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經歷了禮法不分、重刑輕儒、禮法融合的過程,每一種社會治理模式的選擇和制定,跟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古代社會治理模式演變的主要特征為道德法律化。秦國變法圖強的示范作用和成文法的公布,是道德法律化的主要原因。道德法律化在社會效果上存在著積極作用和負面后果。當代社會法治與德治有著密切的內在關聯性。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針,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關鍵詞:禮;道德;法律;道德法律化;法治;德治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對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經驗總結。法治以德治為基礎,德治以法治為保障。但是,兩者在面對情感與理性的沖突上,又存有不可兼容性,往往使人感受到司法與民意的巨大反差。德法之辯,歸根結底還是源于人們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如,山東于歡案、南京彭宇案、昆山反殺案等社會典型事件,我們不難發現,“以情服人”同樣重要,否則法治便失去了真正的內涵。但是,將法律送上“道德審判庭”的行為,是對道德作用的過度解讀。《春秋》中有記載“子不為父報仇,非子也”。因此,文章的研究基礎和背景,不能簡單的僅從道德與法律本身出發,更多的是研究當時的社會背景,才能客觀、有效地解讀。
一、中國古代社會治理模式的演變
從“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可以看出夏朝就已經有了禮。經“周公制禮”,禮成為法律規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社會統治者,善于綜合運用德禮政刑,通過引禮入法和以法附禮,來實現道德與法律的互動,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
(一)夏商周至春秋戰國的社會治理模式
從夏商周時期至春秋戰國,社會治理模式以道德與法律混同于天神——道德統法——道德與法律并存的形態演變,通過外部的法律強制方式,達到使人們內心認同封建倫理和遵守封建秩序的目的。夏王朝用強權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史書有“刑起于兵”、“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的記載。孔子曾言:“夏禮吾能言之文章祀不足征也”,說明夏代已存在禮制。明德慎刑,慎用刑罰,是周在治理國家時的指導原則,自此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演變為禮統治法的形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項法律原則的確立,體現了禮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奠定了中國古代德主刑輔指導思想的基本模式。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爭鳴,道德依然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但是,法律通過鑄刑書等方式已經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神秘色彩被打破。這為法律擺脫禮的束縛,獲得自身獨立埋下了伏筆。
(二)秦漢時期的社會治理模式
秦朝焚書坑儒,確立“法家為一尊”,凡事皆有法式。《秦律》嚴酷,分為死刑、肉刑、連坐等十余種,后世有“秦法繁于秋茶文章而網密于凝脂”一說。漢在社會治理上的價值取向與內容,與秦截然不同,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啟了隆禮重教的先河。“引經決獄”是中國傳統社會道德法律化的重要方式。“春秋決獄,秋冬行刑”,董仲舒倡導的“原心定罪”,就是將人的主觀動機作為判斷善惡的標準之一,志善而違法者免,是典型的道德評價方式。上請、尊老恤幼、親親相匿三大原則,是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內容和開端。
(三)漢以后整個封建社會的社會治理模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引禮入律、禮法并用的思想得到了豐富和發展,至隋唐,禮法融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晉律》把禮樂視為制定法令的指導思想,加快了魏晉南北朝時法律儒家化的進程。北齊“重罪十條”經隋朝《開皇律》的發展,定名為“十惡”。唐代的《唐律疏議》代表了封建法典的最高成就,標志著道德法律化的進程全新時期的開始。特別是“喪服制度”的出現,說明家族倫理關系已正式出現在法律中,唐以后的刑律皆規定有該制度,甚至清律卷首畫五服圖,采取國家強制的方式確認并推行道德的規范。
宋元明清時,封建統治階級把三綱五常宣揚抬升為天理。宋朝通過興辦書院等教育機構的方式,以四書五經為主要講授內容,來推行儒家經典的教育。《三字經》、《弟子規》等儒家經義的編纂,使儒家思想的日常教化通過家庭教育的方式進行。科舉制度,考試的內容是儒家經義,實質上是儒家思想不斷的深入到政治制度和人們的思想意識中,更加強化儒家倫理對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和影響。
秦漢至隋唐時期,法治與德治的關系經歷了“緣法而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準乎禮”的形態,逐漸進入了儒家思想法律化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出,中國歷代均沒有突破禮的束縛,究其原因是禮與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相適應,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鴉片戰爭后的清朝末期,清王朝為了鞏固自身統治進行變法修律。這一時期產生了禮教派和法理派的禮法之爭,對近現代中國法律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法律逐漸獲得了獨立的發展空間,漸趨脫離道德的束縛。
二、古代社會治理模式演變的原因分析及社會效果
(一)古代社會治理模式演變的原因
根據前文研究可知,古代維護社會秩序手段演變的主要特征為道德法律化。秦經商鞅變法,凡事一斷于法,漠視道德的教化作用,導致秦王朝存立只有短短十五年,但是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法律已逐漸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主要手段。因此,以統一前后的秦作為關鍵節點,來探討法律道德化較為恰當。
周室甚微,禮崩樂壞。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仁”,“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家則推崇改革變法圖強的立國之道。法依附于道德的現象發生了變化。鄧析刻竹簡、商鞅立木為信等方式,特別是《法經》作為中國古代首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使得法律為天下知曉。成文法的公布,使法的確定性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法律逐漸成為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秦國的富強,對其他諸侯國產生了強烈的示范作用。
