學術傳統,辦學特色,校風校貌等,是一種文化底蘊的積淀也能反映出學校的未來前景。同時學校的發展歷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國家民族的發展軌跡,學校的興建、挫折、成長也是中國近現代發展史的縮影,學校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通過校史文化深切地使學生近距離的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具有強大的說服力,有助于學生認識學校的發展歷程,從中以史鑒今,反思得失,借鑒經驗。
(2)引領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文章 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校史文化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是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資源,而校史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經過長期以來積淀的大學精神,優良傳統等。它承載著建校以來一代代人的遠見卓識、堅定的理想,優秀人物的先進事跡是多種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榜樣示范作用,通過校史文化潛移默化的滋養學生心靈,引導學生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學生的價值取向不僅關系到個人成長,而且決定著未來社會的發展。
(3)推動學生對文化的傳承
校史發展過程中凝結了不同時期師生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史文化不是自發的形成與發展的,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并且在人與人之間的傳遞中完成的,它是傳承大學精神的重要紐帶,具有記載性、傳承性。它不僅僅是特定時期的歷史產物,還不斷傳承發展,從而創新出新的先進文化。一代代的校園文化傳承,推動師生砥礪前行,文化的傳承創新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促進人類社會的繁榮發展。
(二)校史文化育人功能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意義
校史文化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校史文化為載體融入高校思政課之中,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1)挖掘本校優質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校史文化蘊含了寶貴的物質及精神財富,讓校史走出檔案室,走進活力課堂,融入高校思政課,才能更有效的發揮它的價值和活力。珍貴的校園歷史資源是生動的教學素材,憑借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提煉加工學校發展史、奮斗史的資料,使校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攻讀歷史得以明鑒,了解過去的輝煌成績和探索道路的曲折,有助于指引學生未來的方向,使教學更有韻味。
(2)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思政課實效性
馬克思曾指出:“學校中的一切教育活動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主動的活動才能發生作用。”思政課本身理論性知識比較強,主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大部分學生會覺得思政課晦澀難懂,枯燥無味,產生不重視甚至冷漠反感的心理。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直觀生動,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其中的真人真事真實情感對學生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有利于學生從校史文化中去了解傳統文化及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時校史文化輔助學生理解思想政治課的教育精髓,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
(3)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提升社會責任感
通過學校凝結的校風校訓的引導灌輸,學校優秀先進人物所取得的輝煌成績,他們的事跡所展現出的高尚的品格與不屈不撓的精神,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使學生愛校情懷油然而生,意識到自己與學校是相互依存,整體與個體的關系,有責任繼承并創新校史文化,使校史文化煥發出時代的光彩,有助于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能夠讓學生不斷的提高自身思想認識深度,對今后人生有著導向指引作用,提升社會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為美麗的“中國夢”而讀書,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二、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迫切性
(一)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邁向新時代,要結合新時期的時代特點及學生需要,探索出適合教育發展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的教育形式。目前高校在思政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培養了大批思想進步的優秀人才,但仍存在不足之處。首先,各主體的重視程度不足,使思政課在實施中遇到一定的困難。其次,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國內外形勢有了新變化,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愈加關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面臨挑戰,由此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法的引導十分關鍵,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論和資料的挖掘及投入力度不足。最后,教學主體的課堂教學渠道、教育手段形式單一。目前教育的形式偏重傳統式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性不強,不能適應時代訴求,路徑不豐富,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過于表面化,教育理論性與實踐性相脫節,缺乏教育針對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高校思政課的創新改革迫在眉睫。
