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潔鈺
摘 要:理解方法需要從客觀、現實的人的對象化活動為切入點,達到實踐活動過程中主體與客體之間雙向化、對象化的方式與手段被稱之為方法,方法經過無數次的實踐后被升華至理論層面,用于指導未來的相關實踐活動。實踐歷史主義法以及矛盾分析法是馬哲方法論中的基本方法,對其進行有效而又正確的理解,能夠幫助我們從本質上掌握馬哲方法論的指導性思想,正確解析與解決現代社會中的問題與矛盾。
關鍵詞:馬哲;方法論;基本方法
馬哲方法論是一種方法的系統性和規律性理論,研究馬哲方法論、深層次闡述馬哲基本原理轉化演變而來的馬哲基本方法規律特點。同時,馬哲的基本方法極為豐富,包括實踐歷史主義法、矛盾分析法等等。此類關于馬哲自身方法的內部規律性理論,組合銜接構成了馬哲方法論的基本理論系統。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概述
方法是什么?方法是與人相關的活動,是一種具有實踐性質的活動,不包含動物的活動。由于動物活動屬于一種基于本能的行為,是大自然賦予它們的天性,和對象發生作用的過程中不與中介產生聯系。其中,“中介”并不是某一項具體的物品,這里的中介指的是明確清晰的意識,意圖利用工具實現既定目的或目標的結果。更加準確的形容中介,不能將它理解成為實際物品,而是一種基于思想的抽象意識。無論非人動物的具體活動形式是怎樣的,它都是為順應自然而產生的活動,不具備雙向化和對象化關系。反之,人活動的本質則具有一定的實踐性,那么方法就是完成既定實踐活動的實際過程中,主客體雙向化、對象化的一種方式和途徑。
方法是人類為了實現目的或解決某一問題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經過實踐證明以后便可上升至理論的層面成為理論實踐指導。研究問題不僅要有可行性、對應性較高的有效方法,同時還要具有方法論層面的宏觀性指導,二者實現實質性融合才能對現象產生正確認知。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中的基本方法,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對事物思想性產生合理認知,而且也具備了較高的應用性價值。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基本方法解析
(一)實踐歷史主義方法
哲學方法論的實際作用是在人們對相關領域問題進行理解和評價的過程中,為其提供系統性的思維方式。哲學層面的思維方式存在差異,那么對同一知識領域問題的理解也就不同,有關這些問題的思想、學說以及理論也不同。相對于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思辨思維方式或者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思維方式,是在整個西方哲學系統之上的全新思維方式,為人類哲學思維的嶄新發展奠定基礎。并且,實踐作為馬克思哲學理論的最突出特點,重要性極高。
雖然馬克思并沒有對實踐歷史主義方法的概念進行直接性使用,然而卻時常強調要以歷史的角度審視問題,恩格斯與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與資產形態歷史價值的探討和研究,就是對實踐歷史主義具體應用的典型案例。資產階級在歷史的舞臺上曾經起到重要的革命性作用,在它短短的一百年統治時間中,創造出的生產力遠遠超越人類上千年的全部生產力。然而,資產階級用來打破封建制度的強力武器,現在卻用在了自己身上。由此可見,馬克思立足于人類社會的實踐性事件,明確指出了資產階級的產生過程和發展歷程。他并沒有由于資產階級當時時代的種種弊端和問題,而否定其對于歷史的革命性作用,也沒有因為資產階級的豐功偉績而不提及它注定滅亡的命運,始終是從實踐發展的歷史真實進程與發展規律來客觀評價和理解資產形態與資產階級的歷史價值。那么,在應用實踐歷史主義進行問題分析解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什么?