(二)道德法律化的社會效果
反思強秦的迅速滅亡,漢初思想家最后得出“務德而不務刑”、“任德而不任刑”的結論,從而確立了德主刑輔的德法關系思想。在道德法律化的進程中,禮法融合,德刑互補,通過法律、道德的作用被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形成人們遵守法律的道德自覺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不同階級的利益沖突和對立。但是,道德法律化使道德的豐富性被法律的嚴謹性扼殺,道德一元化使得儒家思想成為國家立法的標準和原則,統治階級的道德標準成為了全社會要遵守的道德標準。道德的本質是人類思想和行為的自律,法律以他律為約束手段,他律一般通過自律來實現。道德法律化,卻要以法律的他律來實現道德的自律,可能會導致道德強權。
三、當代中國社會治理模式的選擇
(一)社會典型事件引起的法律困境
2016年山東于歡案,一審聊城市中級法院法院認為在已出警的情況下,于歡不存在防衛的緊迫性,以故意傷害罪判處于歡無期徒刑。案件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輿情,有人認為,司法要給人倫留空間;有人認為,法律是冰冷的,但法律精神是有溫度的;有人認為,法律不該遷就民意。但從事件的整個處理過程和最終判決結果來看,傳遞出更多的是理性的聲音。多年前的彭宇案、鄧玉嬌案和近期的昆山反殺案等,無一不折射出由社會典型案件引起的法律困境和道德難題。
(二)當代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德治為法治提供價值判斷、功能補充。反映人民意志和體現時代精神的良法是治理好社會的前提條件。在現代法治社會,道德是法律的基礎,不符合道德評判的法律,道德建設滯后的社會,是無法使人們在思想上樹立守法的意識,在行動上遵守法律規定,法治秩序便無法構建。同時,法的相對穩定性,注定不能夠完全的適應多變的社會生活,道德通過社會輿論的作用,可以彌補和促進法律效果的發揮。引導人民信仰法治,是現代社會德治的主要內容之一。要法治為德治提供方向保證和秩序保障。德治需要以法治為保障,將道德中有益的一面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以國家強制力對不利的方面進行遏制。法律的制定把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使法律更加的符合人們情感;部分道德義務以法律形式規定,使道德具有可操作性。
(三)法治與德治相統一的條件
第一,繼續弘揚優秀道德傳統。中國傳統道德在歷朝歷代國家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的存留養親等規定,對現代依然有學習價值,現代法律中規定的緩刑制度、假釋和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等,體現了法律的人文情懷。回到于歡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定于歡致一人死亡的行為屬于防衛過當,公開宣判上訴人于歡由無期徒刑改為有期徒刑5年。第二,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法律。黨的所有主張體現人民意志,并通過法定的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黨領導人民制定法律,并自覺按照法律規定活動,帶頭守法。全體人民信仰法律,法律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加大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宣傳力度,對公民進行憲法等法律知識的教育,有助于樹立法律權威,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四)正確認識法治與德治的關系,要避免“德法不容”和“揚德抑法”兩個誤區
針對社會典型事件,一些非理性的觀點躍然紙上,對道德和法律的感性評判,折射出部分民眾對法治和德治認識上的不足與偏激,缺乏理智的思考。有觀點以中國封建社會用三綱五常的儒家思想來教化人們,維護統治階級的特權,認為古代德治的實質就是人治,得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水火不相容的結論。其實,古往今來,德治在中國社會的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封建專制社會的德治作為一種教化人們的工具,帶有一定的欺騙性;但社會主義的德治是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是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德治和符合新時代道德規范要求的法治。
以法律強制性去推行儒家倫理思想,維護帝王強權統治,是古代封建社會的固有特征。而法治是實現德治的重要保障,以道德標準代替法律標準,必然會導致滅亡。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來看,法以其規范性和確定性,在維護社會秩序上起著主導作用,是規范社會行為的根本方式。法治不立,則道德萎靡。
對中國古代法治與德治關系的研究,不難發現道德和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手段,具有密切的內在關聯性。兩者不可分離,不可偏廢。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建設法治國家的策略,體現了黨與時俱進的先進性和制定治國方針的科學性。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依法加強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在立法、執法、司法中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有利于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楊偉清.法治與德治之辨[J].道德與文明,2015(05).
[2] 張宏生,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 凱爾森.沈宗靈譯.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4] 徐永康.法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 羅國杰,夏偉東.以德治國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
[7]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8] ?[美]羅斯科·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董世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9] 嚴存生.新編西方法律思想史[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 王強.“法治”與“德治”關系論[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1).
[11] 范進學.論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J].法學評論,1998(02).
[12] 李步云.現代法的精神論綱[J].新華文摘,1997(10).
作者簡介:范嘉義(1990.06- ),男,漢族,河南魯山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信陽農林學院,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