(二)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可行性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的高校思想政治座談會突顯出了思政課的地位,教育部及各學校更加引起重視,深入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積極響應并確保政策得到有效落實。首先,將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高校思想政治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新時代背景下黨的教育方針與學校辦學理念相一致,以新型教學形式推動課程改革的發展,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是互利共贏、相互促進的,校史與課程相融合既促進了課程的開展,使教育教學更加具有實效性,以校園歷程及學校優秀先進的人物事跡所反映出的治校智慧與奮斗精神等來觸及學生心靈深處,由此產生認同感,增強愛校情懷,自發樹立正確的觀念與遠大理想,自覺投身于社會主義的建設中。
其次,符合課程特點。思政課以教化育人為本,校史文化凝聚著學校辦學以來的大學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成為思政課的優質教學資源及生動教學素材。一是校史文化具有真實性,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具有較高公信力。二是校史案例的獨特性提升了教學的影響力。校史文化是經過幾代師生共同的努力與堅持形成的,具有獨特的魅力。校史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標簽融入思政課會提升思政課的影響力,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與歸屬感。三是校史文化具有貼近性,提升教育教學的親和力。校史文化與學生自身有著聯系,彌補了思政課理論性強,枯燥無味的不足。使學生更加容易且直接的獲得感悟和認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校史文化融入高效思政課的路徑
(一)建立專業化育人團隊,提高教學針對性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必須加強教師隊伍的專業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主體素養、理論及教學水平,打造優秀的教師隊伍,創新教學理念。教育者需要具有完備的理論知識,受到系統的集體培訓。教師作為學生思想的引導者,應結合本地區的具體實際,了解本地區的風俗文化,掌握學生的心理,才能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在教學實踐中更具有針對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
(二)推進校史文化走進課堂,實現學習中育人
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以校史文化為主線,靈活貫穿到教學實踐中。以高校建校的背景,創立的經過,院校發展的創立期、探索期、恢復期、改革期到發展時期為線索,就能從側面看出國家革命、建設、改革的發展變化。校史校情可以說是中國近現代發展史的縮影反映了中國的興衰變化,也是民族精神的展現。教學過程中故事性與理論性相結合,加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印象,有利于學生有效地建立起歷史的框架。這種課程形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參與到思政課的學習中,加強對思政課知識的理解,又深入學習掌握本校的校史文化精神,領悟一段歷史背后的不易,理解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追求,提升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加強文化自信。
(三)豐富教育傳播途徑,擴大思政課的影響力
打破傳統上靜態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方式不僅僅局限于主課堂,還可打造線上線下教育平臺。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提倡互“聯網+教育”的信息化時代,教育要趕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建設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網絡課堂。這是一場新型課程與現代技術的碰撞,打造線上的教育平臺、實行錄課、微課、慕課等視頻網絡課,建立線上校史館,創立校史與思政課相結合的微信公眾號、微博推送,使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學習并且反復觀看研究精髓,在留言區提出問題與建議,教師可在網絡平臺答疑解惑,同時形成教師與學生的雙向反饋,使知識獲取途徑更加便捷。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與思政課相呼應。
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符合廣大學生訴求,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第一,參觀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組織學生參觀校內的校史館、博物館、革命烈士陵園等有教育意義的基地,參觀同時為學生深入講解其背景,內容等,巧妙地賦予建筑物人文景觀以靈魂。與生硬的文字、圖片教學相比實地考察教學更具吸引力與感召力,打破傳統教學枯燥灌輸的模式,邊實景參觀邊靈動講解,有利于學生更直觀地感觸到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魅力。第二,成立學生校史研究社團。該社團負責建立校園校史文化角的展板,展板內容濃縮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學校經典奮斗史。制定宣傳周,文化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大家介紹校史歷程及校內名人生平事跡和他的卓越成就;充分利用校慶節點,將全校師生的心凝聚起來,以開展具有影響力的文藝活動的方式傳遞校史精神,給學生感官與心理上帶來震撼,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校史文化的理解,傳承校史精神,激發學生愛校愛國情懷,對發揮出校史文化的激勵作用及價值導向作用,具有重大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9.
[2] 馬克思文章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 [EB/OL].http://www.ccps.gov.cn/xtt/201903/t20190319_130454.shtml.
[4] 張爍.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文章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作者簡介:莊迪,女,漢族,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志偉,男,漢族,博士,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