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梅梅
摘 要:農業是我國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在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在當前時代中,農業發展正處于現代化改革新時期,且對我國農業建設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應從供應彈性視角看待我國主要農作物種植結構變化的原因,細化分析不同農作物的供應彈性差異,進而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有效推動力。
關鍵詞:供應彈性視角;主要農作物;結構變化;影響因素
農業建設在我國占據的比重日益增加。當前,隨著我國步入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業建設也隨之進行了改革,使農業格局也出現了新的變化,進而促進了我國農業改革的深化,穩固了整體農業體系結構。但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的改變,使我國主要農作物種植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因此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業建設的現代化發展水平,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從供應彈性的視角看我國主要農作物種植結構變化原因,從而使我國農業建設更加完善,達到可持續發展目的。同時,應將彈性視角下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以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際效果,進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農業種植結構變化不斷改變著農業的發展進程,種植結構的不斷變化符合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農業在當前時代中的不斷調整可以適應食品及各類農產品的需求,同時也可以有效促進農產品市場經濟的提高,促進整體農業發展,符合當前我國的農業市場需求。農業發展的基礎在于種植,而種植結構是當前農業整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直隨著供應彈性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收入及群眾生活品質都在不斷提高,使得農業經濟在當前生產能力和市場需求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變化形式。根據我國農作物調查報告不難看出,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變化有所減少,而非糧食作物的種植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對調查報告進行具體分析后可以看出,玉米所占比重逐漸增加,棉花所占種植比重也在不斷增加,而大豆所占比重基本穩定,油菜籽所占比重也相對穩定,但稻谷類糧食作物及小麥類糧食作物所占比重有所減少。1999—2018年,玉米占據比重為14.30%,油菜籽所占比重為1.93%,玉米所占比重提高至21.37%,而油菜籽比重增加了5.24%。稻谷播種面積所占比重從24.83%下降至19.42%,而小麥種植比重從20.36%下降至15.02,下降比例逐年遞增。從調查報告中的播種面積數量變化來看,1999—2018年,稻谷類作物和小麥類作物的播種面積明顯減少,稻谷類作物由3532萬hm2下降至3001萬hm2,種植面積減少了13.31%,而小麥類作物從2931萬hm2下降至2389萬hm2,種植面積減少了17.32%,兩種食物類作物種植面積下降嚴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為2001萬hm2,提高至3254萬hm2,增長比例為67.84%,油菜籽種植面積由262萬hm2,提高至725萬hm2,增長比例為172.29%,整體種植面積逐年加大。而大豆種植面積由721萬hm2,增加至772萬hm2,增長比例為7.24%,棉花種植面積由476萬hm2提高至524萬hm2,整體增長比例為3.58%,隨提升幅度較小,但呈逐年上漲趨勢。
由此可見,種植結構變化可以在異丁醇橫渡上反映我國多農作物需求的變化,但農作物結構變化和我國需求變化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二者之間雖然有著一定的關系但并不完全一直。我國的農產品供需缺口正不斷擴大,且受世界市場需求而不斷加深。從大豆的整體結構變化來看,進口產量占世界總進口比例的0.4,整體增長50%以上,而棉花從前進口量僅為86萬t,而2018年上升至240萬t,整體增長比例超過30%。從調查結果中不難看出,外部供應沖擊著國內種植結構,同時國內生產的調節能力也是需求因素之一,從供應彈性的視角看,農業市場經濟的整體結構將會嚴重影響種植結構變化。
二、我國主要農作物種植結構變化分析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以實施中國鄉村振興路線為基礎。因此,應從供應彈性的視角看待問題,不斷深化農業建設,并將現有體系管理制度堅決落實,探索我國主要農作物種植結構變化的穩定性具有重大意義。
(一)提高農業經濟水平
加大對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優化農業監管力度,對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全面完善,進而使農業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重點培育高收益農業產品,建立全面性的農業園區,為彈性供應視角下,主要農作物種植結構變化提供推動力。同時,應對現有農業園區的經濟模式與管理模式進行全面深化改革,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形成新增長點,加強基礎設施投入,采用科學化種植手段、應用科學化種植設備等,促進農業的穩定發,使農業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進而促進農業效益的穩定提高。
(二)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應根據時代性以及實際發展的綜合性構建綜合評價體系。根據農產品供應的局部調整系ρ和長期價格彈性α1的計算公式(ρ=1-λ1,α1=λ2/(1-λ1)=λ2/ρ),就全國總體而言,相比稻谷等農作物受到外部價格沖擊后的調整速度相對緩慢,調整周期也更長,因此現代農業建設力度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在構建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注重體系的導向性與原則性,有效調整收益,規避當前農業種植風險,進而使農業調整風險不斷降低,并以此來反應新時代背景下農業建設的問題。
(三)實施機械化生產
短期彈性在品種間的差異可以通過不同作物在要素密集度以及政策調控方面的差異得到解釋。因此,應利用機械化生產,強化農業科學機械設備的研制與關鍵技術掌握,促使農用機械與農業技術的融合,進而推動農作物機械化生產操作水平的提高,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在彈性視角下完善整體農作物種植結構,并將再生產環節進行突破,進而對農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促進農業建設效益的全面提高。
三、結束語
在彈性視角下,我國農作物結構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以我國當前需求角度來看,農業經濟增長是當前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的重要原因之一,與外部市場需求基本一致,在此條件下,使整體種植結構滿足當前時代的具體需求。
參考文獻:
[1]袁璋,許越先,劉愛軍.我國經濟作物種植結構的近期變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5,7(5):39-45.
[2]王雷.氣候變化對我國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分析[J].河南農業,2017(11).
[3]陳瑜琦,李秀彬,朱會義.浙江省近期農作物播種面積的變化及其主導因素分析[J].資源科學,2008(04):131-136.