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新時代思政課堂承擔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任務和使命。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積極號召下,思政課改革要守正創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實提高高校思政課堂的質量與水平,把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培育成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思政課改革;體驗式教學;時代意義;價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許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課堂學生抬頭率低、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等問題,這些問題大大降低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因此,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改革提出的“八個統一”的旗幟,結合當前思政課堂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將“體驗式”教學融入思政課堂,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
一、“體驗式”教學的緣起
(一)“體驗式”教學的思想淵源
體驗式教學正式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起源于英國教師的戶外教學經驗,隨后被美國以戶外學習模式引入。夸美紐斯、盧梭和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都有關于“體驗式”教學思想的論述。法國教育家盧梭認識到在個體的生命面前,教育并不是萬能的,是有局限的,在教育領域中每個個體生命都有自己固有價值,因此教育必須認真傾聽生命的發言,甚至要借助于生命力量的顯現;教育哲學的奠基人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它把學校里習得的知識與生活過程中進行的活動聯系起來,使兒童能從具有真正教育意義和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學習。“從經驗中學”就是在我們對事物有所作為和我們所享的快樂或所受的痛苦這一結果之間,建立前前后后的聯結,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是“體驗式”教學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論來源。
(二)“體驗式”教學的特征
(1)互動性。“體驗式”教學體現師生之間“你”和“我”的互動關系,而不是單純的“教”與“受”關系。教學活動如果缺少師生互動的環節,那無疑是失敗的。“體驗式”教學的氛圍相比傳統課堂更為輕松與緩和,也容易使學生主動與老師探究問題。“體驗式”教學成效也是雙向的,不僅可以讓老師從學生身上獲得實踐經驗,也可以讓學生從老師身上獲得理論知識,優勢互補,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學生的知識內涵。
(2)實踐性。馬克思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為內容的實踐觀是“體驗式”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的哲學基礎和理論來源。“體驗式”教學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有機結合,使學生擺脫傳統課堂的束縛,親自參與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增強自主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思維,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知識認知。
(3)啟發性。“體驗式”教學可以通過感官、情感、思想、行動和關聯等五個方面對教學信息加以適當轉換,引發學生不同的見解與思考。在體驗教學中師生互動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拋磚引玉的方式發散學生思維,同時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創造的不同實踐情境更有利于思維的開拓,通過感官系統加大對學生的啟發。
二、“體驗式”教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性
(一)“體驗式”教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符合新時代思政課改革的必要手段
在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與思政課老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堂提出了“八個統一”的要求,其中“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啟發性和灌輸性相統一”為“體驗式”教學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引導。首先,“體驗式”教學以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為主要特征,把學生的所見所聞所學相結合,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思政課堂只有把靜態的理論與動態的實踐相結合,才能取得課堂成效;其次,傳統意義上的思政課堂是以教師說教為主要模式,“體驗式”教學是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延伸,結合實地條件和時代潮流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最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科學是對事物本質和客觀規律的認識,這種認知緊靠外在灌輸是難以領會的,需要靠自己通過實踐把理論內化吸收才能獲得正確認知。思政課堂把傳統課堂的“灌輸性”特點與“體驗式”教學的“啟發性”特點相結合,是把握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客觀要求,也有利于學生準確的把握規律,認識客觀世界。
(二)“體驗式”教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客觀要求
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教育的歸宿也是人。學生是知識的主人,需要在學習中不斷地挖掘自己的潛能。“體驗式”教學是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個體差異、尊重自然、尊重人獲得知識的自然法則的教育方式。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在思政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激活學生追求自我發展的欲望,避免形成傳統思維定式。“體驗式”教學為學生構建了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平臺,為思政理論課系統的學習和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體驗式”教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創新傳統理論教學方式的必由之路
體驗是認識的基礎,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極其復雜的心理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終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因此以參與性、實踐性為主要特征的“體驗式”教學顯然是創新傳統思政理論授課不可或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現在正處于網絡信息化的時代,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學手段和方式也要與時俱進,融入時代氣息。因此傳統思政課堂“灌輸式”的授課模式、沉悶的課堂氛圍、枯燥的教學內容是新時代我們必須要改革創新的重點區域。“體驗式”教學作為思政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之一,其互動性、參與性、實踐性、直觀性的特點直接增強了新時代思政課堂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與感染力。
三、“體驗式”教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時代價值
(一)“體驗式”教學有利于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水平與辦學效果
當前傳統的思政課堂是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室為主要的上課場所,對學生進行理論講授,多理論少實踐,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把“體驗式”教學融入思政課堂,符合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將會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改變以往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教學手段的創新發展,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二)“體驗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師生交流,活躍課思政課堂氛圍
“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特別重視師生雙邊的交流。思政課的學習不僅是一個語言交流的過程,更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體驗,最理想的境界是老師與學生進行思想交鋒的過程中產生情感的共鳴。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也是活躍思政課堂的一個情感前提,將“體驗式”教學融入思政課堂,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由被動灌輸走向主動探知,引發學生的心靈內省和腦力激蕩,開拓多種思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領悟,課堂的氛圍由沉默獨唱變為積極交流;也有助于老師發現學生的知識盲區,協助學生重點突破,開拓腦力思維、加深理論功底。
(三)“體驗式”教學有利于發散學生思維,實現知行統一的目標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終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思想政治理論來武裝頭腦,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的偉大建設中。“體驗式”教學更注重的是學生參與實踐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馬克思的認識論中提到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認識的辯證運動就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不斷循環的過程”等哲學依據,這為學生參與“體驗式”思政課堂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比較抽象的課程,更需要學生用直接獲取的感性材料作為思維活動的基礎,發散思維,將見識與學識融為一體。為以后的具體實踐服務。
(四)“體驗式”教學有利于貫徹習近平新時代青年思想,培養創新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國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思政課改革也要緊跟新時代腳步,與先進科學技術、主流意識形態相結合。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將“體驗式”教學融入思政課堂,這是尊重學生人格、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王璇(1996- ),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