第一,以實踐性、客觀性存在的歷史事件的角度去考慮和研究問題。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一切現實活動均具有實踐性屬性,只要是將理論向神秘主義延伸,而產生出的神秘性問題,我們都可以通過實踐來解決、證明、評價這些問題;人類當今的社會本身就是一種基于無數次實踐而交織起來的社會,通過不斷的實踐而發展起來的社會。應用實踐歷史方法,就應該將社會歷史的真實存在理解成實踐存在,長期站在實踐歷史存在的角度去審視和研究問題。
第二,將相關問題歸納于實踐所產生的歷史范疇中。將某一特定社會歷史問題,歸納于特定的歷史氛圍環境當中,和它所產生的客觀歷史條件進行關聯,繼而正確找出歷史問題的最終本質。例如,在趙氏孤兒的歷史事件當中,程英獻出自己的兒子去救趙氏孤兒,這種行為對于當今社會來說難以被人理解,這個曾經含有偉大英雄色彩的舉動卻被當今社會的大多數人視為不人道、反人性的一種行為。人們之所以會產生如此誤解,并不是歷史實踐會因為人思想的改變而發生變革,其根本原因是現代人在審視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忽略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條件,沒有將事件與環境進行充分的聯系,不能以特定的歷史視角審視問題,而是以脫離社會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第三,合理區分此地此時和非此地非此時之間的關系。我們不可以用當下的標準去衡量判斷歷史問題和歷史現象,而是需要嚴格遵循客觀時空,實事求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歷史。以我國古代著名的女子無才是德理論為例,如果此話出現在當下的教科書中,必定受到社會各個領域以及人民群眾的強力批判,認為這種觀點是對男女平等、女性智慧的惡意挑戰和抹殺。然而,在沒有意識到男女平等,認為男尊女卑、女德至上的年代,卻被群眾和社會一致認可。這也就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一切歷史現象,均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實踐性產物,必須遵循歷史時空的評價,需要我們以多角度、多視角的思維方式加以審視和分析。
(二)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作為馬哲辯證法當中的具體方法,利用對事物本身的矛盾屬性進行分析,解讀該事物的特定發展規律,繼而實現對該事物的改造和準確認識。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捍衛者、哲學家、思想家、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政治家毛澤東曾說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宇宙觀,是在指導人們學會合理觀察與分析自然界各種事物的矛盾運行規律,依照觀察和分析的結果,找出解決矛盾的具體方法和途徑。由此可見,矛盾分析法的本質是在統一當中尋找對立和把握對立,又雙向性的從對立中尋找統一把握統一。正如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所言,對統一事物的劃分,和對統一事物矛盾部分的認識,就是馬克思辯證法的本質。
第一,從統一當中尋找對立、把握對立。將既定事物視為一種矛盾的統一結合體,從它的內部對立層的相互聯系與依托中,找出并把握他們互相否認和排斥的對立本質。此類對立并不是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理論中的“A不是A的絕對對立”,而是互相依托存在中的統一對立。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可以用事物一分為二的簡單表達來把握其中的對立,此處的“一”指的是統一,此處的“二”則是對立,并不是將事物以常規性的方式分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部分,或者平均分成兩份。怎樣將這種一分為二的方法應用到實際問題當中?以中西方文化為例,在看待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去其糟粕、取其精髓的方式。
第二,從對立之中合理把握統一。將事物一個矛盾的統一集合體,從它的內部對立面互相否定與排斥當中,有效把握彼此相互依托存在的統一屬性。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統一屬性也不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A等于A”的絕對統一,而是兼顧排斥、否定屬性的對立統一。恩格斯表示,辯證法立足于自然科學,充分證明了一切的兩極分化對立,均是決定在互相對立的兩極當中的互相作用,這兩極的對立與分離,僅僅存在于它們彼此之間互相依托存在和聯系中。由此可見,從對立中準確把握統一,也可以利用我們上文說到的“合二為一”原理來解釋,“一”就是統一,“二”則是對立,也就是從對立當中準確把握統一,而不是從字面去理解“一”和“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偉大的實踐過程是孕育偉大思想的根本,偉大的理論又是帶領偉大實踐前行的內在動力。在人類科技、經濟高度發達的當下,馬哲具有極為強大的生命力和實用性,是指導我黨、我國前行的關鍵思想武器。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遵循馬克思主義思想,不斷完善和開辟馬克思主義新視野,對馬克思主義多種理論觀點進行充分認知和理解,繼而快速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參考文獻
[1] 張雷聲.從世界觀、方法論相統一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04):38-44.
[2] 唐正東.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視角及學術意義——從對西方學界的幾種社會批判理論的批判入手[J].中國社會科學,2013(05):33-4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